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变化

时间:2023-10-07 03:11:07 知识 我要投稿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变化,从1900年6月藏经洞被发现到今天的120多年间,敦煌学逐渐兴起,莫高窟从默默无闻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下面分享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变化。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变化1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到了北朝,统治者大力支持建造,隋唐时,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发展更是兴盛,直至北宋、元代,渐趋衰落,到了清初虽被重修,不过清末却又再次萧条,直至近代被国家保护,莫高窟才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变化

  莫高窟被称为千佛洞,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共有洞窟735个,泥质彩塑2415尊,壁画4.5万平方米。莫高窟是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与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原本称为漠高窟,寓意为沙漠的深处。公元366年,僧人乐尊路过此地,见到金光如见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又有禅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当地逐渐成为有名气的佛家圣地,后来得到统治者支持与大力修建,莫高窟不断发展壮大。

  敦煌莫高窟,坐落在著名的河西走廊地区。河西走廊地区是我们国家古时丝绸之路的必不可少的一条道路,汉朝至今在这里上演了多少的交易历史,又是在这里传承了多少属于我们国家的佛教文化。

  敦煌莫高窟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前秦时期,最早开凿石窟的人是乐僔和尚。最开始的时候这里就被视作为各方僧侣隐居修炼的场所。

  到了北凉时期这里却变成了一块僧侣大肆聚集的宝地,为了方便这些僧侣在这四周开始建造他们的寺庙,敦煌的佛教文化也是从这里开始发展起来。更多的僧侣也将这里作为建造佛像,通过绘画以及泥塑艺术展示当时的佛教传递的故事。

  到了北魏时期这一现象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担任瓜州(敦煌原名瓜州)刺史的于义非常崇尚佛教文化,所以在他的大力支持下莫高窟也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丝绸之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佛教思想文化传入到中国,敦煌一时之间也就成为了我们国家的`经济重要枢纽,同时也是宗教文化的中心区域,莫高窟的开发也随之更加的壮大。

  虽然在历史上,敦煌经过非常多次的抢夺,但是每一个首领、朝代对它的保护还是非常重视,就算是战争,也没有让它遭到严重的破坏。

image.png  

  敦煌是一个多民族的融合家庭,在这里人们能够感受到属于这片土地对佛教的共同情感,莫高窟的艺术更是在这些善良的统治者的支持下得以持续发展。

  后梁时期人们为了敦煌的进一步发展更是将它进行重新的修整,甚至在崖壁上还画上了非常多的壁画。

  直到宋末,人们对这里的开凿才正式结束。数年的统治,使得敦煌的经济快速下滑,在这里交流的人们已经成为历史,丝绸之路更是烟消云散。

  千余年的历史,在这里汇集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像。这里不仅是属于我们国家的文化瑰宝,同时也是其他国家文化结合的一个场所。

  莫高窟的开凿,让我们看到了属于这里每一个不同的寺庙的发展以及当地的文化,甚至在明朝时期莫高窟都是一个没有人知道的存在。

  我们国家第一次发现这个伟大的地方,是在清朝。人们在整理历史文化遗迹的时候注意到了这个地方,但是当时的考古技术还是没有那么的先进,所以只有数十个石窟被开凿出来。

  但是随着侵略者的入侵,他们在莫高窟盗窃走了大量的属于我们国家的财富,现在莫高窟的全貌已经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现在莫高窟的成就依然是我们国家其他石窟不可比拟的一部分。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变化2

  十六国晚期

  在鸣沙山有限的崖面上,许多洞窟经过历代一修再修,面目全非;加上长时期以来的倾圮、毁损,莫高窟初创时期的洞窟已难寻觅。如今只能从现存的早期洞窟中找出一组十六国晚期的石窟,它们是:第267、268、269、270、271、272、275窟。

  莫高窟第272窟内景

  北魏

  北魏平定北凉曾遭遇沮渠氏的激烈抵抗,最后沮渠氏残部被迫撤离敦煌远渡流沙。敦煌虽一度置镇,但孤处危境几乎不能自保,幸尉多侯率领敦煌军民多次苦战才稳定下来。这一时期的主要窟型是,

  有人字披顶和中心塔柱的“塔庙”(或叫“支提”)窟。壁画除本生故事外,多以千佛为主要题材。

  莫高窟第248窟南壁伎乐天 北魏

  西魏

  柔然衰微以后,北魏在敦煌撤镇建瓜州,曾以宗室东阳王元荣为瓜州刺史。元荣任期历北魏、西魏两代,曾在莫高窟开凿了一些石窟,将内地深受南朝文化影响的佛教艺术移植西来。这一时期开凿的洞窟数目,比过去有所增加。

  北周

  北周一代东西交通畅通,在西北很有建树。北周时代,敦煌是宇文王朝西部的重镇。宇文邕灭佛也曾波及瓜州,但是这并不影响莫高窟的镌龛造像,第220窟甬道南壁翟奉达手书“家谱”就是证据。

  莫高窟第299窟国王狩猎 北周

  除莫高窟外,敦煌西面的西千佛洞,至今也还保存着几座北周时代的石窟。现存北周洞窟的形制、绘塑风格,正是西魏第285窟到隋开皇四五年洞窟之间的过渡。从内容上看,壁画里首次出现的《须阇提品》

  《善事太子入海品》,这些讲孝子和善兄恶弟的故事画正是周武帝复古制、重儒术、沙汰释道的一种反映,表明传统的孝悌观念与佛教并非无缘。

  隋

  隋代是莫高窟的`一个重要兴盛期。莫高窟保留下来的隋窟共约70个。一个短短37年的朝代,竟在敦煌开凿这样多的洞窟。杨坚、杨广两代佞佛,用行政手段弘扬佛教,例如两次颁舍利到全国各州诸寺,

  包括瓜州(敦煌)的崇教寺(莫高窟),起塔供养。此外,隋朝为建立海西四郡,在河西、西域频繁用兵,大概也是石窟寺建造兴盛的另一原因吧。

  隋承周制,莫高窟艺术也是如此,在开皇九年以前,隋代石窟还属于北朝佛教艺术范畴,莫高窟第302、305、292诸窟风格,无论人物的造型、内容布局、窟形、色彩和装饰纹样的运用,都与北周窟接近。

  第427、419、420诸窟,都是隋代艺术极盛期的作品,壁画上细致繁丽的风格和塑像衣褶,彻底改变了阶梯式的做法,而变为贴体流畅的衣纹,无疑是内地新风西渐的结果。

image.png  

  莫高窟第419窟狩猎图 隋代

  窟型先有须弥山式中心塔柱,如北周第303窟和隋开皇四五年第302窟;以后多是西壁开龛,或西南北三壁开龛的覆斗顶方形窟,或人字披顶方形窟;又有了三面开龛的中心龛柱与前部三铺大像结合在一起的新形式。

  在绘画题材上出现了阿弥陀经变、药师经变、弥勒上生经变、维摩诘经变等结构简单的经变,也有鸿篇巨制,但结构比较自由的是法华经变。在壁画制作上出现重染两颊、眉楞,突出额角、鼻梁、下颌的染色法,

  又有了浅染五官四周,甚至纯白面颜的做法。显然已从十六国、北朝以来在地色上预敷亮色的白鼻梁、白眼睑,凡肉体突出部分加白光的染法而起了很大的变化。

  初唐

  唐朝历史长达289年,开窟最多,艺术风格变化显著,前人把它分为初、盛、中、晚四期是很有见地的。但是,如何划分唐代的这四段时间?显然不能照搬通史或文学史上习惯的时期划分。沙州、河西有不同于内地的地方历史,

  例如初唐,内地早已统一,敦煌地方却还有五六年的动荡、割据;盛唐则起于神龙,迄于建中;之后是吐蕃王朝将近七十年的统治,佛教空前繁荣,形成了莫高窟后期的地方风格。因此,莫高窟唐代艺术的分期不能不建立敦煌自己的标准。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变化】相关文章:

敦煌旅游酒店价格多少公里10-07

积的变化规律08-11

生活变化的感悟07-25

生活的变化的原因07-26

纹眉后的变化05-04

大米的历史09-14

游泳半年的脸部变化04-13

男人突然有了变化07-03

死亡之后发生的变化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