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的生理机制,酒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工作中,在职场上,都会与人进行喝酒活动。接下来便详细介绍醉酒的生理机制。
醉酒的生理机制1
生理性醉酒系由一次大量饮酒或酒精饮料,引起急性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或抑制状态。酒精主要在小肠吸收,可以分布于全身任何器官和组织,其中大部分由肝脏代谢而清除,小部分经肺和肾排除。酒精导致神经系统损伤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具有脂溶性,可迅速通过血-脑脊液屏障和神经细胞膜,并作用于膜上的某些酶类和受体而迅速影响神经细胞的功能。
2、酒精代谢过程中生成的自由基和其他代谢产物,也能够造成神经系统的急性损害。
3、影响维生素B1代谢影响和抑制维生素B1的吸收及在肝脏内的储存,导致患者体内维生素B1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一般情况下,神经组织的主要能量来源于糖代谢,在维生素B1缺乏时,
由于焦磷酸硫胺素的减少,可造成糖代谢的障碍,引起神经组织的供能减少,进而产生神经组织功能和结构上的异常。此外,维生素B1的缺乏还能够造成磷酸戊糖代谢途径障碍,影响磷脂类的合成,使周围和中枢神经组织继而出现脱髓鞘和轴索变性样改变。
酒精中毒的症状是酒精对大脑和脊髓的抑制性作用的结果。就这方面而言,酒精对神经细胞的作用方式与全身性麻醉相近似。酒精是CNS的抑制剂而不是兴奋剂,一些酒精中毒的早期症状提示大脑兴奋,如喋喋不休、攻击性、过分活跃和大脑皮质电兴奋增加等,
这是因为正常情况下,调节大脑皮质活动的.皮层下某些结构(可能上部脑干的网状结构)被抑制的结果。同样早期腱反射活跃,可能反映高级抑制中枢对脊髓的运动神经元的短暂性失控。然而,随酒精量的增大,抑制作用扩展至大脑、脑干和脊髓神经细胞。
醉酒的生理机制2
化学揭秘
众所周知,酒中的主要成分是酒精,也就是化学中所说的乙醇(C2H5OH)。乙醇在人饮酒后不久就可以发挥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人的情绪和行为。酒精进入人体后,经胃肠道吸收,再经血液循环,有90%~95%的乙醇进入肝脏,有5%~10%的乙醇通过肾脏、肺和汗液等直接排出体外。
人的肝脏中有三种酶参与乙醇的代谢:乙醇脱氢酶(ADH)、乙醛脱氢酶(ALDH)和细胞色素P4502E1酶(CYP2E1)。
资料小卡片
乙醇脱氢酶
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简称ADH),是大量存在于人和动物肝脏、植物及微生物细胞中的一种酶,它可以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在很多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乙醛脱氢酶
乙醛脱氢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简称ALDH),是醛脱氢酶的一种,负责将乙醛氧化为乙酸。
细胞色素P4502E1酶
细胞色素P4502E1酶(cytochromeP4502E1,简称CYP2E1)是细胞色素P450酶中的一种。它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肝脏中,也见于肠道、肾脏和脑内。主要功能之一是催化来自于人体外部的物质,如药物等的代谢。
乙醛
乙醛是一种有机液态物质。无色易流动,有刺激性气味。在人体内较长时间地聚集可使毛细血管扩张。低浓度可引起眼、鼻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及支气管炎。高浓度吸入尚有麻醉作用,使人表现为头痛、神志不清等,严重时可致死。
人喝酒后,乙醇进入肝脏,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变为乙醛(CH3CHO),乙醛是一种有毒的物质,也是产生醉酒的主要原因。但它不是最终的代谢产物,还可以在乙醛脱氢酶(即ALDH)的作用下继续反应产生乙酸(CH3COOH),经过一定的生化循环,最终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
资料小卡片
所有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就是脱氢,所以ADH和ALDH都叫脱氢酶。脱氢酶就等于氧化酶,能够氧化乙醇和乙醛。
化学小贴士
喝酒后脸红的罪魁祸首是乙醛。乙醛能使毛细血管扩张,而脸部的毛细血管扩张便导致了脸红。
我们知道了人醉酒的主要原因是进入体内的乙醇被氧化成了乙醛,造成醉酒的“元凶”主要是乙醛而不是乙醇。因而能否将乙醛立刻消除则要取决于“乙醛脱氢酶”。人体中含有的各种酶因人而异、并由遗传因素所决定,因而喝酒的人会表现出三种情况。
第一种:喝酒后脸红的人群。这类人有较丰富的乙醇脱氢酶,而缺少乙醛脱氢酶,所以产生的乙醛不能被完全氧化成乙酸,继续留在体内。这类人喝酒后会引起脸色泛红甚至身上皮肤潮红等现象,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上脸”;有的还会出现恶心、呕吐、昏迷等醉酒症状,严重的甚至会死亡。
那么,喝酒后脸红的症状及一些不适的症状,为什么会在一段时间后慢慢消失呢?
这与我们前面说的另一种酶有关系了,那就是细胞色素P4502E1酶(CYP2E1)。细胞色素P4502E1酶不是专门氧化乙醛的`,但当肝脏里的乙醛太多的时候,它们就会慢慢氧化乙醛使其转化成乙酸。
第二种:喝酒后“上脸”且出汗的人群。这类人喝酒后表现出的是“上脸”而且大汗淋漓。这类人体内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含量较多,乙醇很快转化成乙醛,乙醛又很快被转化成乙酸,
然后进入生化循环,在循环的过程中放热,因而表现出出汗的现象。这类人即使饮入了较多的酒也能够在脱氢酶的作用下完成上述的化学反应,对身体不会造成大的危害,甚至有的人还表现出“千杯不醉”的“特异功能”。
第三种:喝酒后脸白的人群。这类人体内的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都缺乏,因此,表现出非常能喝。但是,这些人往往越喝脸越白,喝到一定量时就突然不行了,烂醉如泥。这是因为他们的乙醇代谢只能依靠肝脏里的细胞色素P4502E1酶来慢慢氧化乙醇和乙醛。因而,这样的人更容易发生酒精中毒。
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在生活中有的人“千杯不倒”,而有的人只喝了一小口却“烂醉如泥”的道理了吧?
其实,两种脱氢酶都多的“酒篓子”也要注意,一次不能饮用太多的酒。这是因为乙醛的氧化需要一定的时间,若喝酒太多或者太快,乙醛脱氢酶活性再高也无法跟得上,大量的乙醛便在血液中积累,这样长期下来就会损伤肝脏,引起肝硬化甚至于患肝癌。
一些网络信息说,市面上有能够提升酒量、解酒的药物。从上面的阐述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都是假的!
能否喝酒是遗传决定了的,没有哪种药物能提升酒量,也基本上没有哪种药物能解酒。网络信息中的一些方法,既不能清除体内的乙醇,也不能干扰乙醇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某些醉酒症状。
如饮用全脂牛奶使其在胃中形成一层保护膜,可延缓酒精在胃内的吸收,并保护胃黏膜不被酒精损伤。在喝酒后吃一些水果、蔬菜或喝一些蜂蜜水,对酒后反胃、恶心、头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更重要的是对肝脏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医学研究表明,长期大量饮酒对人体十分有害,它会显著降低乙醛脱氢酶(ALDH)的活性,造成血液和肝脏中乙醛浓度明显升高,乙醛能使人的胃、肝和神经系统代谢紊乱,所以,一定要适度饮酒。
尤其是正值发育期的青少年,由于各个组织器官还处于发育的较为“娇嫩”的状态,饮酒就可能损伤胃黏膜和肝脏。长期以来,可能会发展成为胃溃疡、肝硬化以致胃癌和肝癌。
醉酒的生理机制3
1.酒精的吸收
饮酒后,乙醇快速完全地被胃肠吸收,几分钟之内就可以从血内被查出。大约25%的酒精经胃进入血流,75%由肠道吸收进入血流。有许多因素可改变胃肠道对酒精的吸收速率,包括食物,饮酒速度,酒的浓度、量、种类及胃肠道运动的.变化等。
2.酒精吸收的速度
例如,酒精的吸收与所饮酒的种类有关,烈性酒吸收多,而啤酒和果酒吸收较少;大部分食物可以延迟胃吸收乙醇。各种原因引起的幽门痉挛使胃排空变慢从而延缓肠道吸收,相反,胃排空快则导致小肠的吸收率增加。
3.酒精吸收的原理
酒精由胃肠道吸收后,先进入门静脉,由于它脂溶性的特点,可以迅速通过生物膜,经毛细血管迅速地弥散到全身细胞内外液。
乙酵能很快地到达人体的大脑、肝、肺和肾,也能进入母乳、胎盘、羊水内、会使孩子受影响。乙醇可以进入肺中,通过呼吸可以检测,所以可以通过吹起查酒驾。
4.酒精的分解过程
体内乙酵的90%在肝脏内代谢,乙醇先由肝脏中的乙醇脱氧酶代谢成乙醛,乙醛再由乙醛脱氢酶代谢成乙酸,乙酸进一步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就可以排出体外了。
5.乙醛对身体的害处
乙醛对身体有毒性,会引起脸红、心悸、恶心、呕吐、定向力判断力差等表现。所以所谓酒量不好,喝酒容易醉的人就是因为个体上的缺陷,乙醛脱氢酶产生较少,所以乙醛的代谢缓慢,在体内存留较多较久,从而导致醉酒。
【醉酒的生理机制】相关文章:
醉酒的十个等级05-06
醉酒驾驶机动车怎么处罚04-28
喝醉酒怀孕的孩子能要吗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