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经常会纠结一个问题: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我们是应该严厉的批评,让他们去反省,或者其他一些惩罚措施(比如,不准看电视);还是应该建立一个奖励机制,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用贴纸或者一些其他玩具来奖励孩子的优良表现。
很多父母都信奉类似"棍棒下出孝子",这完全不奇怪,因为很多父母从小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但是,惩罚往往会让事态升级,孩子的表现越来越糟糕。惩罚会引起"战斗姿态"或者"逃跑姿态":随着前额皮质的思维变得越复杂,人体的基本防御机制就会启动。所以,惩罚会让我们,要不反抗、感到愤怒或者羞愧,压抑我们的感情;要不就是"逃跑",想办法不被抓住。
所以,奖励才是更好的选择?奖励更像是惩罚的孪生兄弟。父母刚开始可能会觉得奖励很吸引人,因为奖励可以瞬间控制孩子。我想每个父母都体会过,当你第一次告诉孩子,如果你听话,我就让你吃一个棒棒糖,那个犹如魔法般的立即奏效。但是,奖励的效果会逐渐消失,甚至适得其反。随着孩子长大,当你要求孩子去收拾他们自己的房间的时候,他们会问你"我能得到多少奖励?
几十年来,心理学家认为奖励会降低人的自发的动机和对奖励享受的程度。比如,有一个研究对孩子画画进行了测试,喜欢画画的孩子中,一组孩子画画会得到钱,而另一组不会,结果是那组画画不会得到钱的孩子画得更多。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外在的奖励会损害孩子自身的内在动机。
奖励也会降低创造力。在一个经典的系列研究中,研究人员给了人们一套材料(一盒图钉、一支蜡烛和一本火柴),并要求他们找出如何将蜡烛贴在墙上。标准的解决方案需要创新思维——需要用创新的方式看待材料(把盒子当作蜡烛台)。那些被告知会得到奖励的人,解决这个问题会更慢。研究表明,创造力下降的关键原因是,将任务视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奖励缩小了我们的视野——我们的大脑不会再自由发挥,我们会因为去完成任务而不再深入理解,不再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现在呢?看完这些研究结论后,作为父母,我们更加纠结了?
现在让我们退一步来看这个问题,不管是奖励或者惩罚,我们都基于一个对孩子消极的假设——我们认为,孩子脑子蠢笨,能力低下(因为还没发育成熟),他们是需要我们去控制,去塑造的对象。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孩子是有能力的,他们天生具有同情心、合作精神、团队精神、积极努力。
而认识到这一点,这种观念上的转变会强有力的改变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无论奖励还是惩罚都是有条件的,而我们对孩子的爱和尊重应该是无条件的。事实上,如果我们可以真正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真正用心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去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孩子会更愿意和我们交流,认真听取和采纳我们的建议。以下给出一些如何改变和孩子交流方式的一些建议。
了解事情的原因
孩子不会无缘无故打人,无视他们的父母或者在商店门口发脾气。如果我们想真正的解决问题,我们需要提供有意义的帮助。就算仅仅是了解事情的原因,倾听孩子的想法,也会让孩子减少防御性,更愿意去听父母跟他们讲的规矩和道理。
不要说:对你的朋友好一点,你要分享,否则我今天不会让你看电视。
而是要说:嗯,我看出来了,你还在努力去分享你的新玩具。我知道,一开始可能很难,你会觉得有点生气。你能想出一个和他们一起玩的办法吗?如果你需要帮助,请告诉我。
孩子的行为——苦恼、抵抗、攻击仅仅是表现出来的冰山一角,而在水面下的可能是饥饿、陌生环境、睡眠不足、过度兴奋、超出处理范围的强烈情感。如果我们可以这样去考虑问题,让孩子变成我们的伙伴,而不是一个需要去控制的对手。
激励而不是奖励
如果我们可以给孩子传递"我相信你,我相信你是愿意和我合作,愿意帮助我的,我们是一个team!",去唤醒孩子的内在动机,你会发现孩子强大的内在动机的力量,远比微妙的奖励强大的多。
不要说:如果你打扫你的房间,我们就可以去公园。你最好这样做,否则就不要去公园了。
而是要说:等你的房间干净了,我们就可以去公园啦。我已经兴奋的等不及了。如果你需要帮助,请告诉我。
帮助而不是惩罚
惩罚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我需要让你为你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即使许多父母并不真的这么想,但是孩子接受到的惩罚,翻译成大脑的信息就是这样。所以,更好的做法是去引导和帮助孩子。
不要说:你对我很粗鲁,还用脏话。我现在准备把你的玩具没收,以后也不要想要新玩具了。
而是要说:哇,你真的很生气,我能感觉到。你对我这些用词让我觉得很难过。我想暂时把你的玩具收起来,这样你可以冷静一下。你如果想好了,可以告诉我为什么你这么生气,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
孩子勤劳的天性
人类不是天生懒惰(不符合进化论),尤其是孩子。如果我们觉得自己是团队的一部分,我们的工作对团队来说很重要,我们就会去努力工作。同理,孩子也是一样的——孩子想成为家庭中的一部分,一个有能力的部分,一个自己的贡献很重要的部分。如果他们知道自己的贡献很重要,他们就会乐于助人。父母应该让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真正来帮助我们,让他们感受到存在感。
比如,召开家庭会议,一起讨论接下来的一周,家庭里需要完成的所有日常任务,和每个家庭成员讨论和征求意见。为孩子做一个图表(或者让他们自己做),当任务完成时可以有一个地方记录下来,表示这项工作是由他们完成的。
无论当情况看起来多么困难和让人抓狂,我们都可以用这样的万能方式来回应:"我看到你了,我就在这里。我在这里就是为了听你说话,帮助你。我永远支持你。我们是一伙的。让我们来一起解决问题。"
【爸妈育儿宝典系列十教育孩子应该是奖励】相关文章:
育儿宝典家长必须知道的几条育儿知识09-25
幼儿园育儿宝典知识?04-16
教会孩子保护自己,是爸妈育儿的必修课10-29
聪明孩子养成宝典11-21
怎样过好育儿生活生活宝典04-03
父母教育孩子有哪些育儿锦囊10-26
新手爸妈必学的育儿知识99的爸妈还不懂09-25
育儿知识新手爸妈通关指南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