“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的命运往往由父母对他的态度决定

时间:2023-11-20 13:48:38 教育 我要投稿

  小时候,听到“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觉得不过是大人们在故弄玄虚。学了生物学后,再听到这句话,觉得不过是基因在作怪,所以“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是非常正常的自然现象。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的命运往往由父母对他的态度决定

  可是在看了《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摆脱非正常家庭环境的影响》这本书后,我才真正明白“三岁看老,七岁看大”本质上,基因所占的因素很少,绝大部分是由父母的教养方式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大部分人所忽略的从出生到上学前这一阶段,是奠定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基础。

  如果在这一阶段,父母没能与婴儿共情相处,那么长大后孩子就会出现叛逆行为。若是父母带有错误的认知,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只要吃饱穿暖就可以了,甚至一味地培养孩子的绝对服从精神,一旦孩子没有听从大人的话就会动手或者体罚。在这样的忽视与虐待家庭长大,孩子不仅会出现人格障碍,与人难以相处,婚姻不幸福,还会染上吸毒、嗜赌等坏习惯。

  这本书的作者叫奥利弗·詹姆斯,他是著名的关系精神分析学家,被英国第一主流大报《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他的著作有《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在这个只有赢家和输家的现代文化背景下》等。他致力于研究后天培养远胜于先天遗传的课题,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摆脱非正常家庭环境的影响》自出版以来,在英国热销20多年,英国三大报之一的《卫报》、世界著名的国际性金融媒体《金融时报》等多家知名媒体给予了很高的赞誉。在这本书中,奥利弗通过分析伊丽莎白二世、查尔斯王子、伍迪·艾伦、小布什等名人的成人轨迹,剖析了原生家庭带来的是非观、关系模式与自我界限。

  为什么我们总是不够爱自己?

  0~6个月是培养一个人自体感、自我界限和自我价值的阶段。从生下来那一刻,我们就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用欢笑与哭泣来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很多人误以为,这个阶段的婴儿只需要吃好睡好就可以健康成长了,这么小他什么都不懂,他的一切由大人来控制就好。哭了,多哭一会儿就习惯了;饿了,别着急刚喂了奶再忍忍;甚至一些职场妈妈出了月子,立即去上班,直接将孩子扔给保姆或者上一辈来照看,只要孩子不生病就好。

  大多数人都忽略了,这个阶段婴儿的感知欲与探索欲是非常强烈的。如果他哭了,母亲立即抱起来发现是尿了,赶快换了尿布。或者,孩子在朝妈妈微笑,妈妈也回应孩子微笑,甚至表扬几句。这都能够帮助婴儿顺利地建立自体感。若是相反,孩子哭了,没人来看他,任其哭闹下去。孩子和你笑,却没人回应。母亲抱着孩子,却不和孩子互动,还动不动就训斥几句。这时候,孩子的自体感就很难建立。孩子对外界的探寻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就会导致他成年后情绪不稳定、反复无常、易冲动和经常发火,很难与人相处,总是企图操纵别人,出现人格障碍。

  小S的经历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她主持的《康熙来了》曾火遍两岸三地,她也成为当之无槐的“巨星”。可是,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小S一个包用了十年,一件衣服穿了20年,1000块钱的衣服她嫌贵,常常说自己不自信,在直播中大哭。宋佳直接点破了她:“你一点都不爱自己。”

  小S的这种低价值感来源于她的原生家庭。从小,父母感情不好。父亲酗酒后还会家暴,她吓得躲在屋子里不敢出来。后来,父母离婚,母亲既要赚钱养家又要照顾三个孩子,很容易忽视小S真正的需求。同时,小S又是最小的孩子,为了博得大人的喜爱,她只能表现得顺从。她喜欢表演,母亲和大S对此嗤之以鼻,她就放弃了表演,追随大S去主持。出道时,她是大S的附属品,主持时又是蔡康永的附属品,这让她觉得非常没有安全感,认为节目的成功都是另一半的功劳,而自己不过是顺水行舟而已。所以,我们总是能够在节目中看到小S那些麻辣话语与大胆的行为,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小S却流露出了她真实的一面,节俭、情绪化、不自信。

  她获得价值感的来源就是超越身边人,可是大S婚姻幸福,事业成功,是她难以翻越的大山。同时,身边的朋友也是个个出色,所以她会羡慕阿雅转型成功,而她演电影却不被认可。

  她既想证明自己生活得很好,又不够自信,不敢独挡一面,这就是小S矛盾的人生。她习惯于用搞怪扮丑的形象,犀利毒舌的话语来赢得别人的喜欢与注意,这是她向外界探寻的唯一渠道。虽然她够成功,她却从不认可。

  这从她给蔡健雅的《被驯服的象》填的歌词可以窥见一斑,“到底要笑的多虚伪才能够融入这世界,每个人的脸上都像是贴了张一样的假面,想不起我在做什么,想不起我在想什么,想不起灵魂深处到底发生了什么。迷雾,迷雾,在迷雾,我惊觉自己在原地踏步。”

  自体感没有构建好,就会产生自我价值感低的表现。

  为什么我们总是缺乏安全感?

  如果有人问你3岁的时候,你做过哪些有趣的事情?或者,父母说3岁时带你去旅游,你却生了一场大病。你能记得当时的情景吗?我想大部分人最多只有模糊的记忆,甚至完全没有印象。

  这也就是父母忽视0~3岁孩子需求的一个原因。他们根本记不住,所以怎么对待他们也没有关系。

  奥利弗认为,0~3岁是孩子形成安全依恋模式的敏感期,这个时期的抚育方式直接决定了孩子的依恋模式,进而影响着孩子的婚姻、与人相处问题。

  依恋理论,是由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来的。

  依恋模式一共分为4种:

  1.回避型依恋模式。在婴幼儿时期,母亲给予的是拒绝与否定式抚育,就会导致我们成为回避型依恋者。我们不愿意和别人有密切来往,不依赖别人,也不被别人依赖。我们总是觉得别人是有敌意的,会拒绝我们。所以,我们轻易不与人打交道。在不得不与人打交道时,我们往往会表现出尖刻与固执的一面,这使得对方也没有好态度,这就给了我们一种深刻的印证,对方确实会拒绝,以后更不愿与人打交道,陷入恶性循环。

  2.缠人型依恋模式。在婴幼儿时期,经常被忽视,或者与母亲长时间分离,我们就会成为缠人型依恋者。童年时,父母离婚或者分居,也会导致孩子形成缠人型依恋模式。长大后,我们害怕被抛弃,没有安全感,圣母心,想要控制伴侣。由于缠缠人型依恋者的近乎窒息的控制,他们的婚姻更容易解体。那些希望微信秒回,电话速接的人,大部分是缠人型依恋者。

  3.混乱型依恋模式。经常遭受父母的虐待或者忽视,就容易成为混乱型依恋者。这种依恋模式是回避型依恋与缠人型依恋的混合体。我们是个矛盾的混合体,既渴望与别人亲密,又担心自己会受到伤害。在与人交往时,常常是变幻莫测、令人费解,甚至是怪异的。

  4.安全型依恋模式。母亲总是积极地回应婴儿的需求,与他进行互动,频繁地进行身体接触与眼神交流,孩子就会成为安全型依恋者。在情感中,他们可以依靠他人,也可以被别人依靠。他们既可以独处,又可以与别人打成一片。两个安全型依恋者的婚姻更和谐,更幸福。像黄磊和孙莉就是安全型依恋者的结合,所以他们的婚姻很稳定,彼此既可以给予对方爱,又可以坦然地接受对方的付出。

  前三种依恋模式明显是不安全的依恋,对于不安全依恋者来说,他们更乐于与不安全依恋者交往,这往往会导致他们受到更大的伤害。在这种恶性循环中,会导致他们变得有攻击性、抑郁或具有反社会倾向。

  在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翁美玲塑造了活泼俏皮的黄蓉,一时成为70后的“梦中情人”。原本有着大好前途的翁美玲,却在26岁时因情殉情,让人不禁扼腕叹息。

  翁美玲是个私生子,七岁时,父亲去世,没了生活来源的母亲只好再嫁,随同继父去了英国。翁美玲却留下来与舅舅生活了两年。后来,才去了英国生活。

  从小不被人认可的身份,父爱的缺失,颠沛流离的生活,让翁美玲形成了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她总是处于精神过度紧张中,甚至情绪失控,做出过激行为。这一点,在几段感情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她和Rob恋爱的时候,Rob只是和女生说说话,翁美玲都会哭个不停。母亲不同意她与Rob交往时,她更是以两次自杀来相威胁,同时还与Rob举行了地下婚礼。

  在与汤镇业恋爱时,翁美玲一看到汤镇业与别的女星走得很近,或者传出绯闻,自己不去证实,而是闹自杀。最后一次,她留下遗言,打开煤气,就这样香销玉殒。

  在爱情中翁美玲全情投入,把伴侣理想化,害怕被抛弃,这就容易让伴侣感到窒息,让感情更易解体。翁美玲最难忍受的恰恰是爱而不得,所以她要极力挽回,只是她的挽回方式是非常极端的,更容易吓跑伴侣。即使用这种方式挽回了感情,这种感情也是非常脆弱的。

  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导致我们的社交与婚姻往往会出现问题。这也就是很多人一次次爱上渣男的原因。

  为什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3~6岁,正是我们是非观形成的关键期。奥利弗称为良心,并且把它分为三种:惩罚性的良心、脆弱的良心、善良的良心。不同是非观的形成,正是由于父母的抚育方式不同造成的。

  父母与孩子积极互动,关注孩子的需求,并且满足他们。同时,能够积极地引导孩子,及时纠正破坏性的行为,以一种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在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就会具有善良的良心。学校里那些优秀的学生常常是这样的孩子,他们不需要家长的激励,也不需要监督,就能遵守规则,规范行为。

  如果家长认为管教孩子,就是要让孩子服从自己,一旦不服从就棍棒加身,或者体罚。这种惩罚是很随意的,根据自己的心情来决定。今天因为和同学打架了,就被家长打了一顿。过一段,同样的事情,家长却无动于衷。从小在这种缺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他们藐视规则,容易陷入不稳定的关系中,从事各种反社会的行为。同时,家长缺位或者忽视孩子的成长,孩子也会形成脆弱的良心。

  有一种人,对自己非常苛刻,工作很努力,成绩也很显著,却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哪怕自己的身材已经是标准体重,也觉得太胖,制定各种计划努力减肥。可以说,他们有着完美主义倾向。这种人,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呢?

  奥利弗认为,父母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强迫孩子拥有与父母一致的情绪,这就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恐惧,害怕自己不够好,害怕自己成为坏人。

  “我没能成功,孩子一定得成功。”

  “我没学过钢琴,孩子得学钢琴。”

  “当年,我没考上大学,吃了一辈子的苦。孩子一定得考上大学,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

  这是很多家长常挂在嘴边的话。他们没有问过孩子的意愿,而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孩子一旦不服从,他们会用道德说教、强制管教等方式,让孩子回到他们铺设的轨道上来。

  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会形成惩罚性的良心。他们个性压抑,不敢表达自我,害怕权威,有强迫症的倾向。虽然父母对我们的期望很高,可是具有惩罚性良心的人,不敢表达自我,缺乏想象力,很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难以在工作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就。

  在美籍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小说《无声告白》中,就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玛丽琳因为怀孕没能完成自己喜欢的学业,就将学医的梦想寄托在女儿莉迪亚身上。父亲詹姆斯是美籍华人,在20世纪70年代,他虽然考入哈佛,却始终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融入主流社会,被人接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他将自己难以完成的梦想同样寄托在莉迪亚身上。莉迪亚乖巧懂事却负重前行,最终她在孤独、焦虑和压力下,离开了这个压得她喘不过气来的世界。

  在是非观上,我们有可能在这件事上体现出的是惩罚性的良心,在另一件事上体现的是善良的良心,每个人都不可能是一种良心的体现,是三种良心的综合体。哪一种良心出现的机率多,就是哪一种良心。

  了解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后,应该怎么办?

  每个人身上都带有原生家庭的烙印,就像著名的心理治疗师萨提亚所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那了解了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后,我们应该去谴责父母,责怪他们错误的抚养方式造就了今天的我们吗?显然,这是个无用功,相反还会让我们的关系雪上加霜。

  我们应该做的是以下两方面:第一,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重新改写我们的家庭剧本,让我们以后的人生获得幸福与快乐。第二,不让孩子重复我们的路,给他爱与关注,同时尊重他们的选择。

  那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向亲近的人畅开心扉

  在情绪低落或者焦虑的时候,倾诉是化解的好方法。向亲近的人倾诉,我们不设防,可以尽情地诉说。亲近的人对你十分了解,会看到你内心深处的愿望与需求。只是亲近的人,已有先入为主的印象,给你的建议可能会带有偏见的成分在。

  比如,你向母亲诉说丈夫的种种不是,母亲恰恰不喜欢这个女婿,也就会附和,甚至说出更多的不好。这种情况,有可能会导致你出现判断上的误差。

  可以向亲近的人畅开心扉,如果要下决定,还是需要冷静思考,不要受他们的影响。

  2.向心理咨询师询求帮助

  通过谈话与行为,心理咨询师能够了解我们内心真正的恐惧与需求,提供更客观的观点,善于激发内省,审视自己的情绪。通过心理治疗,摆脱抑郁情绪,探寻内在需求,从而改变自己的困境。

  要注意的是心理学的流派不同,征对的治疗方法也不同,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师非常重要。

  3.通过创作来内省

  奥利弗认为:“艺术可以是增强我们对现实理解的一种方式——获得内省的一条捷径。”

  不管我们是阅读小说,还是看影视剧、听歌,都可以让我们在内心愉悦的同时,激发内省能力。

  我们也可以通过写作、画画、表演等方式,将内心的矛盾冲突通过艺术的方式释放出来。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就是通过写作来内省,培养自信、排解孤独的。父母想要男孩,却生了一个女孩,非常失望。从小就把罗琳当作男孩来养。多年后,罗琳问母亲,对妹妹失望过吗?母亲的回答是从未有过,这让罗琳非常难受。同时,罗琳与父亲的关系也很紧张。为了排解孤独与抑郁,罗琳总是在脑中天马行空地进行着想象。早在24岁的时候,罗琳脑中就有了哈利·波特的形象。在这部巨著中,罗琳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英雄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的一切都由自己指挥,可以说是她完成了儿时不被认同的梦想。

  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是不圆满的,有人努力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坚定地走在自己喜欢的道路上,有人却在原生家庭的阴影里斗争了一生,抑郁、焦虑,备受折磨。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或许有基因的缘故,但更多的是父母的抚育方式造成了孩子一生的痛苦与悲剧。从一个家庭的相处模式,对孩子的抚育方式,就可以预测这个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点都不奇怪。

  了解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为了获得生活的幸福感,提升自我价值感,同时避免下一代重复我们的悲剧。

  就像纪伯伦诗里所说:“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倒退,也不可能在过去停留。”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的命运往往由父母对他的态度决定】相关文章:

孩子身高由什么决定11-17

孩子发脾气应该阻止还是由着他11-09

三岁前决定孩子的一生11-07

父母应该只看孩子的优点吗11-10

对父母的态度 决定过什么样的生活04-03

孩子摔倒究竟扶不扶?家长态度决定孩子性格11-04

孩子名字往往很特别的四大星座08-25

饼干的酥脆由什么决定07-17

宝宝的肤色由什么决定?08-24

当孩子伸手要钱时,父母的第一句话决定他的未来!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