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饮食,适寒温”《黄帝内经》养生理论

时间:2023-11-12 13:24:35 养生 我要投稿

  饮食,是后天精气化生之源,但如不当,则反会成为致病的因素,损伤脾胃,导致病变。因此,《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食饮有节”的养生方法,来维护后天之精的化源。

“节饮食,适寒温”《黄帝内经》养生理论

  《若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因而养生要求节饮食,既要满足营养需要,又无找伤脾胃之弊,保持后天之本的生机旺盛不衰,延缓衰老的进程。后世养生家,均极重视节饮食以防病延年,如孙思邀《干金要方》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又说;“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

  这里“节”,还包括饮食要有节律的意思。要求人们要养成定时定量进食的习惯,从而保持脾胃的功能,维护后天之精的生化之源。

  同时,养生学说在饮食方面主张食物气味要有合理的调配,保证各种营养成分的比例适当,称为“五味调和”。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和,腆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内经》调和五味是用五味分别入五脏的理论来阐明的,例如:《灵枢·五味》篇就载有五脏精气不足的“五宜”饮食方案:“脾病者,宜食粳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燕;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 ;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这就是根据五味分别入五脏,以本味滋补本脏的食疗之法。(素问·脏气法时论》也有“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等等。

  自《内经》以后,后世对食疗法有进一步的发展。如《金匾要略》、《千金要方》等均有专题讨论,《本草求真》、《太平圣惠方》明确载有食疗之品,唐代孟洗撰有<食疗本草》,专为记载可以食用、疗病的本草。此后,食疗专著不断问世。在养生家和民间长寿老人的经验中,也都有各种调配饮食的方法。目前中医临床上,饮食疗法或配合药疗,已成为治疗学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内经》养生学说特别反对饮食的偏嗜,认为饮食偏嗜不利于养生,甚致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是因为饮食偏嗜能导致五脏之气的偏胜,久则使五脏之气紊乱失调的缘故。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苦,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甘,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失”《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天之由也。”因此,养生的要求是“谨和五味”,方能“长有天命”。

  适寒温指饮食物要寒温适宜,才能为脾胃运化提供必要的条件。正如<灵枢·师传》篇说:“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灼灼”,火热之状。“沧沧”,寒冷之貌。“气将持”,指元气得以执持。由于饮食寒温适中,脾胃健运,则食以养人,元气充盛,寒热痰浊之邪不生。这也是饮食养生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