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偷窃行为心理学

时间:2023-05-04 11:09:02 教育 我要投稿

  儿童偷窃行为心理学,每个小孩子小时候都会经历“偷东西”的时期,这时候父母不能肆意责骂孩子,也不能视而不见,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观念,帮助孩子控制自己,下面看看儿童偷窃行为心理学。

  儿童偷窃行为心理学1

  心理健康之儿童的偷窃行为

  有的时候,看起来孩子不大,可实际上却是“偷窃”老手,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儿童的偷窃行为,也是一种条件反射。儿童开始偷窃,主要是在外界诱因的驱使下,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而形成的。

  儿童幼稚无知,缺乏道德认识,社会上一些坏人就乘机而入,专用“物质”引诱他们,这个“物质”诱饵,则成了儿童产生偷窃行为的刺激物。条件反射就是内外刺激,通过人的神经系统的活动发生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儿童偷东西的过程也就是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在“物质诱饵”的刺激下,迎合了儿童内心的低级要求,经儿童自身的高级神经活动,支配儿童发生偷窃行为。天长日久,条件反射如得不到抑制,则可能受到“强化”。

  这种行为一旦养成习惯,就会自动化了,心理学上称为“动力定型”。若改变坏的“动力定型”,比开始塑造好的品德及行为习惯,要困难得多。

image.png  

  家长和老师针对不同儿童的偷窃行为,要认真做好调查研究,根据形成的原因。抓住客观规律,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当孩子第一次犯错误时,一定要做好教育工作,把坏的思想的萌芽铲除干净,消灭在最初阶段。

  为了防备孩子发生偷窃行为,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有时虽然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根子却在家长这里。家长如果平时不注意,买菜时占小便宜,多“拿”几根葱,或把单位的公物“顺手牵羊”带回家,都会从反面起到“身教”的不良影响。

  对于那些犯了错误,有偷窃行为的.孩子,家长要关心和爱护他们,不能采用打骂等粗暴手段,这只能使事情向更坏的方向发展。

  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利用各种形式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也可举一些偷窃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反面例子,使孩子加深对偷窃行为后果的认识。家长对孩子正当的物质需求,应尽可能给予满足,以防止孩子从家长处得不到时,而产生偷窃念头。

  家长还应该经常检查一下孩子的衣袋,书包里是否有来历不明的小东西,发现后要及问清楚,进行教育。

  儿童偷窃行为心理学2

  孩子为什么会偷东西呢?

  一、孩子的规则感和边界意识还没发展成熟。

  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出现的“偷盗”,原因各不相同。

  5岁以前的孩子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道德观,不知道“偷”的概念,也没有完整的物权意识,无法正确区分“自己的”和“别人的”的界限。

  我们眼中的“偷”,是他们眼中的“拿”。

  由于原始的“自恋”与“恋物”推动,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认为是自己的并占为己有。

  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孩子已经明白“偷东西”是不对的,道德感已经建立起来,但是自控力差。这个阶段的孩子偷东西多半是物欲太强,又不能控制自己导致的。

  出现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家长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过多的压抑了孩子的需求,当然也有可能过多的放纵孩子的需求。物极必反,两种极端都能表现出一样的结果。

image.png  

  青春期时期的孩子自尊心、价值观、世界观等各方面趋于建立和发展,但仍然不稳定。

  这个阶段如果出现偷东西的行为,有可能是他们长期被错误对待,从小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较多的“心理创伤”,自尊心受到了较多的摧残。

  当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持续的伤害以后,会“破罐子破摔”,并对予以他伤害的人报复,如果不能报复自己的父母,那就从身边的同学下手,第一是报复别人,第二是让父母“满意”,更加吻合父母长期以来给予自己的评价。

  二、孩子偷东西源于内心的匮乏感

  心理学上有一个“匮乏感”的概念:如果内心有种不满足,往往会寻求其他的方式来补偿。

  偷窃就是匮乏感引发的行为,包括物质匮乏和心理匮乏,后者尤重。

  越得不到,就越想要。

  前不久,广东一个7岁小女孩因为在商场偷拿东西,妈妈看孩子始终不肯承认,

  于是想给孩子一个教训,选择了报警。

  原来女孩很喜欢商场里的扭扭蛋,但知道家里条件不好,于是就想悄悄拿走,以为不会被发现。

  家庭物质上的缺失,让她有了铤而走险的“勇气”。

  这个时候一位家长说:家里条件挺好的,孩子想买的东西我都给他买,不明白为什么还要偷钱。

  经过咨询得知,这位家长在金钱上对孩子管得非常严,从不给孩子零花钱,他们会对孩子说:“你想买什么跟我说,只要合理,我都给钱。”

  孩子想买的东西都要经过妈妈的同意才可,毫无余地可言。很多情况下“合理”或“不合理”,是家长来判断的,它根本不是孩子的想法;

  而且孩子有时会有些属于自己的小秘密,不想跟你说,比如某个同学,尤其是异性同学过生日,孩子想送一个小礼物,如果他手里有一些零花钱,就不会为难。

  对孩子控制太严,显而易见的潜台词是不信任孩子。信任不会让孩子变坏,相反,家长看管得越紧,孩子越容易找机会偷钱。

  三、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说,孩子的问题行为,常是在向父母表达什么。

  偷,也是如此。

  表面看,它是孩子一种错误的行为,实际上都藏着孩子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

  有的孩子是因为渴望,有的孩子是因为好奇好玩,还有的孩子是因为得手的成就感.......

  曾遇到一个案例,一个小男孩家境不错,想要的东西父母也会给他买,但是他却会经常偷东西。

  最后发现是他的父母太忙了,平时没时间陪他,也不关心他,他发现偷拿东西可以获得父母的关注,所以孩子借此来引起父母的关注。

  四、“坏家长”的遗传行为

  所谓“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因果必须有一个条件:坏家长——没有这个必要条件,这个因果不成立。

  “坏家长”有两种:第一种是习惯用打骂解决问题,简单粗暴发生的地方,就是“偷窃”容易发生的地方。

  比如,有的家长平时对孩子监督得很严,控制得很紧,一发现孩子偷钱,立即定性为“偷”,鄙视孩子,把孩子暴打一顿,警告,并开始像监督小偷一样监督孩子,一旦发现又有偷钱行为,不但暴打,而且去学校告诉老师,让老师做工作,或是吓唬孩子,要把他交到警察那里……

  这样折腾下来,孩子离小偷的身份就越来越近了。

  第二种是自己手脚不干净或爱占小便宜——只有这两种家长的孩子才会小时偷针长大偷金。

  没有人天生是堕落的,只有环境一直在营造一个小偷,一个人才能最终成为小偷。

  所以需要家长多反思自己。真正的教育准备是完善自己,在财富教育方面也一样,不但要求家长有好的教育理念,还需要有好的财富观。

  虽说孩子偶尔一次的不当行为,并不代表孩子的全部人格,但教育却是必不可少的。

  李玫瑾曾说过:孩子第一次偷钱,不明白偷钱的后果,但是孩子感受到了偷钱的快乐,如果父母不及时制止批评,孩子就会重复偷钱的行为。

  一旦第一次尝到甜头,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偷东西,是真的会上瘾的。

  儿童偷窃行为心理学3

  怎么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

  1、学校恐怖症

  一寄宿制小学一年级生,得了个“怪毛病”:每周一上学前常有莫名胃痛、腹痛出现,而到了周五回家时,所有症状均不治而愈。经心理门诊诊断:其患的正是“学校恐怖症”。据介绍,这种现象以往较易出现于初进托儿所或幼儿园的儿童,可近年来,发病儿童年龄明显增大、持续时间延长。

  2、焦虑

  焦虑是指一种情绪,成人会有焦虑情绪,孩子也一样会存在焦虑情绪。焦虑是一种不安全感的表现,当孩子的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很容易出现焦虑情绪。这些焦虑情绪可以表现为胆小、缺乏自信、敏感、哭闹等。

  分析:家长要学会对孩子安全感,多鼓励与表扬孩子,平时多与孩子交流,给予拥抱!

image.png  

  3、人际

  很多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不喜欢与别的孩子玩,而是自己一个人玩耍,或者说与同伴玩时,也不会分享与合作,这些就是孩子所产生的人际问题。

  微心理分析: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孩子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和同伴合作与共享,理解与尊敬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所以要善于去引导孩子与别人交往,要鼓励孩子学会分享,学会尊重!

  4、恐惧

  恐怖表现在对某些事物或情景产生惧怕和逃离的'心情,如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

  分析:恐惧也是焦虑的一种表现,也是因为安全感不够所造成的。

【儿童偷窃行为心理学】相关文章:

孩子有偷窃行为怎么办05-04

12岁孩子有偷窃行为怎么办05-04

心理学家解读哪些因素导致儿童焦虑04-08

婆婆的心理学03-20

掌握女人的心理学04-30

心理学情绪情感教案12-16

对付强势女人的心理学04-03

心理学夫妻相处之道04-12

女性心理学与读心术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