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总是抱他育儿。
小婴儿这样神奇的生物,确实容易惹人心痒痒,软软萌萌的一小团儿,谁都想抱抱。小模样儿一天一个新样子,把人心都能给萌化了。可是这心疼、这喜欢,不能是一天二十四小时把他抱在怀里的理由。
一天二十四小时,太夸张了吧?不,一点都不。
以前人们怎么养孩子,想来年轻的家长们从自己父母那里多少也听说过一些吧?有谁是被几个大人轮班抱在怀里长着的?
如今不同了,小小婴儿从一落地就开始在大人怀里了,之后的吃喝拉撒睡都在大人怀里。这个原因表面瞧来不起眼,但却不能不说它给新生婴儿更快、更好适应另一个完全不同于子宫的新环境设置了不小的障碍,甚至会不经意间种下因“安全感缺失”而导致的频繁夜哭等根源。
年轻的父母都深有体会。抱着小宝宝在小小斗室里来来去去都要走够半个长征路了,胳膊困了、腿也酸了、人也没力气了,好不容易熬到小宝宝睡着了。可刚往床上一放,他立马就醒,眼睛都没睁开就扯直了嗓子号啕大哭;那就不往床上放吧,换到其他人怀里,可是千小心万小心的换了个人抱,刚一换竟然又醒了,又哭……这哪里是小天使啊,这简直地地道道的一个磨人小精怪!于是没了法子,只好继续抱着走、抱着睡,越抱越成了习惯,于是就只好在恶性循环中越陷越深,小孩子和大人都不得安生。
小宝宝喜欢被抱,这很正常。小小天使在子宫里时候,是与妈妈心跳声为永不间断的最美和声为伴惯了,这声音使他安心又踏实。带着这样忠诚又可靠的记忆,小婴儿出生了。可是刚一出生,他就被不同体质气味、不同心跳频率的大人换来换去的抱着,再被不同的抱持姿态不停地晃来晃去……不稳定、不踏实、不安全,于是生物的生存本能开启,以为是有危险了呢。即便是小小婴儿,也开始特别警觉了,生物本能使他开始依赖大人的怀抱,稍微一离开就特别不安。而他一不安就只能用哭声来表达,他一哭大人就赶紧将他抱起来,一抱起来他的哭声果然会有减弱之势,于是抱着抱着,就变了。原本出于单纯喜爱的抱,变成了大人们认为的唯一一种特别有效的哄孩子不哭的手段。
换句话说,小孩子需要抱着才能睡,这是大人自己一厢情愿给惯出来的毛病。事实上,可以让小孩子安稳入睡的法子很多很多,比如哼唱摇篮曲、讲睡前故事、手掌轻轻拍等,就相当有效。
我个人的建议:不要用器具播放音乐或故事,一定要是爸爸或妈妈亲自哼唱、亲自讲。重要的不是哼唱了什么歌儿、讲了什么故事,重要是爸爸妈妈轻柔的声音与熟悉的气味,能够给小孩子营造一个非常安全的心理空间,并创建一种可以使亲子关系无碍连接、畅顺流动的渠道。
第二,总想哄他吃和睡。
一般来说,小婴儿的睡眠确实要比大孩子浅很多。大点的孩子入睡快,进入深睡眠也快。小婴儿刚刚离开入睡要相对慢些,要经过差不多半个小时左右的浅睡眠状态之后,才能慢慢进入深睡眠。在此期间,若有异动,确实很容易醒。但一般情况下,醒了之后经过爸爸妈妈的轻拍、哼唱等充满安全和爱意的安抚之后,又很快就睡着了。
醒后而无法很快入睡的小孩子,排除了疾病、饥饿、尿了等生理原因之后,比较常见的另一个原因是“惊跳”。小孩子出现四技、身体的无意识抖动等“睡眠惊跳”是普遍现象,一般六七个月后就会消失,养育者不必过于担心。只需要在小孩子把自己吓醒以后给予温柔地回应,比如通过轻轻哼唱的声音、温柔拍拍的动作等向小孩子准确、及时地传递一个信息:“宝宝别怕,我在这里!”小宝宝收到爸爸妈妈的声音或动作反馈后,会很进入深睡眠状态的。
然而,大多数家长不是这样做的。
小孩子白天或夜晚哭闹,大人们最多的做法要么是直接给塞个奶瓶,要么就是抱在怀里晃来晃去哄睡觉,结果越哄哭得越厉害。咱们将心比心设想一下:妻子如果做了恶梦被惊醒,丈夫赶紧给端来一大碗香喷喷的食物让吃,或者将两人的身份颠倒过来也成——那个还在恶梦遗留的阴影中继续恐惧中的人,会不会有大脚踹人的冲动?小孩子也是一理,他们因惊怕而醒,需要的是“心理性安全感”,而不是“生理性食物或睡觉”。
第三,总打扰他。
小小的婴孩儿,其实有很多时候需要安静。细心的父母们肯定有发现过,有时候他醒了是不哭的,就那样静静躺着,高晶晶眼睛转啊转的,或者是自己叭叽着嘴巴玩,或者是笨拙地将手指往小嘴里头塞……总之,小婴儿其实很会自己跟自己玩,玩着玩着有时候甚至会笑出声来。
在安全的环境中安安静静的小婴儿,他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感知、观察、学习这个新鲜世界中的一切。意大利的女性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曾多次提到过这样一个例子:爸爸和叔叔一起来看小宝宝,他们慢慢地走进来,停在小宝宝面前差不多一米的地方。小宝宝很好奇地看着他们,一点一点看,从这张脸上看到那张脸上,从头发看到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等等。爸爸和叔叔一动不动,任他看。差不多有十多分钟,小宝宝终于看够了,露出心满意足的样子。爸爸和叔叔就慢慢地转身,慢慢地往出走,走到门口回头又看看小宝宝,小宝宝也笑眯眯地看着他们。小宝宝一点也没哭,甚至一点儿不欢喜的模样都没露。因为小宝宝知道他们还会回来的。
曾经很是好奇地研究过这个例子。我仔细地观察过许多身边的大人们,孩子的爷爷妈妈爸爸或者其他七大姑八大姨,就没有一个是这样对待小婴儿的。他们风风火火地进来,“呼”一下把小婴儿抱得高高,然后嘬唇打口哨、挑眉做鬼脸各种逗,逗着逗着突然想起还有事,“呼”一下又把小婴儿搁别人怀里或者直接搁床上风风火火地就又走了。中国式养育者,打心底里就没人把小婴儿当人,当一个真正的有独立灵魂、独立生命意识的人——小婴儿只是他们手里的一个玩具,或者是豢养的一只小动物,再或者就是大人们之间交际的一个道具。
所以,年轻的父母们如果想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想让他们大脑发育不受阻滞的话,第一先要学会的不是怎么样“抱起”孩子,而是怎么样“放下”孩子——这“放下”,就叫做尊重!是一个独立生命对另一个独立生命的尊重。
如何准确回应孩子的真正需求恰到好处掐准“抱起”与“放下”的尺度呢?
印象特别深刻的有这么件事:宝宝四个月龄时候,有天爸爸赶回来看我们,刚一进屋,那原本跟我脸对脸、傻瞧傻乐的小家伙小模样儿立即皱成了一堆儿,直愣愣盯着爸爸看,看着看着小嘴儿一窝就哭开了。这小家伙很少这么扯直了嗓子嚎呢,怎么了这是?仔细观察宝宝的表情并且仔细听这哭声,突然间就福至心灵,明白了啦!赶紧给爸爸发布命令:快快,去把便装拎来,就在这儿换。爸爸虽然莫名其妙却也遵从了,就在宝宝眼面前,脱掉军装外套又换上常服。整个过程宝宝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等身穿常服的爸爸又站到我们跟前时候,宝宝竟然笑嘻嘻张开了手臂要抱抱!可把孩子爸爸给惊奇坏了,一个劲问我咋知道的这么准。其实我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就知道了,反正就是知道了呗——妈妈和孩子之间,常常是会有这种语言无法解释清楚的心灵相通哦。
是的,小婴儿不会说话,而他的“哭”也绝不是我们大人自以为的某种意思。“哭”,是属于小婴儿与养育者之间的最独特、最复杂的一种“语言”。“足够好”的父母是全心全意地观察、注视、倾听过婴儿的,是真正用自己的“灵魂”与小婴儿无碍地交流过的,当然就能够轻而易举准确分辨出不同哭声所传递的不同需求信息:“我饿啦”、“哎呀尿布湿啦”、“宝宝想要抱抱啦”等等,并给予最及时、最准确、最妥帖的回应。于是,带小孩子的过程,就成了双方最愉悦的双人舞。
提醒各位年轻的父母们:如果带孩子的过程让您从身到心都格外疲惫,那一定是方法不对!母亲的“身心俱疲”本身就是警钟,警钟敲响,最好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调整,以确保母婴双方都能够在这段关系中圆满舒展、自如自在,无遗憾、无后患。
【小宝宝为什么总是哭闹】相关文章:
妈妈要上班了,孩子为什么总是哭闹?11-26
宝宝最近总是哭闹的治疗方法10-06
宝宝总是哭闹怎么办03-27
宝宝总是哭闹的原因有哪些10-27
宝宝洗澡总是哭闹怎么办12-25
宝宝总是爱哭闹怎么办?12-31
宝宝便秘哭闹是为什么?02-22
孩子睡觉总是喜欢哭闹怎么办11-09
宝宝晚上总是哭闹是什么原因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