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是每个家庭、每位家长都关心的问题。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性格养成、人格塑造,甚至还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小育了解到有一本书,其中遴选了70句父母最不应该对孩子说的话,以及50句父母最应该说的话。今天小育摘选了其中6句无视孩子人格的话,看看这些话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坏影响。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1、你怎么这么傻
父母:“这已经讲到第几遍了?你怎么就一直听不懂呢?”
孩子:“这道题好难,我完全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父母:“到底难在哪儿了?这种题你同龄的孩子都会做了。”
孩子:“我好像没有数学天分……”
父母:“你怎么总这么傻!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做,以后到底想怎样啊?”
如果列出对孩子的禁语名单,这句话肯定名列榜首。这无疑是无视孩子人格的话中最具代表性的话语。
在你无视孩子的人格时,也就是将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踩在脚下时。孩子的自尊心、自我效能感、自信心、主导性动机、成就动机等,所有能给孩子带来光明前途的力量,都被父母无情地踩在了脚下。
令人惊叹的是,我们平时很容易说出无视孩子人格的话而不自知。
“你这个没用的!”
“你这孩子怎么这样啊?”
“你这种孩子谁会喜欢啊?”
“真是无可救药!”
“你这样的孩子,当初就不该生下来。”
“我怎么会生下你,真是活受罪啊。”
“真是冤家啊!”
“你还吃什么饭哪!”
请你扪心自问,上面的话有没有跟孩子说过。哪怕只说过一句,你也要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了。因为这些话都会给孩子内心带来极大的伤害。而这俨然是另一种虐待。不只是身体上的虐待才叫虐待。父母这种践踏孩子人格、毁掉孩子梦想、玷污孩子未来的行为反而是更恶毒的虐待。
有时,孩子的行为的确像个傻瓜。你可能觉得很郁闷,甚至有些寒心,终于有一天,你忍无可忍,对孩子说出了上面的话。可是,事情已经这样了,你说再多批判孩子人格的话也无济于事。
板上钉钉的事并不是通过你的抱怨就能改变的。其实,这些话对孩子来说并没有任何好处,反而真的可能把孩子变成傻子,从而把他推向无可救药的深渊。
2、我要是你就不这样做
父母:“要选课外辅导班了,你想好选什么科目了吗?”
孩子:“想好了。我要报足球和手工课。”
父母:“上次你不就是报的那两个吗?”
孩子:“我觉得继续以前做过的会更好一些。”
父母:“我要是你的话,就不会重复选同样的课。只有学习新知识,才会更有意思啊!”
父母经常给子女提出一些忠告,“如果我是你就会这样做”。他们站在父母的立场,想用自己的人生经验给孩子指出一条相对安全便捷的道路。当然,他们也会小心翼翼,不想让这样的谈话伤害到孩子,还希望能对孩子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但事实上,这话本身就表达了一种谴责的态度,而谴责的对象就是孩子的想法和他们的行为。其实,这句话只强调了父母自己的想法,而没有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意见,所以只会让孩子产生心理负担和抗拒感。
无论如何,父母应该先肯定孩子。比如说,从某方面来说,孩子的选择也有其可取之处。然后,父母再换个说法,比如,“如果是妈妈,可能会那样做”,“爸爸觉得这样做好像也不错”,等等,用这种方式来表达父母的想法。
有些孩子在父母给出建议后,会拼命想证明那是错的,而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孩子故意做不好。其实,他们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证明父母不够严谨的话其实是错的,从而达到自己的报复目的。
有时,孩子也会做出一些极端行为来切断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互动。可能很多人都曾有过这种逆反心理和行动,一两次没关系,但如果反复出现,就可能会出现无可挽回的局面。
当你的孩子有这种逆反征兆时,父母千万不要再怪罪孩子的行为了,而是有必要先自我反省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某些话和行为伤害到了孩子,从而让他出现了过激行为。而你说过的话中,很可能就是“要是我就不这样做”这句话伤害到了孩子。
3、你连这个都不懂
孩子:“爸爸,飓风是什么?”
爸爸:“怎么突然问到这个问题啊?”
孩子:“刚才爸爸看新闻时我也在旁边听到了,说美国有飓风登陆,死了很多人。”
爸爸:“你连飓风是什么都不知道?所以说让你平时多看看书啊!”
孩子没学过的东西当然不知道,即便是学过的东西,孩子也会很容易忘记。如果父母平时因为一点小事就责备孩子“怎么连这个也不懂”“你到底知道什么”等,孩子会真的认为自己无能。而从父母那里体会到的被瞧不起的滋味,会让孩子陷入被孤立的茫然之中。
事实上,父母说这句话主要是因为他懒得给孩子讲解知识,或是嫌孩子麻烦。但是,孩子肯定不明白父母的这种心理,他们只会感到父母懒得教自己,生活中失去了一位很好的老师,而这会让他们非常失望。如果这种情况太频繁,就会给孩子留下很坏的印象——啊!爸爸妈妈不只是不愿意教我知识,而且还觉得我很烦。
而孩子之所以问一些很简单的问题,主要是想确认一下自己获取的知识是不是正确,同时也想确认一下父母对自己的爱。所以,孩子才会反复问一些很简单的常识性问题,直到确认父母真的爱自己为止,否则他们不会罢休。
有时,父母也会被孩子的问题难住,出于尴尬而恼羞成怒,对孩子吼道:“你连这个都不懂?”在孩子的世界里,比起父母答不上自己的问题,父母厌烦自己提问题的语气更让他受伤。
所以,当孩子问问题时,父母一定要有耐心,不要总摆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打发孩子。如果父母也有不懂的地方,就要直接告诉孩子自己也不懂,然后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4、你问这个干什么
孩子:“妈妈,谁寄来的快递啊?”
妈妈:“妈妈在网上买的。”
孩子:“买的什么?”
妈妈:“就是一些妈妈需要的东西。”
孩子:“到底是什么啊?我打开看看行吗?”
妈妈:“你知道这个干什么?别管这个,干你自己的事儿去!”
什么事都想插一脚的孩子,的确有些折磨人。父母在烦闷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大发雷霆,这也是人之常情。但再生气也不能用“你问这个干吗?”“有工夫问这个,不如去学习”之类的话来刺伤孩子,父母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被其他人无视的感觉真的很糟糕,这一点无论是对大人来说还是对孩子来说都是一样的。而且,孩子的内心很脆弱,他们还不能像大人一样很好地调试自己。当他们被外人,尤其是被父母无视时,孩子会认为父母不爱自己,内心受到很大打击。所以,父母讲话时一定要格外注意。
当孩子开始大事小事都要插手时,你一定要先了解一下孩子为何那么做,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孩子只是想知道一个答案?还是想借机和爸爸妈妈聊天?这一点你必须先弄清楚。
如果是前者,你就要给他明确的答案,解决他的困惑。如果是后者,那父母就需要跟孩子进行一次深入交流,满足他的沟通欲望了。
这两者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需要父母亲切地给予说明。当然,教孩子自行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好。
比如,孩子特别喜欢某个网站,每天都缠着你要上那个网站,那就不如干脆抽出时间,教孩子用电脑进行网站搜索的方法。或者,父母还可以跟孩子制订这样的规则,有想知道的事情,在来问爸爸妈妈之前,先问一下哥哥姐姐,如果还是得不到答案就去翻书,若实在是自己的能力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再来询问爸爸妈妈。但父母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情况下,若孩子再来问你问题,你一定要用十二分的热情给予解答。
5、幸亏你爸没看见
妈妈:“你怎么又穿着鞋爬上座位啊。你爸最讨厌在车里这样了。”
孩子:“反正一会儿还要再穿,脱了又穿的太麻烦了。”
妈妈:“总之你不能穿鞋踩上来,幸亏你爸没看见,不然又要挨训了。”
对孩子来讲,爸爸是很重要的人,他的评价当然要参考,但自身的渴望和成就动机更重要。如果父母轻易说出这种话,则会误导孩子,让孩子产生羞愧心理,认为外界的评论和眼光比自己的理想和成就动机更重要。而结果则只会让孩子迷失,不知道如何制订正确的计划并为之努力。
当然,他人的评价也很重要。如果外界的评价和孩子内心的动机(即成就动机)能够平衡的话,那当然最好。但在我们的社会中,这两者是失衡的,比起孩子的成就动机,人们更在意别人的看法,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在这种社会现状下,父母有必要保护孩子,更多地去强调和推动孩子的成就动机。
人们在自己取得进步时会变得兴奋,达到自我设定的目标时会产生成就感,而感受到这种喜悦和成就感后就能发挥出无限的潜力。但是,如果孩子仅仅是为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老师的好评而去做事,就会背负很大的压力,如果达不到目标就会产生严重的受挫感。更极端的情况是,他会认为自己需要不惜任何代价去换取别人的好评。
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彼此和睦相处才能更加幸福。但是,和他人维持和睦关系并不仅仅表现在获取他人的好评,而是只有在尊重他人的意见时才会实现。重视他人的评价和尊重他人的意见,这是两码事。明智的父母要正视这一点。
6、小小年纪,你懂什么
孩子:“妈妈,志民总是来烦我。”
妈妈:“那是你弟弟啊,你多让着他点。他喜欢你才会这样的。”
孩子:“妈妈总是偏袒志民,我很忧愁。”
妈妈:“哈哈……你知道什么是忧愁吗?”
孩子:“怎么不知道?伤心、难过,就是这种感觉啊。”
妈妈:“小小年纪,你懂什么叫忧愁?哪儿学来的啊?”
如果换个立场,你就能理解孩子的内心了。小时候趁妈妈不在家,拿着妈妈的化妆品往脸上乱抹,然后对着镜子左看右看,这种经历大家都有吧?趁姐姐出门时,偷偷穿上姐姐新买的漂亮裙子,然后赶在姐姐回来前赶紧放回原处,这种经历大家也都不陌生吧?或者,买张不适合自己的年龄看的电影票,偷偷去感受一下刺激,这种事情也不在少数。然后被大人发现了,基本上都会听到这样的话:“小小年纪,就这么……”
听到这种话,我们当时不也在心里暗暗反驳吗。年纪小有什么罪?为什么总说自己年纪小,不把自己当回事呢?我们为此感到委屈,怅然若失。那时就在想,大人为什么总是不懂自己的心思呢?
回想一下那些年幼时的心情,自己听到那些话时所产生的情绪,然后再回顾一下你孩子的表情,你就不会说着“年纪小小的,你懂什么”之类的话,然后一笑而过了。想想自己的过去,你就能理解自己说出这些话后,孩子的内心有多压抑了。
当然,孩子的内心世界不像大人那么复杂,但孩子的感情也非常丰富。即便是刚出生的襁褓中的婴儿也会表达自己最基本的情绪(幸福、愤怒、伤心、惊讶、恐惧、厌恶);满周岁后,幼儿就会用几个简单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了;到两三岁后,孩子就能察觉自己情绪产生的原因了;一进幼儿园,孩子就开始理解混合情绪了,即在一件事中同时感受到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当你知道儿童的情绪发展后,你就能够明白,孩子们从小就是情绪互动的好手。所以,请不要一味地用年龄小为理由去无视孩子,而是应该尝试着在情绪交流方面,和孩子进行更为积极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