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背诵口诀,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来看看中国传统节日背诵口诀。
中国传统节日背诵口诀1
1、 正月正,万象新,贴春联,穿新衣。吃饺子,放鞭炮,去拜年,懂礼貌。尊老爱幼有人夸,压岁钱可别乱花。
2、 正月十五是小年,元宵节上庆团圆。赏花灯,猜灯谜,新年打算准备齐,一年之计在于春,过了小年气象新。
3、 二十五要打囤,新年不能瞎糊混。一年的计划定的`对,确保粮食满囤钱满柜。捞干饭做羹汤,吃的满嘴喷喷香。
4、 二月二,龙抬头,行云布雨好兆头,预祝丰收好年景,风调雨顺有盼头。切葱花摊面片儿,蝎子尾巴剪一段儿,拍墙山扎旮旯,害虫毒虫全不怕。
5、 二月十二是花朝,百花生日在今宵,少女祈福求美貌,姿容更比百花俏。
6、 三月三,暖风吹,漫天风筝翩翩飞。三月三,花开艳,风吹桃李更烂漫。
7、 四月里,清明后,踏青郊游乐不够。清明前,宜祭扫,落花飘絮添烦恼。有人伤感因伤春,寸金难买寸光阴。介之推披火志不移,清明节开始吃寒食。
8、 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习俗不可丢。吃炸糕,绣香囊,挂艾蒿,饮雄黄,驱邪除秽有偏方,卫生习惯天天讲。
9、 六月六,看谷秀,天贶节,吃鱼肉。
10、 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鹊桥会织女。想学织女巧巧手,葡萄架下听私语。
11、 七月十五是鬼节,心底无私不怕邪。超度水鬼放河灯,迷信说法不可听。
12、 八月里,是中秋,月圆之夜庆丰收。吃月饼,饮美酒,幸福生活更长久。明送月饼暗盟誓,相约十五杀鞑子。,
13、 九月九,是重阳,尊老敬老理应当。河北登高去赏菊,江南习俗插茱萸。
14、 十月一,送寒衣,秋风紧,寒霜欺,凄风苦雨天变凉,祭告先人痛断肠。
15、 十一月,天气寒,居家易,出门难。
16、 十二月,进年关,最是数九严寒天。大雪飘,冷风飕,节俭习俗腊八粥。二十三,祭灶王,要吃糖瓜麦芽糖。吃了糖瓜嘴儿甜,吉祥话儿说不完。二十四,家家忙,又扫屋子又扫房。
17、 除夕夜,要过年,千家万户庆团圆。
中国传统节日背诵口诀2
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都有哪些?
春节
一年之始,万象更新,主要活动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饭、祭祀和守岁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这三天,一般除了做饭,不做任何工作,忌讳说不吉利的话,要拜访至亲和尊贵的亲戚。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各地还举行各种庙会、社火、乡戏等活动,是传统节日中最为热闹和奢侈的节日。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元夕节、上元节、灯节。节日里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等习俗。除吃元宵外,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俗。陕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汤里放进各种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阳、灵宝一带吃枣糕;云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团。
二月二
俗称“龙抬头”,也叫青龙节,是一年农业生产开始的标志。活动有撒灰引龙、熏虫、挑菜、忌针线(以防“扎坏龙眼”)等。关于此节风俗的'记载唐代就有。至于二月二这天的吃喝,一改春节期间大吃油腻之风,要动素食。
少数民族特色节日、饮食及文化
(一)壮族
【特色节日】三月三
【代表性饮食】五色糯米饭
(二)傣族
【特色节日】泼水节
【代表性文化】孔雀舞
(三)藏族
【特色节日】雪顿节
【代表性饮食】青稞酒、酥油茶
【代表性文化】格萨尔王
(四)回族
【特色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
【代表性饮食】馓子
(五)蒙古族
【特色节日】那达慕大会
【代表性饮食】马奶酒、手抓羊肉
【代表性文化】蒙古长调、嘎达梅林
(六)维吾尔族
【代表性饮食】馕
【代表性文化】阿凡提的故事
(七)满族
【特色节日】背灯祭
【代表性饮食】萨其马、满汉全席
(八)朝鲜族
【特色节日】老人节
【代表性饮食】泡菜、打糕
【代表性文化】《阿里郎》民谣
中国传统节日背诵口诀3
一、汉族传统节日及习俗
(一)春节
1.时间及古称
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旦等。
元旦古今有区别,古代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辛亥革命后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
2.起源:“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来源于农业。之前立法规定将农历十月定为一年中的第一个月,直至西汉时期汉武帝颁布实施《太初历》,将农历正月定为一年的开始。
3.主要习俗
祭灶、扫尘、贴春联、除夕守岁、拜年、给压岁钱等
4.文化意蕴
团聚、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5.常考相关诗词句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2)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陆游《己酉元旦》
(二)元宵节
1.时间及古称
农历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元夕等
2.起源有三种说法。
(1)起源于佛事活动,在东汉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
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后逐步形成民间盛大的元宵节。
(2)起源于道教,道教曾将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将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将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道教崇奉天官、地官、水官,认为上元节是天官赐福,中元节是地官赦罪,下元节是水官解厄,后上元节逐渐形成元宵节,中元节、下元节主要用于祭祀。
(3)起源于汉代,民众在乡野持火驱赶虫兽,希望可以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后逐步演变为元宵节。
3.主要习俗
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迎紫姑等
4.文化意蕴
如意太平、团团圆圆
5.常考相关诗词句
(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2)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3)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李商隐《观灯乐行》
(三)寒食节
1.时间及别称
清明节前二日,亦称“禁烟节”、“冷节”
2.起源
为了纪念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国公子重耳遭到晋献公姬诡诸的追杀,颠沛流离十九年,介子推与一批老臣始终追随左右。在最艰难的时刻,介子推甚至割股肉供重耳充饥。
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介子推,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山林。晋文公听信小人谗言,下令放火烧山,意外将介子推及其母亲烧死。
3.主要习俗
禁烟、冷食等
4.文化意蕴
拜扫祭祖
5.常考相关诗词句
(1)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宋之问《途中寒食》
(2)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韦
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四)清明节
1.时间
春分后十五日
2.起源
清明节得名源于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3.主要习俗
扫墓、戴柳、植树、踏青、荡秋千、放风筝等
4.文化意蕴
对先人的缅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5.常考相关诗词句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2)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白居易《清明夜》
(五)端午节
1.时间及别称
农历五月初五,又称五月节、浴兰节、重五等
2.传说
有三种传说。
(1)纪念春秋末期吴国大夫伍子胥。伍子胥多次劝诫吴王夫差杀掉勾践,夫差听信谗言,赐剑让伍子胥自杀,后将伍子胥尸体在五月五日投江。
(2)纪念孝女曹娥。曹娥的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而哭。过了十七天后,曹娥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
(3)纪念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屈原遭受排挤被流放,楚国亡国后,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三个传说中,以纪念屈原流传最广。
3.主要习俗
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佩香囊,饮雄黄酒等
4.文化意蕴
爱国情怀、适应节令、驱邪避害
5.常考相关诗词句
(1)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2)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3)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的.《澡兰香·淮安重午》
(六)七夕节
1.时间及别称
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乞巧节等
2.传说。
牛郎、织女两人相爱,玉皇大帝认为神仙不能下嫁给凡人,于是拆散二人。后又被两人的真情感动,准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初七相会一次。相传这一天,喜鹊飞上天庭,为牛郎织女搭鹊桥。
3.主要习俗
乞巧、拜魁星
4.文化意蕴
崇尚美好与幸福
5.常考相关诗词句
(1)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2)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七)中秋节
1.时间及别称
农历八月十五,又称团圆节、八月节、追月节等
2.起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3.传说
后羿因射下九个太阳,被王母娘娘赏赐长生不老仙丹,后羿将仙丹交由妻子嫦娥保管。后羿门徒蓬蒙威逼嫦娥交出长生不老仙丹,嫦娥自知不是蓬蒙的对手,情急之下吞下仙丹飞升上天。后羿回家后痛心不已,于是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摆下宴席,盼着与嫦娥相聚。
4.主要习俗
拜月、吃月饼
5.文化意蕴
对团圆的渴望
6.常考相关诗词句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中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