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玲在幼儿园有一个最要好的朋友,也是一个女孩,玲玲实在是太在意这个朋友了,总想时时刻刻都和好朋友黏在一起,好朋友有时会被玲玲的热情搞得有些不知所措。结果,这位小朋友的妈妈看不下去了,出面为自己的孩子主持公道,对玲玲说了一些比较严厉的话,同时向家长投诉玲玲,意思是你该管管自己家孩子了。我的这位好友被深深打击了,别的家长告状告到了自己这里,而且还对自己的孩子说了重话,这都是她始料未及的。她决定以后再也不会带玲玲主动和那个孩子玩了,更不会和她的妈妈私下聚会了。
我听了之后有些为玲玲愤愤不平。我对好友说:首先,这个妈妈没有权力去教育别人的孩子,而且居然是用非常不友好的、盛气凌人的姿态去教训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其次,你不要被对方家长的态度搞昏了头,要正视孩子行为的出发点——玲玲渴望友情,这不仅是她在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也是她在积极为融入集体找突破口,一个孩子只有在幼儿园里有了朋友,才谈得上融入集体。玲玲也许是在交友的敏感期,非常在意朋友对她的态度,而她表示友好的方式不得要领,在交朋友上还没找到更合适的方法。但毫无疑问,那位自以为是教训人的妈妈是一颗玻璃心,如果你也被她牵着走,就也会患上玻璃心的毛病。把正常成长过程中必经的过程升级为危机事件,结果只能是害人害己,尤其是害了自己的孩子。
在我们的身边,总会有这样一群玻璃心的家长。其中一类玻璃心是生怕自己的孩子受一丁点委屈,吃一点亏,遇到一点小状况,就奋不顾身地扑上去,为孩子主持公道,为他趟平道路。在游乐场,一群孩子争着玩一个器械,难免有小摩擦和相互的碰撞,总会有那么几个家长,一脸不高兴地把自己孩子一把抱走,或是警告别人家的孩子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在幼儿园,孩子之间一般性的矛盾,会被有些家长过分放大,找其他家长理论,找幼儿园理论,理直气壮;上了小学中学,总有家长会认为老师偏心眼,眼里没有自己家的孩子;亲戚家孩子的成绩比自家孩子好,逢年过节时便百般地不痛快,拼命历数自家孩子的各种优点……
还有一类玻璃心家长是哀怨型的,他们不会盲目地挺身而出,但心里确实受伤了。老师对孩子的一句中性的评价或是善意的批评,会刺痛他们的心;自己的孩子暂时没法融入集体,或是在一个小团队里被冷落了,他们会比孩子更失落,焦虑,担心,着急该用什么办法扭转局面;看到别的孩子对自己孩子做出一些不善意的言语和举动,他们会愤怒加各种想不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存在?为什么我们会遇上这样的人和事……
玻璃心的家长有的是父母,有的是老人。他们普遍都有一个逻辑,孩子是弱小的,不能平白无故地受委屈,孩子时刻需要被呵护。玻璃心的家长常会有这样的感觉,我的孩子吃亏了,他被欺负了,他被苛责了,他不被重视,他真可怜,他人、集体、社会都成了他与孩子的对立面。
对,孩子是弱小的,孩子是需要父母保护的,但保护不能不讲尺度,保护不能不讲方法,保护过头和错误的保护并非明智之举。在当时当刻,或是短时期内,你的保护会很见效,因为你用强势的方法让自己占得了上风,心里会很舒坦,孩子也占得了上风,孩子也会感觉不错。但生活会永远让你占上风吗?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不是生活在你给孩子建造的玻璃房里,社会也永远不会对你的孩子温柔以待,你的保护总有一天会鞭长莫及。至于那些自怨自艾的父母,就更没必要了,世间的残酷如此之多,你哀怨得过来吗?
玻璃心家长最大的危害是,会传染,把脆弱、敏感、易受伤、爱抱怨的病传染给孩子。孩子会从家长那里读到一种信息,我永远是需要被保护的,我永远是对的。孩子被罩玻璃房里,导致他永远看不清外面的世界,不知道有风有雨才是真实的世界,不知道受点委屈、吃点亏是立身立命的必需,更丧失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和能力。
每个孩子都是天然的传感器,你的情绪、认识、看法、观念,都在潜移默化着他。你说别人的不好,学校的不好,他就会跟着你说不好;你遇事唉声叹气,无计可施,他就会一筹莫展;孩子再大一些的时候,你抱怨这个不公平,那个不合理,他就会认为这个社会没有阳光。反之,如果你举重若轻,他也不会凡事斤斤计较;你善用智慧和幽默化解生活难题,他也习得了乐观;你理性、客观,对事物不妄加恶评,随意指摘,他也会冷静、克制,善于思考。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就非常地玻璃心。因为孩子在幼儿园的一些事情,我连续几个晚上失眠。每天都会不停地盘问孩子,拼命地教他应该怎么办。结果并不理想,我的用力过猛导致孩子也跟着我焦虑了,把屁大点的事情看得很严重,也至于产生了新的问题。事后,我觉得自己有些可笑,也豁然明白,事情其实就是那点事情,把事情严重化的是自己的玻璃心。
玻璃心父母最大的错误在于,遇事不去分析,不想办法,把注意力全都转移到他人的身上,试图从别人和外界入手,找一个最简单的处理方法,而错失了观察孩子,完善孩子的机会。
如果我是玲玲好朋友的妈妈,一定不会傻乎乎地跑过去教训别人家孩子,而是先找自己家孩子谈一谈,问一问孩子是不是因为被好朋友缠着而产生了困扰,如果是,那就引导她学会说“不”——对于爱顺从于同伴的孩子来说,学会说“不”是非常重要的。即便她是你的好朋友,但她的行为让你不舒服了,那就要明白地告诉对方,“我想自己玩一会儿,你能不能不要一直跟着我。”或者,建议孩子找第三个小朋友加入这个小团队,用第三方缓解两人过于紧密的关系。
玲玲这边也一样,无需在意对方家长的无理,解决玲玲面临的交友困惑也要从自己入手。引导孩子去发现她和其他更多小朋友的共通点,寻找新的朋友,把交往的圈子扩大一些,孩子的注意力就不会一直投注在一个朋友身上。如果孩子暂时还交不到新朋友,原来的朋友也不愿意再和她玩了,那也不要着急,也许孩子会在这一个真空期发现独处的妙处,要知道,既能自己玩,也能融入集体是一个了不起的本领。同时,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她能交到一个好朋友,就说明她的交往能力没有问题,只是缺方法,她每天在集体中,会不停地观察同学们,对他们逐渐熟悉,有所判断,她会找到一个自己能把控、操作的方法,寻找契机打开新的交往。这个过程需要大人耐心的等待,以及鼓励。不要总是问“你今天有没有交到新朋友啊?”“那个谁谁谁跟你玩了吗?”这会对孩子产生暗示作用,让她觉得自己在交朋友方面真有问题。不妨换一个思路,“妈妈今天又发现了一本好玩的书(或是一个好看的娃娃、一个好玩的地方),你想和班里的谁一起分享?咱们要不要约她一起玩?”这样的开头让孩子没有压力,既可以了解到她目前的交友情况,也是在暗示孩子交友的方法——寻找共同语言,尝试私下单独聚会,主动表示友好。
在我带着一颗玻璃心焦虑的那段时间,偶然看到一篇文章,对我触动很大。作者奉劝家长把眼光拉长到一个人的一生中,在这个维度看你的孩子现在所遇到的问题,你才能有更清醒的认识。未来,孩子可能会面临失恋,可能会找不到工作,可能怀才不遇被上司、同事挤兑,可能婚姻失败,今天的鸡毛蒜皮比起这其中任何的一个,伤痛都要小得多。没有任何一个人的一生是风调雨顺的,没有任何一个人的成长是没有伤疤的,只要不伤及人身安全、自尊等这些最基本的底线,对孩子的那些磕磕绊绊还是抱着一颗平常心吧。
如果你还是忍不住地玻璃心,那也可以理解,但请你自己想想就算了,不要在孩子面前袒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做一个理智、遇到问题爱动脑筋的父母,内心才会走向强大,而孩子也会照着你的样子,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靠自己的本事打赢世界。
【对孩子过度保护是一种病】相关文章:
不要过度地保护孩子10-31
家庭教育中请不要对孩子过度保护04-17
家长对于孩子过度关心03-02
过度的给孩子补锌会导致孩子性早熟09-16
孩子过度输液的危害有哪些10-25
孩子用脑过度有害无益09-18
注意!儿童打鼾过度可能是种病04-09
注意儿童打鼾过度可能是种病09-26
孩子用脑过度有害无益(精品)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