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天使”和一个“小恶魔”。“小天使”代表可以做的事情,“小恶魔”代表不能做的事情。
当孩子内心的“小恶魔”战胜了“小天使”,孩子可能就无法控制自己,甚至他知道那么做是错的,也依然会去做。
孩子往往容易冲动,时而大发脾气,或者大吼大叫,甚至打架。
一旦孩子冲动的做出了一些错事,家长应该如何处理?
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不是让孩子一味的听家长的话,而是要让孩子学会自我约束。
在公众场合学会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让孩子不冲动,父母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的培养。
别对孩子大吼大叫
小宇十分淘气,脾气还不是特别好。经常冲动的大喊大叫,家长每次都训斥,可是效果依然不好。
学校的友谊比赛,小宇跟他的妈妈一起参加,可能是妈妈缺少锻炼,很多亲子项目的速度都不如其他人的快。
小宇很是着急,看着其他人都那么迅速,直接哭了起来,大喊着:“我要第一名!”
小宇说完还怒气的摔了自己的杯子,让在场的人都很惊讶,十分无奈。小宇的妈妈立刻训斥了小宇十分钟,直到被老师阻止了。
老师跟小宇耐心地解释了游戏的意义,完成了就是最棒的,没有名次之分。
小宇听了后,也就乖巧的继续做下面的活动了,即使没得到第一名也没有再哭闹。
家长发现孩子行为比较冲动,往往会严厉训斥,让孩子知道自己错了,然而这个却没有任何的效果。
虽然孩子可能被家长的训斥镇住了,但是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好了伤疤忘了疼”,下次依然会做出冲动行为。
解决孩子冲动的行为,需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错误,家长要轻声细语,这样孩子才容易听得进去!
有时候孩子是因为没能及时识到自己的负面情绪,才行为冲动。
用可接受的方式宣泄情绪
小兰在课堂上没有回答对问题,当场就把书本扔在了地上,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老师劝说了好一会儿才让她的情绪得到平复。
小兰的妈妈知道了小兰在课堂上的表现后,回到家对小兰说:“以后如果不开心,不要用摔东西的方式解决问题,可以跟我聊天,把你的不开心说出来。也可以写出你的不开心,总之不要用发脾气的方式解决,知道么?”
小兰经过妈妈的开导之后,性格确实变了很多。就算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也不会再发脾气,甚至冲动的做出什么事情,而是选择写出来,或者跟妈妈说。
孩子做出冲动行为多数是为了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家长应该引导孩子采取合理、可接受的方式来把自己的负面情绪释放出来。
家长可以让孩子深呼吸,放松全身肌肉,快速调节情绪。
也可以让孩子把一些觉得不高兴的事情写下来,情绪也容易得到平复,而且还能发现更多美好的事物。
一般负面情绪等到心情平息过后,可能就感觉没有必要发那么的火,渐渐地也就算了,不再想那么多了。
约法三章
与同龄的孩子相比,小秦做事情有条理和原则,他时刻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且还会帮助同学处理遇到的麻烦,是老师和家长口中的“三好学生”。
小秦之所以能够判断自己的行为规则是因为在小秦3岁的时候,小秦的妈妈就列出了一个清单,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可以做。
小秦的妈妈还在清单上注明,如果小秦这么做了,会得到相应的惩罚和奖励。例如帮助同学可以奖励一朵小花,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换一个玩具或者其他的东西。
不能在公众场合发脾气,这是小秦的妈妈强行命令他不能做的事情,小秦也一直照着妈妈的要求去做。
小秦从小被妈妈“约法三章”,基本上没见过他冲动的样子。
从小给孩子约定一套规矩,可以让孩子知道底线在哪里。家长事先和孩子制定规则,规定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
若是孩子表现比较好,家长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若是孩子表现得不好,家长应对孩子进行适当惩罚。
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含佳的爸爸和妈妈都是自己创业,十分忙碌,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特别少。
含佳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可是含佳还是希望爸妈多陪自己。于是她的脾气越来越暴躁。
尤其是爸妈在的时候,她总是会故意的砸坏几个碗,或者乱嚷嚷。含佳的父母很是气愤,每次都不问缘由的训斥含佳一番。
可是爸妈不在的时候,含佳就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基本上不对爷爷奶奶发脾气。
时间久了,爷爷发现了含佳的“异常举动”,于是跟含佳的父母商量了一下。
含佳的妈妈主动去跟含佳沟通,询问她发脾气的原因,是不是希望妈妈多陪陪她。含佳点点头。
含佳的妈妈这才发现是自己陪伴的时间太少了,于是增加了陪伴孩子的时间。
含佳也越来越听话了,更加开朗,几乎不怎么发脾气了。
如果孩子喜欢冲动和发脾气,家长应该先搞清楚,为何孩子脾气这么暴躁。
孩子喜欢发脾气不代表就是性格不好,也可能是缺乏父母的关爱。发脾气引起父母的注意,那这个根源就在于父母。
又或者是对于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没有明确的界限,这才导致了孩子无法成功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还有很多原因也影响着孩子对自我行为的控制,比如:生气、疲劳、紧张等。家长需要搞清楚孩子冲动的原因,才能针对原因作出调整。
孩子喜欢发脾气,也不一定就是孩子的过错,父母应该多注重培养。
孩子在年幼的时候,对于很多事情就没有清晰地界定,这就需要家长在身后多做行为指导,多帮助孩子规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