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给孩子朗读可有效调控婴童的情绪

时间:2023-11-05 16:10:51 教育 我要投稿

  1934年,莫斯科,一位风华正茂的心理学家因肺结核病逝,他的名字叫列夫·维果茨基。维果茨基在生前构建了认知发展理论,但他相信自己和摩西一样,只能得见应许之地却永远无法进入。在维果茨基死后的几十年,他的思想在西方影响甚微。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他的作品逐渐被翻译引介到西方,他的思想在理解儿童发展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帮助儿童实现自我发现的关键机制。他还认为,语言是帮助儿童学会管控情绪与行为、与他人建立关系的重要方法,越是能熟练使用词汇,儿童便越能更早地控制自己。

经常给孩子朗读可有效调控婴童的情绪

  我们以为婴儿与学步期儿童并不具备自我管控的能力。一说到婴幼儿,我们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这样的卡通场景:一个哭泣尖叫,浑身散发着怒火,试图引起大人注意的宝宝;或者是一个情绪崩溃的两岁孩子, 莫名其妙地突然大发脾气。尽管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很少会像动画片中那么可怕,但多少也有些相似之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婴幼儿确实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与冲动,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关注和专注。这些能力都属于执行功能,它还包括心理灵活性、获取并保存信息的能力、意志力——毅力或恒心——这些能力不仅有益于儿童的学业,对于个体的一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父母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经常给他读书是帮助婴幼儿培养执行功能的最佳方法之一。曾有学术团队发现,“通过阅读建立积极的亲子互动模式,孩子从中受益良多”;主要原因是“共同阅读可以营造出温馨、具有互动性与鼓励的氛围,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任务能全神贯注,从而学会自然而然地调控注意力”。故事书称不上一剂救命药,但其功能堪比能强身健体的维生素。(与之相反,科学家证实,快节奏的电视节目, 哪怕孩子只看了9分钟,也会显著损害婴幼儿的执行功能。)

  10年前,科学家在宾夕法尼亚州中部22家学龄前教育中心做了相关研究,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绘本故事对孩子的情绪调控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些教育中心设置了朗读环节,老师们大声朗读字母,给孩子们提很多问题。除此之外,老师还会大声朗读故事,这些故事中会出现一些令人气恼的场景,但故事中的角色会理智地处理问题。比如有只叫特格的绿色小乌龟在生气的时候会缩进壳里深呼吸几下,接着把自己生气的原因讲清楚,然后把情绪说出来——它给孩子们做了很好的示范。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们在参与了这个环节的课程之后,执行功能出现了显著的进步。

  “阅读课程教会了他们如何从自己的情绪中抽离出来,避免一时冲动。”凯伦·彼尔曼博士说道,她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同事们一起创建了这一课程。“让孩子说出烦恼的原因和感受,是在一个有压力的社会环境下能够控制好自我情绪,解决问题的前提。”

  2011年,范德比尔特大学的戴维·迪金森与三名同事一起写了篇论文,论文题目是《读书如何促进了世界各地儿童的语言发展》。他们在收集了大量证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说,语言“似乎能让孩子更容易地控制自己的想法、情绪和行为,也能提高那些对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与学业成功而言至关重要的能力”。这个结论与维果茨基的看法如出一辙。论文中写道,“表达性语言的习得与较少的好斗情绪是相关的,”作者引用了前人与之相对的研究结果,“如果儿童在幼儿园时期表达性与接受性语言能力有欠缺,那么将来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并且,18个月幼儿的共同注意持续时间越长,那么到了两岁时所能掌握的产出性词汇便越多。

  论文继续写道,“为了让婴幼儿保持注意力,绘本故事通常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会用孩子喜爱的东西或动物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每一页都有清晰的关注点,并且书与皮球和玩具汽车不同,书是拿在手里的,整体是静止不动的。如果大人留心孩子的反应,很容易就能觉察到孩子在关注什么,便可进一步进行讲解。孩子则能通过肢体语言、声音以及词语等一系列线索,让大人注意到有趣的图画。这样一来,无论是孩子的注意力还是大人的注意力都得到了控制。”

  巧合的是,我女儿菲比第一次张口说单词的经过跟论文中迪金森的描述一模一样。当时她和哥哥姐姐们挤在一起听我讲《躲猫猫》。菲比一边琢磨着绘本里的图画,一边用“肢体语言、声音和单词”吸引我的注意。确切地说,她把小手从嘴巴里拿出来,指了指图,然后喊了声“汪汪”。

  我们惊呆了,一起说不出话来。过了会儿大家才反应过来。

  “没错!菲比说对啦!那是只小狗!”

  “菲比会说话啦!” “汪汪!”

  直到现在我们还这么叫小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