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旅行评课稿

时间:2022-11-25 08:19:12 饮食 我要投稿

食物旅行评课稿1

  今天我聆听了师父的精彩课堂,收获颇多,不得不感叹姜还是老的辣,师父的这节课,结构完整、脉络清晰;以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为主线,利用多媒体动画和图片、文字资料、模型及实验等多种素材和手段,帮助学生认识人体消化器官中的食管、胃、小肠、大肠,了解它们的作用、以及它们在体内排列的顺序,最后让学生知道要保护好消化器官,了解怎样保护消化器官。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我觉得值得借鉴有以下几点:

食物旅行评课稿3篇

  课前引导的环节非常精彩,在一开始就使课堂气氛非常的活跃,师父以问题引入,并以薯片作为奖励,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以薯片为奖励,能与课题紧紧联系在一起。而后师父从学生生活经验导入, “我们早餐吃的食物现在到哪里去了?,一个问题将学生引入需要探究的重点。孩子们七嘴八舌议论开来,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发言是精彩的,“食管是一个管子,应该是比较直的,这样便于把食物输送到胃里”,“我觉得食管里面可能比较光滑,这样食物的输送更加容易,如果是毛糙的,食物会粘在边上的”,在他们说出了人体的主要器官消化后,让学生根据经验制出食物消化过程图,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不断地形成新的概念;在学生认知过程中,从抽象的文字到平面的图形到真实的影像资料,再到立体的模型,逐步揭开食物消化系统的相关秘密;用这些方法帮助孩子改变模糊认识和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逐渐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动手是孩子的天性,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体验活动为孩子的学习增添一点点学习的兴趣:用塑料管比拟食管的长度,操作塑料袋“消化”饼干模拟胃的机械消化活动,轻一位学生从他的身体中拉出5、6米长的'绳子来感受小肠的长度等等,为学生认识“陌生”的消化系统增加一些乐趣。

  充分的教学准备,才能上出精彩的课,才能使课堂高效,例如:出示人体模型,通过模型认识各消化器官在身体中的立体空间位置,从而使学生对人体的消化系统加深认识;模拟食道的长度;师父还提供文字资料和模型;体验活动:通过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将消化器官形态与功能建立联系。小肠模拟拉长环节很好.能让学生有直观的印象,利用动画演示直观形象的再现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过程,弥补了语言表达的不足,老师通过模拟实验活动让学生体验,体验活动为孩子的学习增添学习的兴趣:用透明塑料管模拟食管,操作塑料袋“消化”饼干模拟胃的机械消化活动。

  师父的教态自然大方,语言亲和力较强,富有童趣。

  学习本课还有另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保健意识,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饮食,保护消化器官。学生模拟实验的过程中,师父适时抓住生成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如何保护我们的食管、胃、肠,对学生的生活可能更具实用意义,让学生真正做到学科学,用科学。

  师父的这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值得我好好借鉴。我会用心地对待每一堂课。

食物旅行评课稿2

  我将从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环境的创设来谈谈秦老师这节课能依据学生情况来教。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依据学生学情学力以及教材来制定。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认识人体各个部位协调工作,建立系统的认识以及人体各部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落实到本节课就是1、消化系统中各个器官的协调工作,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2、消化器官各个结构形态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功能不同。秦老师依据学生的原有认知,他是强化了前一个概念,而弱化了第二个核心概念,降低了难度。我是赞成这种做法,因为人体内部是一个暗箱,学生不能直接观察到,对于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困难,而且学生在初中的时候还会具体学习。

  从教学环节设计来言,课刚开始秦老师先让学生画食物在体内的旅行图,调查学生的前概念,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前概念中是有胃、小肠、大肠参与消化过程,而且每个人画的图都不一样,学生就产生了这样的问题:那到底谁是正确的。接下来,秦老师创设了“一个苹果奇妙的旅行”以及模拟实验等情境引导学生带着刚才产生的问题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进入直观和形象化状态中,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而且这个科普小论文,秦老师将它分为5个片段,循序渐进,让学生对消化系统的理解与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最后,让学生修正完善消化系统图,表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且也是学生对自己本节课学习情况的形成性评价。

  秦老师教态明朗、快活、富有感染力,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创设了良好的师生交流环境,使学生一直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而且能具有很好的课堂调控能力。

  对于这节课,我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要改进,比如胃模拟实验还需要科学性,小肠的主要作用不仅仅是完全消化,还有吸收的作用。

食物旅行评课稿3

  首先是科学概念,老师设置的科学概念有两个:一是认识消化器官二是消化器官的功能。通过贴画展示了学生对于消化器官的前概念,展示学生的前概念对我们的教学非常有用,只有了解了学生原有的认识,我们才能对症下药,突出学生的原有认知与科学概念间的矛盾,深化学生的思维。老师要求学生贴画是贴到学生的身上,而不是纸上的人体模型,不同的经历有不同的效果。直接贴身上好处有:学生会直观地了解各器官在自己人身体上的大致位置,以后哪里痛了,可以推测大概是那个器官出了毛病,具有现实意义。贴纸上有可能会造成模型时模型,我是我这样认识思维上的脱节。贴身上还可以加深印象,也许若干年后学生们还可以回忆起老师让他们把器官贴到身上去。贴好后出示模型校对,我想这时学生对各器官及其位置已经非常清楚了。老师还通过观察器官来加深学生对器官的了解。老师很细心,在器官上都标上了器官的名称与进出口,有利于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各个器官,也有利于学生的解释和表达。

  认识器官的功能的目标主要通过播录相来达到。看录相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看完录像再来交流器官的功能,记住多少就讲多少,氛围比较轻松,也比较符合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录像也有一个不足之处,看完录像,学生脑袋里还是一些散的知识点,吴老师通过交流也只是交流了一散的知识。并没有整理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我们认为形成一个整体是有必要的。因为整个消化系统就是一个整体。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小组提出了三个调整方案:

  1.在黑板上一个个器官和它的作用都贴出来,这还是横向的,再来个纵向地理清整个思路。

  2.请个别幼儿讲的形式,看完录像后再讲一次,再次深刻地了解器官的功能。

  3.给FLASH配画外音的形式来巩固。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多了一层内涵:科学美文在课堂上的渗透。

  其次是过程和方法,主要是通过贴画展现学生的潜概念,通过模型修正,通过录像了解器官的各功能,还通过讲解,让学生直接明白。在这里想给老师提几点建议。

  1.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贴图时,后面的学生可能看不清楚,建议吴老师可以让学生们站到椅子上。

  2.老师问了这个问题:食物在这些器官里各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问题本来是很好的,可是学生理解过去就变成了食物在这些器官里变成了什么,教师的思维也被带过去了,围绕着大便这一消化产物浪费了些时间。遇到这样的情景,需要教师将学生的思维拉回来,而不是跟着错走

【食物旅行评课稿】相关文章:

食物旅行评课稿11-24

食物的旅行健康教案12-09

大班教案《食物的旅行》12-14

大班健康教案:食物的旅行12-17

大班健康教案食物的旅行12-18

大班健康教案食物旅行12-22

幼儿园评课稿05-06

幼儿园大班评课稿12-24

大班健康教案:食物的旅行8篇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