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游戏的游的作文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游戏的游的作文 篇1
放假期间,妈妈说:作业完成了,可以看半小时的电视,或者玩半小时的电脑游戏。我在电脑上玩的游戏有:奥比岛、小花仙……。玩这些游戏都是要有责任心和爱心的'。
在奥比岛上你一旦有了小精灵,就要像爸爸妈妈照顾咱们一样一日三餐按时喂给它。如果你长时间不给它喂食,你想带它逛一逛,它就会生气地说:“哼,你没照顾好人家,不理你了。”说完就哭了。如果你买了蜜蜂,就可以带它采蜜。可是蜜蜂只能为你采蜜一个月,就变老了。然后就提示你:可以把它放了,也可以继续喂养。如果你继续养着它,它也不能再为你采蜜了,就像坐牢一样。不如把它放了,它会给你留下一个蜜蜂蛋糕。所以我建议大家把蜜蜂放了,做一个爱心小小天使。
通过玩奥比岛、小花仙……我体会到了,爸爸妈妈养我们也很不容易的。
游戏的游的作文 篇2
今天上午,我们做了一个很有趣的游戏,叫:找硬币。
首先,丁老师让我们把眼睛闭上,然后她去藏了三枚硬币。同学们都听到了硬币在丁老师手里“叮叮”的`响声,还有丁老师“嗒嗒”的脚步声。硬币藏好了,同学们在教室仔细地找起来。突然有一位同学激动地叫起来:“嘿!我找到喽!”我更加仔细地找起来,还一边喃喃地小声说:“硬币,你在哪儿?硬币,你在哪儿?”第二枚硬币也被找到了,我有点着急了。这时,又有一位同学把书伸到架子里,把水杯移开再摸一摸。嘿,果然摸到了。
原来第一枚硬币被丁老师放在了一个阳台上,用木头做的,上面有小木马的圆盘下面。另一枚被藏在了水池边一个盖子下。唉,真可惜。我一个也没有找到。
找硬币太有趣了!我真喜欢。
游戏的游的作文 篇3
随着幼儿园二期课改的深入,幼儿教师越来越注重研究我们的教育对象——-幼儿。因为教师认识到,“教学的意义是教学生学习,不是教学生知识,而是教学生学知识,知识只是一种载体,而不是目的”。
基于对幼儿认知方式的解读,我们提出了“尊重幼儿的已有经验”“创设问题情境”等。但幼儿到底是如何运用自身经验的?究竟是如何理解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的?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又真的能听得到、看得懂幼儿呢?
为“车”分类
中班的孩子们为玩“交通工具”的主题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车”,我则充分利用这些“车”让他们分类。孩子们开心地忙碌着,他们时而按“车”的大小分类:时而按“车”的颜色分类:时而按“车”的外形特征分类(轿车、面包车、卡车等)。突然,凯凯提出可按“工作和不工作”来分类,我一下子愣住了,满脸疑惑地看着凯凯,凯凯也似乎明白了我的不解,马上补充说:“搅拌车要运送搅拌好的水泥、挖土机要挖泥土、大吊车要吊起重的东西、大卡车要运货……这些车都是要每天上班工作的,小轿车、面包车、摩托车……这些车都是不工作的。”我这才明白凯凯对“工作”和“不工作”的“车”的独特见解……
凯凯独特的分类方法让我感受到幼儿对车辆的理解不同于成人。我们一直都认为幼儿只能关注到事物外部的明显特征,但这个案例中幼儿将自己对成人世界中的“工作”的理解与“车辆”联系了起来,并通过分类表达出来。因此只有让幼儿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方式直面问题情境,教师才能有机会听到幼儿的“声音”,理解幼儿的想法。
摆放新家中的物品
我在小班主题活动“小兔乖乖”中设计了“小兔搬新家”的游戏,想让孩子们通过房间里一些生活用品的摆放形式来感受“模式排列”的方法。然而,当我将一排碗和勺子以间隔的形式摆放在孩子们面前时,有孩子立即说:“放错啦,碗应该是一个个叠起来放的,勺子应该放在碗里。”
当我再次将一排桌子和椅子以间隔的形式摆放在孩子们面前时,孩子们立刻叫了起来:“椅子应该是推进桌子里面的啊,老师平时都是这样要求我们的!”
当我唱着数字将一些不同的吊灯以间隔形式悬挂出来时,吴吴马上站起来问我:“一个房间为什么要挂这么多吊灯?这太浪费电了。”
游戏中的各种物品是幼儿所熟悉的,能引发他们真实的生活经验,而“碗和勺子”“桌子和椅子”“吊灯”的呈现方式显然与真实的生活情境相违背。小班幼儿只能在自己的认知背景下想象和理解事物,所以他们就会频频提出质疑,认为教师的摆放方式存在问题。这就像故事《鱼就是鱼》中的那条鱼,当青蛙向它描述陆地上的各种生物时,它脑海中出现的都是从鱼变化而成的各种生物。
当然,活动中也有一小部分幼儿在看了教师的“排列图”后,能猜出教师的“意思”,并顺着教师的“思路”继续思考后面的问题。这些幼儿能在教师呈现的情境中抽象地思考模式排列的方式,已经完全脱离了自己的生活经验,那么教师又何必创设这么繁复的“情境”呢?
有趣的盒子
在玩“有趣的盒子”时,我将各种包装盒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穿成一串,并套在一起。当我抱着盒子来到孩子们面前,孩子们对“盒子串”充满了兴趣。于是我顺势向孩子们提问:“这是什么盒子?”孩子们马上回答:“蛋糕盒子。”我又问:“盒子里有什么呀?”孩子们不假思索地答道:“蛋糕盒子!”听了孩子们的回答,我立即提起最外面的蛋糕盒子,孩子们却发现蛋糕盒子里面是个皮鞋盒子。我又问:“这是什么盒子?”孩子们又抢着回答:“皮鞋盒子!”“盒子里是什么呀?”我继续追问孩子们。“皮鞋!”孩子们自信地告诉我,当我提起皮鞋盒子,他们看到里面是一个玩具盒子……
孩子们的回答被一一否定了,于是他们就开始天马行空地胡乱猜测起来,因为他们“没了方向”,摸不着头脑。
盒子原本能引发幼儿的生活经验,但要猜测套在一起的“盒子串”里有什么,对依靠生活经验进行思考的幼儿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虽然活动中的互动看起来很热闹,其实这种热闹反而打乱了幼儿正常的思维和逻辑。
这样的情况在教师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只是教师要么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要么漠视这些现象,因为教师已经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幼儿,习惯于将幼儿的“思路”朝着教师的方向拉近,期待幼儿理解教师的意图。
因此,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是否能有效地综合运用自身的经验,是否能为“真实问题”所吸引而产生自己的思考或观点。就如“摆放新家中的物品”中的那些模式排列图,对幼儿来说是真实的吗?面对这样的情境幼儿又如何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思考呢?
以下两个数学活动教师同样选择了幼儿熟悉的动画故事为背景,结果却大不相同。
在一个活动中,教师提供了各种不同长相的“妖怪”,幼儿必须找出几个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妖怪”,才能凑齐进入下一关(其实这是让幼儿寻找“妖怪”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来进行分类)。随着“妖怪”的增多,分类的难度逐渐加大,幼儿要“过关斩将”才能到达目的地。游戏中幼儿始终沉浸在故事情境中,“各种不同长相的‘妖怪’”与幼儿所要思考的'问题——寻找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妖怪”融为一体,这样的情境需要幼儿解决“真实问题”,对幼儿来说就是真实的。
在另一个活动中,教师只是运用了一个动画人物,这个人物经历各个难关时,多媒体上会出现一系列的数学题,幼儿要解开这些题才能过关。从幼儿的角度来说,故事情境和解题是两件离得比较远的事情,幼儿很难真正进入故事情境,这对他们来说是“假情境”,只是教师为了让幼儿掌握某种数学知识而硬套上的“情境帽子”。因此,幼儿在这两个活动中的体验和投入程度完全不同。
小兔子吃萝卜
“小兔子吃萝卜”的游戏是这样玩的:通过掷骰子喂小兔子吃萝卜(骰子掷到数字几就拿几个萝卜喂给小兔子吃);小兔子吃到一定数量的萝卜(如果上面是数字“3”,就要让小兔子吃到3个萝卜),肚子就饱了,孩子们可以高高兴兴地带小兔子回家。
每次喂小兔子的萝卜数量可以由教师根据孩子们的能力来决定。卡片上是“3”即表示这次要让小兔子吃到“3”个萝卜才算饱。
游戏中孩子们会思考:骰子掷到了几?要拿几个萝卜?喂给哪只小兔子吃可以正好是3个(盆子中原来有的萝卜个数和骰子掷到的数合起来要正好是“3”)?这次我想掷到几,正好可以让第几只小兔子吃到3个萝卜?多下来的萝卜怎么办……
游戏中幼儿一直需要关注“数的组合”,一旦组合成功还能得到自己喜欢的小兔子。这个问题情境对幼儿来说就是真实的,是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所以游戏中幼儿为了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喂饱小兔子,再拿到小兔子,就会自觉地运用各种已有的数经验,如点数、目测数量、接着数等。
判断“真实的问题情境”和“假的问题情境”,其本源就是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只有幼儿认为是“真的在游戏”,这样的情境才是真实的,只有面对真实的问题情境,幼儿才会主动调动所有的相关经验,进行“真正”的思考,解决“真正”的问题,此时幼儿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
游戏的游的作文 篇4
操场上同学们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只见“老鹰”伸出利爪,凶狠的眼神贪婪地盯着手无寸铁的“小鸡”,“小鸡”们担惊受怕的样子让“老母鸡”忐忑不安,“老母鸡”张开翅膀,摆开马步,回过头对“小鸡”说:“孩子们,不要害怕,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能对付那只虚张声势的“老鹰”,我们不能硬拼,只能智”“小鸡”听了这些话,就接二连三地抓住“老母鸡”的衣襟,“老鹰”趁“小鸡”还没准备好就向左边飞奔过去,“小鸡”迅速向右边躲闪,“小鸡”想只要我们坚持对付狡猾的'“老鹰”,等老鹰累了,我们就可以进攻。瞧,这回“老鹰”又向右边冲去,这回“小鸡”在“老母鸡”的鼓励下,默契地向右边一齐跑去。“老鹰”见没法抓住“小鸡”,便想到了一个极其聪明也是极其狡猾的办法,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抓住了一只“小鸡”。
就这样操场上一片欢声笑语。
【游戏的游的作文】相关文章:
游戏的游的作文04-03
游戏的游的作文04-04
游戏的游的作文04-04
游戏的游的作文04-04
游戏的游的作文04-05
游戏的游的作文04-05
游戏的游的作文03-30
游戏的游的作文03-30
游戏的游的作文03-30
游戏的游的作文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