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活教育读书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1
这原本是寒假里该完成的任务,没想到被我拖到开学一星期后才读完,一本书没有在预期中那样连贯看完,内心实在有些不安。我想这大概跟这本书的内容有关系,因为这是朱永新教授有关开展新教育到各处的演讲稿,从内容上没有连贯性,且还有些重复雷同,因而让我可以读完某地的演讲稿,把书放在那里几天不动,再过几天重拾书本接着看,仍然跟得上文章的整体节奏。这是给自己的懒惰找了名正言顺的理由还不忘“抹黑”这本著作,实在该打。
我曾写过儿童文学作品的读后感,也曾写过某个作家作品的特色特点(读师范时,教授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老师让我们去研究鲁迅、徐志摩、老舍等作家的作品),还真没写过关于演讲稿的读后感,还是一整本的。我试着搜索这篇篇讲话稿在我脑海中引起的共鸣点,内心的贫瘠之处,还真被朱永新教授的“春风化雨”细无声般滋润着。
一、营造书香校园,成为书的忠实信徒
朱永新教授所提倡的新教育有“六大行动”,第一是营造书香校园,第二师生共写随笔,第三聆听窗外声音,第四培养卓越口才,第五构筑理想课堂,第六建设数码社区。作为教师,作为学校的教育者,作为孩子的引路人,大力赞同这六大行动。朱永新教授认为“凡是能给教师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供书籍的场所,就是学校。”他道出了学校的本质——必须有书,可以没有其他的'东西。“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的水平”。可见书之于一个人、一所学校、一个民族有多么重要。堪称世界上最聪明民族,拥有世界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民族——犹太民族,他们从小就被引导书籍是甜蜜的,他们是摸着书长大的,他们的民族人均每年阅读65本书,作为泱泱大国的中华民族则为人均不到5本书,这个数据之悬殊,难道不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反思吗?因而营造书香校园,成为新教育行动之首。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地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真谛之一”。作为培育教育人的学校,如果不培养孩子们喜欢上阅读,不教授孩子如何阅读,那么我想这样的学校已经偏离它的本真了。身为教育者的我们,也应该加入读书行列,让书中的精华滋养我们干枯的精神,和孩子一同焕发生命的活力。
二、师生共写随笔,一同留住生活点滴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我们专注地进行着新教育时,我们会发现原来教育生活里有那么多值得我们留住的故事——与孩子交往中的感人教育故事,构筑理想课堂时瞬间闪过的教育思想火花,阅读过的一本本经典名著的读后感等等。我们除了要求孩子们写日记,写作文,我们自己也要陪同孩子一起书写。朱教授说新教育的共读共写不是将教师都打磨成作家和诗人,而是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位教育者习惯用笔记录教育生活,习惯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进行思考,成为一个研究型的会思考的教育者。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和孩子真正进行沟通对话——我们不会说着成人不着边际的大话,而孩子富有诗一样的语言也会有人去欣赏;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说得上是陪伴孩子。
三、跳出应试教育,追求精神世界发展
当我们谈起教育时,总不免感慨如今整个社会几近疯狂的“应试教育”,当我们无奈地摇头叹息时,似乎忘记了我们自己拥有的一个班级。身为班主任,身为一线语文教师,如果每天只是盲目地跟随应试教育的风向标,忙碌奔波于追求成绩的独木桥上,我们的教育势必是失败的,这也有悖于新教育的理念。朱教授认为一个人的品德要远远重要于他所拥有的学问。的确是,当我们无限感慨当今社会世风日下,道德失范,价值沦丧,人心不古时,可曾想过这样的风气这样的人都是经过怎样的教育出来的?是一味追求成绩,一味追求技能,一味追求艺术打造出来的,对品德的教育可以忽略不计,只要孩子考出好成绩,孩子的什么要求都答应,什么愿望都满足。品德低下却不被关注,这样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让社会上的“马佳爵”“李天一”类学生滋生。新教育提倡要跳出应试教育的樊笼,把童年和童心还给孩子,要无限地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让孩子有一样属于自己的东西,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让“精神世界”的我们跟上“物质世界”的发展,让我们的灵魂跟上我们的脚步,让“精神世界”不再贫瘠。我觉得新教育的这些提法非常不错,也非常赞同。尚在上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少一些课外辅导班的补习,多一些亲子阅读和经典阅读的时间,少一些对成绩的过分追求,多一些对兴趣爱好的培养。让他们在成年之后,面对社会的浮躁,仍然拥有一颗平静的心,平静地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看书,写字,弹琴,运动,与内心对话。而这些亦是作为母亲的我,值得好好深思的。
四、践行幸福教育,需要你我共同努力
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狄金森《如果我能是一颗心免于哀伤》——
如果,我能使一颗星免于哀伤
我就不虚此生
如果,我能解除一个生命的痛苦
平息一种酸辛
帮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
重新回到巢中
我就不虚此生
诗人笔下的这种状态难道不是很好地描述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要付出和达到的境界吗?新教育精神之一就是要有追寻理想的执着精神,我们不能光拿着书籍,看的时候激情昂扬,想法甚多,放下书之后,做的又是“重复又重复”的老做法。我们应该改变自己的行走方式,为我们的新教育生活做一点事情。努力践行理想课堂,体验幸福教育生活。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2
在温暖的午后翻上几页,在寂静的夜晚凝神思考,《教育生活的永恒期待》这本书让我感触颇深。
教育的使命是树德立人。或许,当我们对分数背后的东西关注更多,对分数以外的东西关心更多的时候,离教育的目的和本质就更近了。
我的学生范浩,英语基础较差,但是平时默写单词可以看出是用心记忆过,期中考试后我让每位同学写一份期中考试总结,范浩写得非常认真,之后我找了部分同学谈话,按常理来说找的这部分同学都是考试在及格线以上的或者有潜力考入一中的,但是我还是找了范浩,或许他的英文成绩短时间很难提高,但是若干年后他会记得有老师关注到了他,不放弃他,并告诉他他在班集体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当看到学生萎靡不振,我们可以张口批评,也可以视而不见,还可以草草过问,当然也可以做到深入细致的调查、沟通,说不定,这里面,就有一个令你吃惊的故事。
我班另一个学生,成绩属于中等,刚开学时我发现她上课经常靠在桌上,所以有天早自习我找她聊天,一开始她很拘谨,后来她慢慢敞开心扉,说她小学时英语成绩很好,进入初中后因为不喜欢当时的英语老师,导致英语成绩越来越差,经过这次沟通,慢慢的,我看到了她身上令人欣喜的变化,期中考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每个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的想法,那么老师就要做到主动和学生沟通,或许就可以打开他们的心门从而使她们得到自我提高。
对于学生,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分数背后的东西;对于自己,我们更应该学会反思。老师不是圣人,也没有义务做圣人:老师不是完人,也没有能力做完人。但老师一定要努力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一定要努力成为能够慎独和自律、值得他人敬重和信任的人。
有次上早自习,快到校门口时迎面开来一辆摩托车,后面载着学生,当时这位骑摩托的父亲冲我按了几下喇叭,当时因为赶时间我并没有减速,反而加速前行,这位父亲只能靠边等待,我从反光镜看到了这位父亲难以置信的眼神,或许他心里在想作为一名老师还不顾自己和其他人的安危飙车,当时作为老师我深感惭愧。
老师和其他职业不同,其他职业的离开了工作场所,就可以是自由人。教师,即使离开了校园,在大自然中,在人群中,在黑暗处,在任何地方与任何时刻,一言一行仍被寄予厚望----为人师表。这就是老师。
最近我正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和书中的`一个主题《以审美趣味对抗坚硬的现实》不谋而合,学生到底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老师的好坏?对他们要求严格是否一定对未来好?就像电影《死亡诗社》里面,传统的教育模式也许会因为高升学率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拥护,但是一群群鲜活而又充满生气的、本应该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生却在无形之中被钝化了。人不是机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世界,都应该受到尊重和肯定。所以,在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的知识的同时,我们应该反思,应该重新定位,把学生视为积极的活动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创造性,使他们能够自主而又有能力的行动。如基丁老师一样,教育者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行为的引导者,而非主宰者、控制者。
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希望我们能继续坚守平淡,守护教育的良心。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3
读完英国作家伯特兰·罗素的《教育和美好的生活》一书后,使我感受深刻。
假如我是学生,我喜欢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懂得赏识学生的老师;假如我是学生,我喜欢生动有趣,真实自然而学有所得的音乐教学课堂。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在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的得到陶冶。
书中伯特兰·罗素充满了怀疑精神和向传统观念挑战的勇气,通过评估现有的各种教育制度,批驳了陈腐的传统观念,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育改革方案。他分别站在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的角度上观察和思考问题。他还详述了学校和专业的选择,课程安排、学习方法、授课技巧和美感培养等具体问题。道德教育从婴儿期一直讲到青春期,智育则从幼儿园一直讲到大学毕业。立论有据,极富哲理,处处表现出哲学家思想的深刻性。给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一、在教育过程中要给学生以信心,让学生自信
懂得欣赏学生的老师才会被学生欣赏。音乐课上,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在一次成功的演唱、满意的回答、漂亮的表演之后,心理的感觉是美好的。作为音乐教师,要懂得欣赏,及时发现、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并巧妙的运用鼓励艺术,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记得上学期带了一名学生,在班里学习很差,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的倒数几名。正因为如此,性格也变得特别胆小。在一次音乐课上,偶然间我发现她唱歌不跑调。抓住这个闪光点,我及时的表扬她并对她说:“你唱得不错,如果声音再大些会更好。”听了我的称赞她又唱了一遍,与第一遍相比她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以后的音乐课中,我便时常为她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再后来我又鼓励她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音乐活动,帮她树立了自信心,让她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特长,渐渐地我发现她的性格不仅变得开朗、大方,在学习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所以,应该学会赏识学生,经常称赞和鼓励学生,给他以自信心。在指出他的错误之前,首先表扬他好的方面。当学生出现了错误,不应一味地责骂,而应该告訴他们下次怎样做得更好。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一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
二、在教育过程中要给学生以爱心,让学生能时时感受到真挚的.师爱
学生是最需要老师关心的,这能带给他们巨大的鼓舞,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书中作者伯特兰·罗素说:“没有科学,爱是无力的;没有爱,科学是破坏性的。”他又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要熟悉班级的每一个情况;要事先摸清学生的底细,哪些是音乐积极分子,那些是调皮捣乱“专家”,要能随口喊出部分学生的名字;下课后,可以与学生多聊聊天,多了解一些他们的想法。同时,作为新教师,应充分体谅、爱护学生,不要动不动就发火。对学生不懂的问题,唱不了的段落,要耐心讲解,反复范唱;学生回答错了不要挖苦讽刺;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应乐于接受,给予鼓励、表扬;对调皮捣乱的学生应沉着,不慌不乱不怒,以礼相待或作冷处理。让学生能时时感受到真挚的师爱,乐于在你爱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创新,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伯特兰·罗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
中小学生,就像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充满了活力,往往喜欢明快的音乐,这是他们所处的这一时期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必须遵循这一心理规律。所以在课堂上可以别出心裁地引入一些经典流行音乐最为切入点,启发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中小学生还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好动。结合这一特征,在音乐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动态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心理动态的“欲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动态的学习中培养学习兴趣、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潜能。例如:不妨让学生讲一讲,引导学生为音乐编写一则动人的小故事;说一说,让学生展开想象,谈谈自己内心的感受,对音乐的理解;演一演,让学生按照自己对音乐的感知,用几个富有创意的肢体语言或舞蹈表演来演绎对音乐的理解;跳一跳,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还可适时引入一些舞蹈片段,以点燃学生心中跃跃欲动的渴望;画一画,启发学生运用视听联系,用色彩渲染对音乐形象的印象。这样让学生在动态的学习中,可以避免学习的单一和枯燥,又能启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充分享受快乐的学习过程。
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循循善诱,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件事情,每一堂课都认真地、巧妙地设计,在教学中真正想到学生,从学生的心理特征,生理特点出发,融入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们在游戏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得到潜能的发挥,那才是真正的教育。
为此让我们教师一起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自信、有爱的成长环境吧!让学生都能在艺术的滋养中健康成长,让教育与美好生活同在!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4
看了这本书后,让我对如何去探索与研究幼儿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学到了很多的方法和经验,让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抓住机会,抓住教育的契机。下面针对与自己有点联系的几方面进行总结。
例如:书中讲到的,日常生活渗透法。它指的是让幼儿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多接触数学,抓住时机向幼儿渗透数学教育。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是从丈量土地和测量溶剂,从计算时间和制造器皿产生的。”这就是说,从数学发展史看,人们为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在生产与生活活动中与客观世界接触,从而把客观世界中关于数与形的关系反映到头脑中,就逐渐形成了数学。作为一种科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产与生活,是对生产与生活活动中解决数与形问题的一种经验总结。由此看来,日常生活渗透法应该是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最佳方法。
例如: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是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利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例如天气预报活动、值日生活动、区角活动、游戏活动等,为幼儿创设一系列接触数学、感受数学的机会,引导幼儿在活动中自主地构建数学经验。以区角活动来说,大班教师就可以将创设自然角的任务交给幼儿,
我们的孩子大多生活在农村,可以说,这对农村的孩子来说是宝贵的知识源泉,大自然中数与量无处不在,各种各样的树木、花草、芦苇地、庄稼地、灌木丛中无不蕴涵着数与量,一年四季的不同变化,一年四季中出现的不同自然变化,这些都是可以为孩子所学习的数学材料。 因此我们带领孩子走向自然,让孩子在自然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和数的运算。在学习点数时,我们引导孩子点数池塘里的蝌蚪、荷花;采摘野花、捡落叶,使孩子理解数的实际意义,通过摘桑子、猜田螺等游戏感知数的组成与加减,了解分类和排序的方法,从而使幼儿了解数与大自然界的关系。带孩子去秋游时,让孩子来到成片的田地中,这在无形中又让他们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很多的知识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发现,还比如:自然中成片的田块、川流不息的河流、错落有致的 、成片的树林、竹林、灌木丛也成了我们掌握方位的最好去处,孩子们在灌木丛中玩捉迷藏、抓敌人的游戏,掌握了里、外的关系,在小河里戏水、摸鱼、捉虾,了解了上下的关系;在田埂上利用田埂玩跳上跳下的游戏,了解了前后、左右的关系,知道了宽与窄……自然中不仅包含着数,隐藏着形,还存在着时间概念,时间概念的掌握对于孩子来说更是一种挑战,我们带领孩子投身与自然的怀抱,在自然中观赏日出、日落,感受季节的变迁,了解四季的轮换。
如案例:捡树叶
活动来源:户外活动——幼儿自发地比较自己手中捡到树叶的多少。
产生的兴趣:秋天一到,幼儿园里的几棵香樟树的树叶就撒满了校园,带孩子们户外活动的时候,他们就自发的对捡树叶产生了兴趣,收集的树叶越来越多,于是同伴间就产生了比一比谁捡的树叶多的想法。
活动目标: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利用对应的方法感知比较多少、一样多。
活动准备:落叶多的时候开展活动。幼儿有简单的比多比少的经验。
活动经验:
(1)、幼儿自发游戏:幼儿都会对秋天满地的落叶产生兴趣。在自由活动的过程中,他们就会去捡落叶,这时他们也回对彼此捡到落叶的多少进行比较。老师就要观察幼儿的行为,关注幼儿遇到的问题,及时介入引导。
户外活动时,孩子们纷纷捡起落叶摆弄,教师在一旁静静观察。有的孩子将许多叶子串在一起,有的将叶子一片一片地摞起来,有的把叶子堆成一堆,还有的把叶子放在树坑里。随着手边的.树叶越来越多,有的孩子自发地产生了比一比谁树叶多的想法。一开始他们想用点数的方法比较,但由于点数能力有限,数来数去总数不清,而每个孩子又都认为自己捡得最多,谁也说服不了谁。几个孩子为此争执起来。教师此时介入引导。
师:“你们是怎么比谁多谁少的?”
幼:“我数叶子,可是数不清。”
师:“那我们想想还有什么办法呢?”(幼儿摇头。)
师:“我们把自己手里的小树叶排成一队再比一比好不好?大家都从墙根这开始排。”
(2)、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并置的方法比较树叶多少。
教师先请一个幼儿将自己的叶子从墙根开始一个一个摆开,排成一队,又请另一个幼儿把自己的叶子放在摆开的叶子下面。一一对齐,排成另一队,请幼儿观察有什么不同。
师:“你们看出来谁多谁少了吗?”
幼:“我的多,我的多。”
师:“你怎么知道的?”
幼:“我的队排得长。”
幼:“婷婷排的队长,她的树叶多,家家的短就少。”
师:“对了,你们真聪明,叶子排得长,就说明叶子多,叶子排得短,就说明叶子少。”
(3)、教师引导并支持更多的幼儿反复运用并置法比较多少一样多。
师:“你们看婷婷和家家可真多,你们的树叶有他们多吗?”
教师帮助幼儿排列树叶,引导幼儿从墙根开始一一对应地摆放树叶。
幼:“我的多。”
幼:“我们的一样多。”
教学感悟:
来源于幼儿需求的活动结果,才能真正作用于幼儿的实践中。幼儿的好奇心使他们天生对自然就有探索的欲望。利用自然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更易激发幼儿兴趣,有利于幼儿自主地建构经验。老师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支持者,在幼儿探索自然时更要出现得适时、适宜,真正对幼儿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就是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集合中元素的数量,确定它们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以及哪个多和哪个少。学会对应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一种比较物体多少的方法,还在于掌握对应是幼儿学习计数用至理解数概念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准备。因为计数活动的过程,就是把要数的那个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里从“1”开始的自然数建立起一一对应的过程。
总之,大自然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尤其对与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自然环境为我们的孩子学习数学与探索数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例如:晨来园中,来的孩子的多少,就让孩子知道了一个量;男生多少,女生多少,就让孩子知道了多与少,甚至学会比多比少的感念。如在常规喝水、洗手时让幼儿明白1个小朋友用1个杯子、1块毛巾并知道小朋友和毛巾、杯子一样多。如果有一个小朋友没来就会多出一个杯子、一块毛巾。在进餐时通过分勺子让孩子感知一一对应的方法。如:分手工纸或画纸,老师便请每组一个幼儿先数一数自己组的人再按自己组的人数数出相应的纸张并分发给每个幼儿。这其中也感知到数与量的对应。
我这里有一个简单的案例:我来发餐具
活动背景:
对与我们大班的孩子来说可以开始学做值日例如,值日生每天三餐前都要做擦桌、发餐具等餐前的准备工作。在以往这些值日工作都是由老师或保育员代替了,其实在这其中,我们就失去了很多教育的时机,其中很多的教育价值白白的流失掉了。基于教育的认真思考,发现其中的很多教育价值可以充分的挖掘,于是就有了由值日探索到发餐具的方法。
产生的兴趣:
幼儿升入大班,听说可以像小学生那样当值日生,非常的高兴,争先恐后的报名,教师就创设了相应的互动墙,支持鼓励幼儿选择做值日的时间,满足幼儿的需求。
活动目标:
1、引导并鼓励幼儿大胆探索运用“点数、群数、一一对应”等方法解决做值日中出现的问题。
2、引导幼儿愿意借鉴同伴经验尝试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幼儿的数学经验。
活动准备:
1、了解幼儿已有的数学经验。
2、准备足够的餐具。
3、设计的表格一张。
活动过程:
1、教师用问题引导法引发幼儿思考并在操作中探索。
当老师把餐具拿到班上后,对孩子们说:“今天你们就是小值日生了。你们要想办法把餐具发给每一位小朋友,使他们都有餐具使用。”在这里,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应该怎样发,而是把“怎样发才能使小朋友都有餐具使用”这个问题留给了孩子们,给他们一个思考的空间和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
2、教师运用结果反馈法引导幼儿大胆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进行调整。
孩子们首先感到,这一堆餐具需要进行分类。他们把餐具分成饭碗、汤碗、勺子三大类,并且由郁佳宁同学发饭碗,赵宇同学发汤碗,谢嘉欣同学发勺子。郁佳宁同学一边看桌子一边发饭碗。赵宇同学也模仿着发起了汤碗。这时老师问谢嘉欣同学:“你想怎么发勺子?”她说发三把勺子。老师奇怪地问:“为什么?”她说不上来。旁边的小朋友告诉她,每人发一把勺子就够了。于是她们按照自己已有的经验发完了餐具。老师检查后发现,有的桌发了4只饭碗,有的发了5只饭碗,还有的只发了3只饭碗。老师问孩子:“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发?”郁佳宁同学说:“我数了椅子,没有椅子的就没有小朋友,就不发。”赵宇同学说:“我看郁佳宁同学发几只饭碗,我就发几个汤碗。”谢嘉欣同学说:“我发对了吗?”孩子们的回答有一定的道理。从孩子们的表述中可以了解到,他们采取的是一一对应、点数的方法。在发餐具过程中可以听到孩子们在高声数着:“1、2、3、4、5。”但是,当老师为孩子们盛饭时,问题出现了,有的桌上缺饭碗,也有的桌上缺汤碗。此时,老师没有代替孩子们去纠正错误,而是请小朋友想一想:“为什么有的桌上会缺饭碗缺汤碗?下次再发时,要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小朋友都有餐具使用?”不断地实践,又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失误的教训,孩子们的数学运算能力就逐步提高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提出了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数数小朋友人数、数数椅子、数一个发一个等。
3、启发幼儿同伴间的相互学习,引导幼儿运用“点数”“群数”“一一对应”等方式按小朋友人数发放餐具。
教师设计表格贴在值日生专栏中,让幼儿记录自己探索的方式,同伴间可通过表格的记录进行经验交流。
运用经验:
教师将以往由保育员老师发放教具的任务交给幼儿去做,幼儿在完成这项任务时,能将做值日生工作中建构的经验迁移到发放各种玩教具的活动中。
教学感悟:
幼儿学习数学的初步概念,首先要从动手操作活动开始。而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就蕴涵着很多数学教育的时机。教师很好地利用了幼儿做值日生的机会,对幼儿渗透数学教育。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运用的问题引导法和结果反馈法给幼儿搭建了运用多种方式发放餐具的台阶,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明白了“怎样发餐具才能让每位小朋友都有”“为什么要数”等问题。教师的等待为幼儿大胆探索提供了空间,教师设计的表格起到了帮助幼儿梳理经验的作用。教师的有效引导,最终使幼儿在学习做值日的过程中,学会和掌握了运用点数、群数、一一对应的方法计数物体数量和分配物品的能力。
例如: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在数学活动中,我总是采用游戏的形式,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玩得轻松、玩得愉快。
在我们中班时开设了一个迷你小卖部,孩子们非常的喜欢,当孩子们走进琳琅满目的小卖部时,各种格样的商品让孩子眼花缭乱,而数学知识在小卖部中的运用更为显著,我们引导着孩子根据自己所带的钱合理的选择商品。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中班幼儿喜欢户外活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户外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户外游戏中玩数学。
幼儿在户外可以更多地通过身体动作来感知速度与方位。例如,通过攀登大型玩具体会方位;通过爬楼梯体会速度以及上、下方位;通过排队感知前后、左右等。
看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利用生活资源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时刻留意身边可利用的资源,从观察、了解幼儿入手,满足幼儿学习兴趣和需求,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利用生活和游戏为幼儿创设更多的学习资源,使幼儿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有用;不断引导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方法和经验,提高数学能力,从而真正实现在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的目的。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5
《教育与幸福生活》展示了王君老师普通而鲜活的生命在讲坛上欢快流淌的情景,上课、备课、谈心、读书、反思、写作……一切都是那么平淡,但绝不平庸。她把自己的生命从容不迫地融进了课堂,更融进学生的生命,学生的生命在此而获得生长的力量,王君老师的生命因此而永远青春勃发。
我读《教育与美好生活》,是因为这个题目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深切地感到在我们的教育中充满了紧张的气息,能有多少人有底气用“美好”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的教育和生活的关系呢?作为一名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书占有重要的位置,“为有源头活水来”我经常浏览一些教育理论书籍,重读了《教育与美好生活》这本书,体会到怨天尤人不会带给你幸福,碌碌无为也不会带给你幸福,只有懂得去寻找阳光普照的地方,懂得放弃忧伤的人才会自己创造幸福。读书能够让我们心境平和,如同泛舟于静静的湖面,周围绿色相伴。工作中的幸福体现在为自己建立一个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这一目标应是自愿的,可实现的`,体力上、精神上可以承受的。
《教育与美好生活》告诉我们,现行的教育是选拔式教育,选拔就要淘汰,淘汰必然导致一些学生学业上的不成功,老师不能因这一永远达不成的理想而承受相应的压力。解压是在工作中延续幸福的焦点,也许在工作中解压并不如电脑中解压那么方便,简洁。但为了我们的幸福,请学会解压。我们适当地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和谐才是一种美,这也是一种教育模式。我们幸福,因为我们懂得,生活中不仅有工作、家庭,还有一个真实的自己。
我认为,每一个愿意追求幸福生活的教师,都应该让生命自由的舒展,王君老师正在这样享受着教育,我也愿意继续这样富有诗意的教育之旅。这样的教育是和谐的,这样的生活才是完美的。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6
经同事推荐,有机会读了《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这本书,颇有一番感受。
作者罗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循循善诱,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件事情,每一堂课,当我们的小孩回到家,我们问他的第一个问题是“今天都有哪些有趣的事情?”不是问“今天考了多少分?”;当高三学生在备考的日子里还能高高兴兴,对学习和生活充满激情时,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和生活达到完美的结合。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态度”。无论是所谓的基础好的基础差的学生,多年之后可能会忘记老师传授的知识,而如果能时常的传递积极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受益终生。我意识到这句话是告诉教育者一种正确的心态,不光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幸福和快乐,还有老师自己拥有积极的心态。老师心中有爱,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感动中收获快乐,才会激发上进心,优异的成绩也会在上进中取得。
文中有一句话我记得尤其深刻:“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教师应该学会赏识学生,经常称赞和鼓励学生,给学生以信心,让学生自信。虽然他们不一定会做得很好,但是如果老师适时地加以称赞,必要时给予指导,就会增加学生的一份自信心。老师在课堂上要多创造机会,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让他们成为自信的人。
无论用什么方法,老师的目的只有一个:教育好学生,使他们有健康的思想、有远大的理想、有正确的人生观、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教育的途径也只有一条:爱。惟有平时对学生爱的累积、爱的责任、爱的奉献,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佩服你,爱戴你,教育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教师应该学会关爱每一名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太阳。作为一线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让他们感受教师和同学们的关爱,使他们都能幸福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一个幸福快乐的教师,才会有一群幸福快乐的学生。教师的幸福是一种精神享受。教师的幸福体现在游刃有余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在课堂上融洽的教与学的互动中,体现在单位同事的互助互学中。
学生是成就名师的最好专家,而教师的反思促进了这一过程的实现。教师存有“反思之心”,就会发现自身的不足,就会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就会走向教育的幸福之路;教师不断反思,给自己更多的积极心理暗示,“我是能干的.,我是快乐的”,那教师必然是幸福的。
人,应该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只有我们的心态是积极的,我们才会感到生活达到了圆满,我们才会走上幸福的人生之路;我们才能生活得快乐,才能工作得幸福,才能成长得顺利。一个人只有拥有乐观的心态,才有进取的人生态度,也才能跨出迈入幸福生活的第一步。学会宽容别人、帮助别人,学会快乐别人、幸福自己。只有教师是幸福的,才能创造出幸福的课堂,教出幸福的学生。教师的心态决定着我们幸福的感触,教师的心态应该是宽容的、平静的、阳光的、热烈的。平日里,我们应时常反思自己的内心,享受美好的;不快时,更要反思自己的心态,快速调整自己,保持一颗好心情。
快乐是一种美德;微笑是一种力量。“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让我们始终以阳光的心态、感恩的心情投入工作、感受激情,我们的人生才能充满阳光和幸福。生命其实就是一种心境。当我们用积极的心态主宰自己的心境,用光明的思维去看世界,我们会发现一切是那么美好,学生又是如此的可爱。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7
读书能引领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发展。经过读书和自身的不断学习,不断的面对变化,不断地进修,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读书,教育力量的关键来源,读书的过程,是在寻找自己的同时也塑造着自己。读书能维持自身较高的文化素养,较浓的书卷气息、学习与时俱进,工作上不懈探索。做一个富有思想的教育者,就意味着心灵的自由,就意味着独立思考,就意味着不迷信权威,就意味着让思想的火炬熊熊燃烧。
以前,也看过不少书,但有时看过了,有的只有一道淡淡的印象留在心底,更多的`是书过无痕。但是在一次查阅资料时,翻看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有很深的感悟。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开发园本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现谈谈自己对“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8
每个人对未来生活的规划不同,对美好生活的定义更不尽相同。是拥有一份得新应手的工作,幸福美满的家庭,乖巧懂事的儿女,其美好都是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的。身为教育人,用知识和教育去定义生活,美好人生中,爱和知识是必须的。教育在作为促进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的同时,它本身就应该是目的。应该让所有与教育存在关系的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品读罗素的书之前,我是先搜寻相关资料了解他的人、经历、思想以及他对教育的观点。揣摩作品的表达顺序,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一个20世纪享誉世界的英国著名哲学家泊特兰。罗素对自己早年与教育有关的人生经验的反思,对教育成败的认识后的浓缩表现。作者通过对现存教育制度的评估,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改方案。
作为小学教育者,我关注的是书中的儿童教育。罗素在书中这样提到: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现如今教育的实效性不理想的同时,引人思考。不要以为好的行为是理所当然而只留意到不理想的行为。改变教育态度,儿童需要你的关注和鼓励来建立信心去探索学习。需要教育引导学习到什么是可以和不可以做的,认可和鼓励也能帮助他肯定自我。
可在教育时做适当地改变:和他说话时望着他微笑,与他平视,让你们的距离拉近;儿童情绪变化强烈时可轻抚他,揽抱他,吻他;表扬时对他鼓掌,向他竖起拇指。要使用正面语言、直接、简短、令他易理解,并且不要加上批评和责备;当幼儿明白到原来好的行为会得到关注,那便会增加他多做好行为的机会关注教育;不要只看成果,当他做出尝试,就要称赞他的努力,提高他的学习兴趣。儿童在受教育的`同时,体会到的是获取知识的乐趣,体会到的尽是美好,没有训斥与惩罚,不会痛苦。罗素还有一句名言:惩罚应该是你希望过失者感到厌恶之事,而不是你希望他感到欢喜之事。合理的教育即是让美好生活良性循环的人生。
“教育应面向未来,但更应该面对当下。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方式,是行动的方式。教育在作为促进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的同时,它本身就应该是目的,应该让所有与教育存在关系的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育小语中也是这样提到的。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9
《教育与美好生活》是罗素的教育学名著。罗素,一个20世纪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对教育的观察、思考和实践经验均浓缩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下面摘抄一二,略谈感想。
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教育的四种品质: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他认为这四个要素只要通过合理的教育,就应该能让所有儿童都获得并形成必须的品格。
用这四个要素去审视身边的人,我发现在人们心目中最有魅力的人通常是同时具备这四点的全部或绝大部分。他们充满阳光活力并追逐光明的一面;他们理性,无畏生活中的困境;他们有发自内心的敏感和同情,他们的智慧表现,不在于聪明“绝顶”,却在于那幽默乐观的人生态度、宽容的理解力和纯朴的心。
在第一种教育品质——“活力”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活力能帮人承担最大的烦恼和最大的忧郁。无知的人从来不想去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已经将自己形成了一种僵化的难以改变的行为态度。他们不仅对许多值得怀疑的地方是轻信的,而且在许多应该接受的地方却是固执的。这句话告诉我,作为一名老教师,更不应该固守自己的老一套,要敢于创新,敢于超越自己,敢于反思自己和改变自己。每上一节课总有自己满意的地方,特别应该注重反思自己,诸如课堂教学中:某一应变得当的措施;双边活动开展的成功之处;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突然爆发出的灵感和火花。教然后知不足,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失误,疏漏之处,尤其是在教育教学不断创新的今天,课堂教学面临着很多新课题,上一堂留下些遗憾在所难免,所以我应直面缺点,认真对待,善于剖析,善于改变,不怕这种改变,通过反思让自己的课更完善,使今后教学在改进中不断创新。
书中提到的勇气,站在老师的角度就是给学生以信心,让学生自信。如何让学生产生自信心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应该学会赏识学生,经常称赞和鼓励学生,在指出他的错误之前,首先表扬他好的方面。当学生出现了错误,不应一味地责骂,而应该告诉他们下次怎样做得更好。 其次,老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总喜欢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甚至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因此老师不要轻率地加以拒绝或制止,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也限制了学生的行动。老师应该按学生的.意愿和方式去做一些事情,虽然他们不一定会做得很好,但是如果老师适时地加以称赞,必要时给予指导,就会增加学生的一份自信心。老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送去一个信任,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让他们成为自信的人,也就是有勇气的人。
教育离不开奖励和惩罚,但在具体实施中,书中写到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无论是奖励和惩罚都不应该采用比较的方式。例如:不应对一个孩子说:“你做得比某某好。”或者说:“某某表现很好。”因为前者产生藐视,后者产生怨恨。第二,多夸奖,少惩罚。惩罚要谨慎,要因人而异,不宜体罚。第三,对于普通的事不宜夸奖,只有经过努力,在勇气或技能上有所进步,或克服私欲,表现美德时,才可予以奖励。罗素说,由于战胜困难、取得成绩而受到夸奖,不失为青少年时期最令人愉快的经验之一。
教育最根本的指向在哪里,教育到底要带给学生什么?罗素的话真是非常深刻! 那就是:教育应当激发学生对生活本身的兴趣,对事物本身的兴趣。记得居里夫人的名言,她说,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位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中一般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这种科学的魅力,就是使我能够终身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为了外人并不理解的事业而甘愿献出自己全部的生命。这种热情超越了喜爱本身,它更是一种深入了本质的生命冲动。因为无欲而刚,所以它才有能力支撑人们超越人生的诸多苦难而进入生命的至高境界。教育如果能够尽可能地激发学生这种“本身的兴趣”,便有了“以一当十”的风帆,被教育者也就获得了一往无前的勇气。
罗素说,有些品性只能为具有某些特点的人群所拥有,还有一些品行则应为所有人所具备。我们中国的教育往往是求全的教育。我们总是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要求所有学生达到教育的所有目标。这便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直处在学业无法优秀的焦灼感中。也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提倡素质的教育下,三四岁的孩子因为钢琴热的不断升温而早早地就被父母赶到了钢琴上。有多少满脸哀怨的琴童,就有多少惟恐孩子在某一方面落后的家长。“求全心理”已成为教师和家长的一种无法摆脱的“隐痛”。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罗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通过对孩子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但这种处理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种“自由教育”——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
书中写到孩子的生活原本是充满期盼的,这是促使他们上进的动力之一。但是,如果总告诉孩子将来会比过去更糟,这就会令孩子的生命之源干涸。我门不是经常这样来吓唬我们的孩子吗?你再不努力,就考不上。。。中学;你现在这个样子,长大只有去擦皮鞋。如此赤裸裸的描绘和启发,我们在善意地提醒孩子的同时,又暗示给了孩子们一些什么?,在斥责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除了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恐惧之外,还有的便是自私和冷漠了。在我们的教育中,习惯于通过训斥与惩罚来让学生记住并养成好的品德,如:罚跑步,罚写作业,罚站……我们越是希望孩子们能热爱的东西,我们越要把它们作为惩罚的手段。这样的行为反而会使学生离这些东西越来越远?书中写到:孩子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惩罚应该是你希望过失者感到厌恶之事,而不是你希望他感到欢喜之事。
教育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要给予儿童丰富而充实的精神生活。让学生拥有幸福和健康的体验,是教育改革所要关注的核心,也是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目标。我们应该承认:没有幸福体验的教育,也许能够培养出高分的学生,但绝对培养不出能够让幸福良性循环的人生。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10
不久前,我阅读了王君老师的著作《教育与幸福生活》,阅读过程中,内心一直涌动着无比的感动与幸福。该书展示了王君老师普通而鲜活的生命在讲坛上欢快流淌的情景,上课,备课,谈心,读书,反思,写作……一切都是那么平淡,但决不平庸。读着,读着,我仿佛读到了昨天的我——一样的执著,一样的激情,一样的浪漫……
我小时候的梦想不是当老师,是在一位老校长的指引下报考了师范学校。踏进师范校园,“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名句便深深影响了我,于是我有了个美丽的教师梦。多少年来,心中那盏亮闪闪的灯一直亮着,心头的梦想也时时刻刻萦绕在我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然而,随着对高分数的追求,对流动红旗得失的在意,对培养多能力高素质人才要求的提高,竟感到无以言状的累,就是在这样一种矛盾中我阅读了这篇著作。
王君老师的篇篇教育叙事里,无不表达着这样的一个观点:教育的幸福,首先体现了教育细节的幸福。这些细节可能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眼神,微笑,泪水,叮咛,抚慰……它们也许不能直接带来高学分,带来高荣誉,带来高回报,但无数幸福的细节便构成了校园生活全部的成长和教育生命的所有魅力。
回想起我23年来的教育生活,原来这是一段丰富、美丽而富有情趣的历史:一下课,A同学跑来告诉我,她查问了妈妈一种治疗喉咙沙哑的特效药,并问明地址,要我快去买来试试看;教师节,B同学的电话把我从梦中叫醒,向我祝福;C同学费力查询我的新号码,就为了告诉我他取得的成绩与进步;路上,D同学老远就笑着向我挥手;病假回校,背后听到同学们的欢呼:老师来了,老师来了!E同学从不及格到90分,F同学从粗暴到温和;早读课上朗朗的'读书声,写字课上埋头苦写的静寂……走进我的故事,我的心也被幸福和感动涨得酸酸的,满满的,才发现我的故事与篇中的故事一样甜美,一样收获,一样快乐和幸福。在选择教师事业的同时,我们选择了用灵魂濡染灵魂,用心灵培育心灵。面对一个个纯洁可爱的孩子,我们的智慧在闪光,我们的爱心在流淌。我们在耕耘,我们也在收获。我们用真诚的努力引导成长的灵魂,而他们点点滴滴的进步,茁茁壮壮的成长不也给予我们欣喜及幸福的情感?
王君老师在著作中展示了其教育之梦,我想说,我也有梦,而且美丽而幸福。可是,事实上能否达到既定的目标?我想,我应该一如既往地坚持,学习下去,不断地汲取营养,不断地丰盈自己的精神。最后,我想有布鲁肖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这篇读后感:我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因为,我是一名老师。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11
读书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我们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对于各科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
“禅”本是一个佛教语,是梵语“禅那”之略,原指静坐默念。“禅”和“生活”相联系,不仅赋予了远离尘世的禅宗以全新意义,而且给人们的平凡生活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即人们追求的生活(也可称之为生命)质量更加坦然、理性、圆满、高雅。而把“生活禅”和“教育”联系起来,则更具有现实意义。
当前的学校教育倒像远离尘世的“禅”,玄而又玄,人云亦云,游离于社会、经济之外;又像一些政治和经济机构,每一个环节和角落都充斥着“功利化”和“行政化”。教育的真实面目似乎被厚厚的“尘土”遮掩了。教育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处处皆教育。本书作者把文字定位为:从生活的角度看教育,诠释教育。并力求把《教育生活禅》打造成“一根鸡毛掸子”,不断地去掸除那层蒙着的“尘土”,还教育以本来面目。
书中《段村教育故事》中的白老师让我敬佩。她的很多教学方法和敬业精神很值得我学习。让孩子当老师,其方法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单兵教练”,即让班里15名左右的学困生和15名左右的优秀生自由结对子,“一帮一”学习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再就是“分组学习”,按座位划分小组,每组4人,组长一般都是学习最优者,一学期变动一次。这两种互补达到了“全天侯”的学习效果,小组形式提升的是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而结对子又强化了课余时间的学习效率。特别是“结对子”的学习方式白老师评价说“好得没法儿”,“结对子”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不管是“帮人”还是“被帮”,都是学生‘自己的事’,因而他们做起来都非常认真。
另外段村教育,激励教育已成为标志性的亮点,白老师根据农村孩子的身心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发展,其中最成熟有效的办法就是给孩子送《喜报》。无论哪个学生有了进步,就给该生送一张《喜报》,小小的喜报被学生奉为“至宝”,他们不仅互相比赛者《喜报》的数量,而且还认真加以收藏。这种好的教学方法多么值得我去学啊!
白老师对学生的管理中无不体现出“爱”字,她的心里溢满了对孩子深深的爱,爱使她和孩子的心走的那么近,她的每个教育故事都那么感人成功。
如作者所言:“静下心来,从生活的角度思考教育,那些曾经纠结着的问题就会大彻大悟。”
教育在我们身边,或许就是我们上的一节课,和同事的一次研讨,和学生讨论的一道题,和孩子的一次谈话,自己的一次反思等等吧。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12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一书,作者罗素为我们所熟知大多因其在数理和哲学领域的才能,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比较好奇,这位数学家眼中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
读完这本书后很是钦佩,也读懂了一些:罗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但这种处理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种“自由教育”——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不管是学习内容还是纪律的培养,在开始都要以游戏的'形式,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是罗素提倡的“自由教育”所反复强调的。教师应该 “主要从孩子身上感觉到一些神圣、模糊、无限的东西,一些个别的特别宝贵的东西”,并对这些宝贵的东西给予挖掘与引导,使其达到教育的最美好境界。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13
"生活教育"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具体包括三方面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今天,我认真地读了他的文章《生活即教育》感触非常大,印象很深刻,不禁提笔写起了感想.
毛泽东同志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有着为大众生活解放而教育的宏愿.他的生活教育是大众教育.他说:"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而人民需要的是"大众教育",为生活的教育.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
"综合实践"这门学科的.开设就十分符合陶行知的理论.我们的教学应如陶行知主张的:做好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加强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避免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再次出现.综合实践的教研员也经常要求我们一线的老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要一味地参考课本,完全可以抛弃这个枷锁.内容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有疑问的身边小事.教学时,可以邀请社会人事(例如:家长,专家等)共同参与学习,这就是"教学相长"也.教学时间不一定在课内,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教学地点也不一定要在教室,社会是最好的课堂,让我们走出去,亲密地去接触社会,在生活中学习和成长.总之要调动一切机制,服务于教学.要做到这些,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
在实际教学中,还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提供更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让其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主体参预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作准备,同时让其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去年,我搞过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我真正发现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惊人的许多时候不是教师指导学生,而是学生指导教师.在活动中,学生展现了各种能力,有的学生配合老师做好社会调查,有的学生自己动手布置教室,有的学生自己设计服装,有的学生自己动手做手套,还有学生用碎布设计缝制了一条连衣裙……各种来源于生活内容的教育是真正受学生喜欢的教育,这种教育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最后,我想: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非本文所能道尽的只要我们心中有想法,并付之于行动,进行生活的教育,就一定会成功.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14
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在实施陶行知思想的时候,重要的是与当前教育改革结合起来,分析研究掌握教育规律,以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我从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三个方面来认识生活教育理论在教育改革中的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目的
同志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有着为大众生活解放而教育的宏愿。他的生活教育是大众教育。他说:“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而人民需要的是“大众教育”,为生活的教育。陆一定曾将陶行知为人民解放、为民族解放、为生活解放的生活教育思想称为是“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目的论十分明确,他的小先生制,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观正是其教育目的论的明证。也同时是川大附小的“平民教育”的理论基础。
教育为人民、为民族,这其实也不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石。《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义务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文件中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高民族的素质”,“提高国民素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每个学生、每个教育对象都无一例外地要受到良好的教育,亦即柳斌副主任所说的:“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搞素质教育首先要有一个普及教育”,“要淡化选拔意识”,“要做一个园丁,培育好每一朵花。”那种只把眼睛盯在尖子生、录取率、得奖数......的做法和思想,既与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大相径庭,也与陶行知教育思想风马牛不相及。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内容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
我们应如何去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内容论呢?我们认为,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现实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实施素质教育,小而言之,为学生的终身受益负责,为学生的将来负责;大而言之,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为中华为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
陶行知作为一名大教育家,他的教学方法论十分明白。首先,教育教学方法是灵活的, 根据“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学的规律来决定。
陶行知极其重视实践,他由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而改“知行”之名为“行知”。在教育方法论上,他特别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解决了长期纠缠于中国教育史的“劳心”和“劳力”的问题。他说:“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并由此得出学习方法的论断:运用知识,“用心以制力,就是一件重要想如何可以把这件事做好,如何运用书本,如何运用别人的经验,如何改造用得着的一切工具,使这件事和别事相互影响。”柳斌同志说:“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会有多样性,如果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那将来都是一个模子。”提倡的是个性。陶行知把腐朽思想称为“裹头巾”,提出“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继续创造。”号召人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具体教学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素质教育讲的也是个性、创造,一切陈腐的、机械的、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是错误的、有害的,必须坚决抵制。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人民教育的奠基人,他从社会和政治的高度研究中国的教育,其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是丰富而博大的,因此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理论探索,要紧依生活的母亲,进行生活的教育。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15
今天读陶先生的“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实践篇,深感先生理念精进。作为教师,我们的学习动力来自哪里?是“为学而学”,还是“为教而学”?要想学生好学,必须教师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教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当然,学习未必是为了他人,核心还是为了自己,求得自我超越。所以,教师要“为教而学”。怎样把这些知识以最浅显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是每个老师都要面对的问题。只有教师自己先在教学中逐渐摸索和总结,才会越来越清楚明白。这就是陶行知先生说的“教人者教己”。
教师还要“以生为师”,学生身上往往蕴含着巨大能量,“以生为师”不仅促进“为师”的学生本人进步,还可以发挥同伴互助、优秀引领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浪费”一点时间,让学生来谈谈学习体会、分享学习过程、展示思维过程,而不要为了抢进度、增容量而“一讲到底”、“包办代替”。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是我们在教会学生道理、陪伴他们成长,其实成长是相互的,他们也在教会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过青春的`热情、坚定的信念、真挚的友情、淳朴的笑容,所以教育是一个师生相互促进、双向互动的过程,在教学生的同时也在提高着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教师还要“以生定教”,强调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即“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课堂内容如何定夺、如何设计、如何实施,绝不是教师独断而为。学生是否喜欢、是否能接收、是否有所发展,才是教学实施前应该关注、思考的问题。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发展,又要保障在40分钟课堂中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先研究学生、了解学情,因材施教。这也是陶先生提出的“教人者教己”,先研究自己的“学”和“做”,做到以“设身处地”来决定教学的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生活教育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读《生活即教育》有感02-20
生活处处是教育10-01
幼儿园生活教育心得体会09-07
生活处处有教育04-08
最新寒假生活教育心得体会及感悟大全08-22
《慢煮生活》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02-18
生活中怎么教育孩子04-17
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读书心得09-16
读书生活心得体会通用09-21
幼儿园生活教育教案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