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翻译

时间:2023-08-01 18:10:32 美文 我要投稿

  子夏请教孝的问题。孔子说:“有个良好的态度是难以做到的事情。逢到了需要做的事情,晚辈要把父母要做的事情做了;有了好吃的,要让父母去享用,难道就把这些当做了孝吗?”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翻译1

  子曰:他说。

  色难:色,脸色,态度。

  有事:遇到需要做的事情。

  弟子服其劳:弟子,在此处不是学生的意思,晚辈、子女的意思。

  “服其劳”:指代父母。子女要承担起父母们要做的事情。

  有酒食,先生馔:(先生,通常可以解释为父母兄长,而在此处当仅指父母。馔,通常意义为名词)指的是好吃的让父母去吃。

  曾是以为孝乎:难道把这些就当做了孝吗?

image.png  

  子夏来问孝,孔子说色难。什么叫色难呢?就是态度很难。 他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事的时候,像我们做后辈儿女的,看见父母扫地,接过扫把来自己做。

  “有酒食,先生馔。” (先生是现代的一般称呼,古代对前一辈的'人都尊称为先生。”有好吃的,就拿给父母长辈吃。“曾是以为孝乎?” (“曾是”是假定的意思)你以为这样就是孝吗?替长辈做了事,请长辈吃了好的,不一定就是孝了。 为什么呢?“色难”。

  态度很重要,好像我们下班同家,感到累得要命,而爸爸躺在床上,吩咐倒杯茶给他暍。做儿女的茶是倒了,但端过去时,沉着脸,把茶杯在床前几上重重的一搁,用冷硬的语调说:“喝嘛!”在儿女这样态度下,为父母的心理,比死都难过,这是绝不可以的。 所以孝道第一个要敬,这是属于内心的;第二个则是外形的色难,态度的。

  子夏问了同样的问题,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侍奉父母,只有和颜悦色的面色最难能可贵。人的脸色,是由心决定的。子女对于父母,必然有深切笃定的孝心,由此才会有愉悦和婉的面容。

  凡事都可以勉强,惟有面色不大容易伪装,因此说最难,能做到这一点的就可以说是真孝顺了。至于说父兄有事,做子弟的帮忙代劳,子弟有酒饭,请父兄共享,固然是应当提倡的,但并不困难,不可以以此来判断孝顺与否。前面子游问孝,夫子说要敬亲,这里子夏问孝,夫子说要爱亲。

  子游、子夏都是夫子的高徒,供奉父母的礼节对他们来说不成问题,唯恐他们的敬爱之心不够恳切,用这话来警示弟子,让他们知道,侍奉父母之道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在,因此不应该求之于外,要求之于内心。

  还是说孝,这里说到的是勉强与发自内心的区别,孝顺不是表面文章,而是由心而生的实际行动,脸色只是内心的体现之一,心生孝顺,外貌自然有好的表现。同样推广到天下百姓,利益人民不是做面子工程,真心从人民的角度考虑。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翻译2

  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陈昌文解读《论语》:

  子夏也去问孔子,什么是孝?

  孔子说,如果有什么事情要去劳动,你去干了,不要让你的父母,老师去干。

  就比如,孔子曾经想就救鲁国的一个军事上的灾难,想自己去别的国家游说这件事,子贡知道了,子贡就去做了,没让老师去干这件事。

  这就是服其劳。

  有酒食,先生馔。

  意思是,有什么好吃的,比如,吃饭的时候,先让长者,父母,老师去吃。

  而不是自己跟长辈一起吃,也不是抢着吃。

  这难道就是孝吗?

  显然这不是孝。

  那么真正的孝是什么?

  其实就是色难。

  还是态度问题。跟上一句的:“不敬何以别乎?”遥相呼应。

  你虽然帮长者做了事情,但是你脸色不好看,不情愿,这其实给长者内心压力了。

  你虽然让长者先吃好食物,但是,看到长者吃的时候,不高兴,这就不是孝。

  比如,有一个父亲,一直教育自己的儿子要学“孔融让梨”。

  要先把水果让给客人吃,先把大的.苹果让给别人。要先谦让一番。

  这个小孩子在家里吃水果的时候,都是挑一个大的,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你们吃吗?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知道小孩子在学“孔融让梨”,就谦让一番,说我们不吃,你吃吧。

image.png  

  能把这个行为学到就行了。

  有一次,这个家庭来了一个客人。

  这个小孩子就飞快的跑去挑了一个最大的苹果,让给这客人吃。

  这客人就把这个水果拿过来吃了。

  这时候,这个小孩子就感觉非常不高兴,甚至愤怒了,哇哇大哭。

  因为,以前的套路不是这样的,以前家里的套路是挑一个大水果,这个水果拿去到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那里谦让一番,然后最终,这个最大,最好的是自己吃,而且还受到一番表扬。

  但今天这个客人,明显不是这个套路。居然直接吃了,还没表扬他,于是他脸色自然不好看。

  这种行为,就不是孝。

  其实我们这个社会上,有很多人,都是这样,假装虚伪一番,心理面是不愿意干活的,也不愿意让别人吃好的。

  真正的孝,必须做到愉悦,愉快,你就是特别愿意帮 长者干事,也打心底里让长者先吃好东西。

  如果你做这些事情不愉快,即便是你为长者做了一些事,其实是给长者带去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当然是不孝。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翻译3

  这句话出自《论语 为政 》篇中,子夏问孝,孔子告之“色难”,就是说对父母做到和颜悦色是不容易的,别以为有事情自己干,有好吃的让父母先吃,这就是孝了,要做到和颜悦色,心甘情愿才算得上孝。

image.png  

  一 孔子对孝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

  这一章句前面还有三章句,分别是孟懿子、孟武伯、子游问孝,对不同的人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因人而异。孟懿子问孝,孔子说:“无违”,就是要顺,不顺何谈孝,这也是对所有人而言,因为顺是孝最基本的要求;孟懿子问孝,孔子说:“父母惟其疾是忧”,可能孟懿子不省心,老给父母惹麻烦;子游问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大概子游,能养父母,但失于敬,可能还不如现在人们养宠物;在孝敬父母方面,子夏比子游应该要好一点,只是缺少温润的脸色,所以孔子的话也不那样难听了。孔子各因其才和各自存在的问题来回答他们关于孝的问题,也算是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同时,孔子不同的.回答,也说明孝的内涵是丰富的。在《论语 》的首篇中,与“孝”有关的内容就有五章句,首篇“学而”,主要谈为学的问题,足见孔门中是把“孝”当做为学的重要内容,这是“为人之本。”

  二 孝的本质

  孝被看作天经地义的事情,被作为所有德行的基础,“百善孝为先”,孝这个字从子、从老,从字源看,孝就是奉养老人,孝的基本道德要求就是赡养父母,孝的最高要求就是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孝和忠在高层次练成一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孝敬、孝顺。敬顺就是孝的核心,没有内心的敬顺必然会“色难”,只有物质的供养是谈不上孝的。

  孔子曾说“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孔子要建立一个有序的太平盛世,其操作是从最为基本的孝来运作,让人们都能达到真正的孝,然后推己及人,由家到国,这样就世界大同了。

  从理论上来看,孔子的设想是很可行的,也很科学,因为孝根植于人的自然属性,在此基础上,对孝提出更高更具体的社会要求,大家都能接受,也愿意去践行。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翻译】相关文章:

子曰色难翻译08-01

子曰色难的意思07-31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全文翻译08-01

论语子曰色难感悟07-31

子曰色难什么意思08-01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的意思07-31

子曰色难是什么意思07-31

孔子曰色难是什么意思08-01

子曰色难出自哪里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