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5 08:15:57 生活 我要投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篇1

  课题:生活中的小数

  内容:小数的意义

  课时:2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制分数的关系,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

  基本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小数

  (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除了某些商品的标价用到小数外,找一找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小数。)

  说说看,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书上也有一些同学们经常接触的小数,看一看,说一说。

  二、小数的意义

  1、一盒火柴的价格是0.1元,也就是多少钱?一本本子的价格是3角,也就是多少元?

  2、一个盒子的宽是0.1米,谁知道这也就是多长?猜一猜。

  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不猜“1厘米”?

  这个盒子的长是3分米,想一想,也就是多少米?

  3、出示一条线段,如果这条线段的长是“1”,请你想办法得到0.1,标出来。你是怎么做的?好象还可以用分数表示。你能标出0.4吗?

  4、你能解释为什么1分米可以表示成0.1米,3角可以表示成0.3元?

  5、1分也就是多少元?0.02米,也就是多长?猜一猜。能说一说想法吗?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是1,请你表示0.01可以吗?小组讨论一下,你打算怎么样表示?为什么?是受什么启发吗?

  6、板书:0.1=1/10 0.3=3/10 你发现了什么?

  0.01=1/100 0.04=4/100

  教学反思: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教材中采用树形结合的形式把小数和十进分数联系起来,认识小数的意义。但学生在做作业时,4.8中的4在()位上,表示()个();8在()上,表示()个()。有个别学生出错,还要进一步加强练习。

  三、运用拓展

  1、说一说

  你觉得小数和什么数联系特别紧密?你还能再说出这样的几个等式吗?你觉得小数是什么样的数?

  2、一个正方形是1,平均分成100份,23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可以用小数表示吗?20份?

  3、0.03米就是多长?为什么?0.12米呢?

  4、这个正方形表示1,如果要表示0.001呢?0.013、0.216?写几个上面那样的等式。

  5、0.001米也就是多长?为什么?5毫米也就是多少米?30毫米?

  四、练习提高

  1、第5页第1题。

  2、第5页第2、3题。

  五、总结。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制分数的关系,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

  基本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一个为1的正方形,怎么样表示0.1?

  (2)0.1元是怎么回事?

  (3)0.1米呢?1里有多少个0.1?1里有多少个0.01?

  2、(1)把“1”平均分成10份,3份是多少?

  (2)把“1”平均分成100份,3份是多少?12份是多少?

  (3)把“1”平均分成100份,3份是多少?12份是多少?125份是多少?

  教学反思:个别学生对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的数表示多少,掌握得不是太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小数部分的读法和整数部分的读法混淆,还要加强练习。

  (4)6个0.1是多少?6个0.01?13个0.01?18个0.001?

  二、探索小数的数位

  1、出示: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很难测量准确,现在还准备重新测量,到目前,一般都沿用1975年我国测量的数字——8848.13米。我们来看这个数,想一想,为什么要用小数?

  2、板书:8848.13

  3、从左边看,第一个8表示多少?依次。边说边板书数位和计数单位。

  4、“1”表示多少?“3”呢?那数位应该叫什么?计数单位?

  5、练习。第4页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6、第5页第4题。

  三、总结。

  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篇2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但是难度都不大,因此根据六年级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设计如下:

  1、借助情境,引入新知。

  结合教材情境图,创设一个出示班级新同学照片的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的照片,使学生对相关问题产生思考。

  2、自学合作,丰富知识。

  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组织学生通过自学及合作探究的方式,总结出比的读写方法及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实践能力。

  3、比较发现,建立联系。

  结合课件,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弄清楚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长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比的意义和读写法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情境引入。

  同学们,咱们班又来了一位新同学,老师想介绍他给大家认识,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想)可是这位新同学现在没有来,但是老师带来了他的照片,大家想不想看?(想)

  2、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教材69页图片A)

  咱们学校美术小组的四位同学分别为这位新同学画了一张画像(依次出示B、C、D、E四张图片),观察这些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与小组的`同伴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间的观察与交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兴趣。

  ⊙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教学生活情境一:照片相像问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你的发现。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如果以图A为标准,观察这四张图片,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呢?

  (2)为什么图B、图D与图A比较像?试着说一说。

  (图B、图D都与图A的形状相同,图B是把图A缩小了,图D是把图A放大了)

  (3)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形状?(长方形)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这些长方形。研究长方形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长方形的长和宽)

  3、探究规律。

  (1)指引探究思路。

  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图片放在方格纸上,并隐去图片,只留下长方形来研究。

  前面我们是通过观察直接判断出这些图形的像与不像,那么为什么图B、图D和图A比较像,而图C、图E和图A不像呢?现在请你数一数、算一算、议一议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2)探究五个长方形中各自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学生小组合作计算,并完成表格。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引导。

  编号

  长

  宽

  长是宽的几倍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长方形A

  长方形B

  长方形C

  长方形D

  长方形E

  (3)初步感受比。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说给大家听?

  预设

  生1:我发现把长方形A的长和宽同时缩小到原来的就是长方形B;把长方形A的长和宽同时扩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长方形D。

  生2:我发现长方形B、长方形D和长方形A一样,它们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也都是长的。

  通过交流,我们发现A、B、D这三个长方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都是长的,也就是说这三个长方形是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这样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才会相像。

  设计意图:组织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对一组长方形的观察、计算、思考,探究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存在的固定倍数关系,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初步获得“比”的一些体验。同时借助图形分类,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

  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篇3

  学材分析

  P--68、69页

  学情分析

  学生自己看信息。

  学习目标

  1.能够了解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发展数感。

  2.使学生能看懂数据,能对数据作简单分析。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导学策略

  导学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数据资料。

  导学流程设计:

  教师预设

  学 生活动

  一、数据世界

  1、出示书中数据事例。

  以例题的数据为素材,结合生活实际回答问题。

  (1)人们需要什么?需要多少?

  (2)学生讨论数据。

  (3)说说这些数据说明什么意思。

  2、提问:你在现实生活中还收集了哪些数据?

  二、小组活动

  1、出示例题第1-5小题。

  先小组讨论,再说说你们小组讨论后的答案。

  2、师生互评。

  3、教师小结。

  4、简单分析

  请同学们看第69页第(2)小题的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5、加深认识,学生在书中完成题目。

  三、试一试

  1、读题。

  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2、小组讨论问题。

  3、学生代表口答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数据有什么作用?

  五、作业

  学生讨论数据。(了解数据的意义和作用。)

  学生交流课前准备的数据。说说数据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说说这些数据的意思,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

  小组讨论。

  加深认识,学生在书中完成题目。

  试一试

  1、学生读题。

  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2、学生小组讨论问题。

  3、学生代表口答问题。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很好

  教学心得体会:综合实践能力较好,平时在生活中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数学。

  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利息按复利计算的概念

  ⑵掌握每期等额分期付款与到期一次性付款间的关系,应用等比数列的知识体系解决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

  2.能力目标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发展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求知欲。渗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抓住分期付款的本质分析问题;

  教学难点:

  建立数学模型,理解分期付款的合理性;

  教学思路:

  教师运用基于分组合作学习探究式教学模式,根据该部分知识内容特点(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确定主题---分期付款有关计算,教师协调全班学生分为十组,每四人一组,由数学成绩较好者担当组长,每组确定同一任务。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课前准备,每组确定帮忙解决某组员最想卖的商品,到各大商场记录分期付款的资料,同时寻找分期与数列之间存在的联系;第二阶段通过课中学习,确定分期方案,并核对方案的可行性,教师选几组代表上台借助投影仪向大家介绍组里确定的分期方案;第三阶段学生通过课后练习谈谈自身对本节内容知识的理解及感想。

  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在购物方式上的一个应用.此前学生已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前n项和公式,并学习了有关储蓄的计算(单利计息和复利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在知识和应用能力方面都有了一定基础。

  教学方法: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求知欲望,教学中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采用设问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发现数学模型,并采用多媒体投影仪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学提纲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幽默广告视频:丈夫正看球赛,妻子一过来就换电视剧,丈夫很郁闷,一客服对他说:“您可以分期付款买东西,提前享受。”结果,丈夫和妻子一人一台电视,但当丈夫看球赛正酣时,儿子又过来把台换了。面对商家和银行提供的`各种分期付款服务,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好呢?(以幽默广告形式导入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例:他准备花钱买一台5000元左右的平板电视,采用分期付款方式在一年内将款全部付清。据了解,苏宁电器允许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进行购物,在一年内将款全部付清,该店提供了如下几种付款方案,以供选择。

  分析方案2:(选择次数中间的方案进行举例分析,进一步巩固数列知识)

  本题可通过逐月计算欠款来处理,根据题意,到期还清即第12个月的欠款数为0元。设每次应付x元,则:

  设每期还款x元,第k个月末还款后的本利欠款数为Ak元,则

  解得:

  三、随堂练习:

  由学生完成上表中“方案1”和“方案3”,熟练探究方法;

  可见:方案3使得付款总额较少,同时教师指出:结论具有不确定性——选择什么方案还要参照家庭的经济状况。(一改往日数学答案的唯一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应具备的全面性)

  请同学们总结:

  分期付款购买售价为a元的商品,分n次经过m个月还清贷款,每月还款x元,月利率为p,则求x的数学模型:

  (重点)练习:分组讨论计算某个组员利用自己零花钱分期付款购买自己最想要的某种商品,并由小组代表到讲台上用投影仪来谈谈组里给他的方案意见,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的魅力。(在这段时间里,很多小组代表发表了本小组对某商品的分期方案,较多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思维过程,教师提醒.

  ①分期付款有哪些一般规定?列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②分期付款中的计算涉及的数学知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数学思想:方程思想

  五、布置作业:

  某学生家境贫寒,但自强不息,于xxxx年考上北京大学,因家中无法负担其学费,遂决定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学制四年,每年9月1日申请贷款5000元。他如何还贷?请为他确定还贷方案。(什么是分期付款?银行贷款程序怎么样?利率是多少?如何计算?每月需还多少?)

  教学设计理念:

  创设情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同时尊重差异,实施合作学习。

  教学组织形式:

  分组合作学习

  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安排了“图片的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三个生活情境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次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习基础以及学习方式方法我都有较全面的了解,他们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六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的阅读、理解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有意识去设计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思路:

  1.对教学内容做了调整

  教材中提供了三个情境,我选取了“比较速度”“图形放大”两个情境,一个是生活情境,一个是数学情境。一个是不同类量的比较,另一个是同类量的比较。每个情境只研究一组相对应的量的变化规律,这样处理更能凸显比的意义和引入比的必要性。其他素材和任务可以在后面的课时完成。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考虑到过多的情节不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对问题作深入有效的研究和讨论。

  2.添加数学史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借助比号的写法沟通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3.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启发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与乐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点:比的意义;正确读写比;比各部分名称;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区分“比”的两种情况—相差关系与倍数关系。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预设:学生会说出A、B、D像,B是把A缩小了,D是把A夸大了】

  师:那谁能说说C和E为什么不像? 【预设:生会说出C变胖了,E变瘦了】 师: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形状?(出示幻灯2) 生:长方形

  师:这些长方形的照片你觉得哪些长方形看起来更美观,更舒服?

  【预设:生会发现A、B、D美观】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同类量的比

  探索长与宽的关系,引出比

  师:长方形像与不像,好看与不好看与它的什么有关? 生:长和宽有关吧!

  师:那我们观察一下,看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小组的成员。

  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引导。

  学生汇报讨论成果:

  【预设:生会得出:长方形A的长和宽分别是B的2倍 ;长方形A的长和宽还分别是D的二分之一。】

  师:下面咱们看一下,对于长方形A,它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长是宽的1.5倍。宽是长的2/3。

  师:你是怎么得出的?

  生:3÷2 =1.5 2÷3 =2/3(师板书)

  师:那其他的几个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谁能说一下。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6÷4 =1.5 3÷8 =

  12÷8 =1.5 12÷2 =6

  师:现在谁解释一下图片像与不像的原因?

  生:因为A、B、D的长都是宽的1.5倍,所以它们很像,感觉也比较美观。而C、E不具备这样的关系。

  【师:对,当长方形具有长是宽的1.5倍,宽是长的2/3的关系时最美。这个试验早在100多年前就有德国的著名心理学家费希纳做过了,同学们真棒!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师:正是由于长方形长和宽的这种关系使得长方形变得美观,所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长方形的物体的长和宽都存在着这种关系,(课件出示:邮票、扑克牌,还有我们的国旗----五星红旗,国旗法明确规定:“旗面为红色,长方形,其长与宽的比师三比二)

  师:咦!这儿说长与宽的比是三比二这是什么意思?(学生述说自己的见解)可见长与宽的关系不仅可以用我们刚才的除法表示,还可以用几比几来表示,你可以用比来表示其他两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么?

  师:以照片B为例长是宽的1.5倍,宽是长的2/3,是谁与谁的比?谁在前,谁在后?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长与宽的比是3比2;宽与长的'比是2比3

  【强调:在说比时,必须说清谁与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

  师:刚才我们都是用除法计算发现了这些图片像与不像的秘密。有的同学发现了长方形A、B、D的长都是宽的1.5倍。,(也就是宽与长的比是2比3)。所以他们比较像;也比较美观。也有同学发现了长方形A的长和宽分别的B的2倍,长方形D的长和宽分别是A的2倍,所以它们比较像。不管哪种发现,我们都是用除法来计算,也可以用比来表示。生活中还有很多用比来解决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再试试吧。

  2、不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师:大家看看,下面这幅图。(出示幻灯片5)奥运会中有一个比赛项目叫马拉松。你对这个项目有哪些了解?

  【出示:马拉松运动起始于公元前490年的古希腊。1896年的第一届奥运会上,举行了从马拉松镇到雅典的长跑比赛,定名为马拉松赛。到第四届奥运会马拉松赛程正式定位42公里195米】

  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

  这里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学生用比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0比2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情景,体会不同类量的比的意义】(注意学生语言叙述的规范性)

  师: 说的很好。刚才我们找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运用的都是除法算式,也可以用比的形式。这节课,我们给这些数的关系再起个新的名字,叫比。板书课题:“生活中的比” 3、3、比的意义:

  在解决以上问题时,我们都用了什么方法?两个数相除,我们又用什么来表示呢?

  (出示幻灯片3),学生读出比的意义,教师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这两个数的比。

  师:根据比的意义,任何两个数相除都可以写成比的形式。

  4、比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求比值: (学生自学) 师:你知道比的符号是什么吗?

  (课件出示史料:17世纪,著名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因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所以比号与除号有一种亲缘关系,而比号与除号又不能共用,所以就把“÷”中的小横线去掉,于是“∶”就成为了现在比号。)

  师:比中的各部分叫什么呢?(学生阅读课本,认识比的前项、后项、比值)

  师:怎样求比值?

  生答师板书:

  3÷2= 3 : 2 =1.5

  | | | |

  前 比 后 比

  项 号 项 值

  师:仿照老师的写法,谁能把下面的式子写成比的形式? 生叙述,师补充板书:

  6÷4=6 : 4=1.5

  3÷8=3 : 8 =

  (生同时说出比的前项后项还有比值。) 师:谁能上黑板上把这两个式子补充完整? 生:板演。

  5、比与比值的区别(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展示交流时老师及时表扬鼓励后出示【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而比值表示一个数,后边不能代单位】

  6、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小组合作交流)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这幅图中告诉大家甘蔗汁和水的体积的比是1:2。谁能合实际说说,这个1:2意思?(出示幻灯片6)

  生:甘蔗汁是水的

  师:甘蔗汁的什么是水什么的 ?

  生:体积。

  师:那你能不能说完整呢?

  生:甘蔗汁的体积是水的体积的 。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水的体积是甘蔗汁的2倍。

  师:如果现在有1升甘蔗汁,需要多少水来配?

  生:2升。

  师:有5升水,需要多少甘蔗汁呢?

  生:2.5升。

  师:这幅图中的5.7:3 有什么含义呢?(出示幻灯片7)

  生:假设树高是5.7米,那么影子的长就是3米。

  师:说的真好。同学们认真听,他在这里用了一个词:假设。那么,如果树高是11.4米,那么影长就是多少?

  生:6米。

  师:同学们从刚才的算式中说了很多比,这些都是生活中的比,其实我们生活中也到处充满了比(板书课题“生活中的比”)。比如说我们全班的人数是(),那你们的人数和老师人数的比就是(49比1),我们班有几张桌子,几把椅子,桌子和椅子数量的比是()。大家想想,还能不能从你的生活,你的身边找到更多的比呢,把你发现的比告诉你们小组的同学。

  学生思考、讨论。

  小组展示:每组派代表发言。

  系实际说一联说下列比的含义(出示幻灯片8)

  1、合唱队男生与女生的比是1:4。

  2、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是7.523:1。

  3、今年公务员报考和录取的比例约是50:1。

  快快快!我来答(出示幻灯片9)

  1、有5个红球和10个白球,白球和红球的比是( ) 比( ),红球和白球个数的比是( )比( ) 。

  2、李师傅8小时生产了72个零件。李师傅生产零件总个数和时间比是( )。

  3、修一条长20千米的公路,已经修了13千米。已经修的长度和公路全长的比( )。

  师:同学们刚才说的非常好。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比的应用。不但如此,就连我们的人体中也有许多有趣的比呢。

  人体中有趣的比(出示幻灯片11)

  1、婴儿的头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4。 2、成年人的头长与身高的比约是1:7。 3、两手平伸的长度和自己身高的比约是1:1 4、握紧拳头,绕拳头一周的长和自己脚长的比约是1:1 5、人的心脏与拳头的比约是1:1

  6、成年人腿长与头长的比约是4:1

  7、成年男子的肩宽与头长的比约是2:1 (学生阅读,并在自己身上验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知识、方法、情感) 师:同学们,还有问题要问么?或者说通过本节课你又联想到了什么?

  【预设:学生也许会提出与体育比赛中的比比较】课下探究

  结束语: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比,课后,希望同学们去寻找、探究、感受生活中更多的比,相信你们能用自己认识的比去创造更多更美的事物!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长是宽的几倍 3÷2长与宽的比是3比2 写作: 3 : 2 =3÷2=1.5 | | | |

  前 比 后 比

  项 号 项 值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2÷3宽与长的比是2比3 写作: 2 : 3 =2÷3=2/3

  路程与时间的比是40比2 写作: 40 : 2

  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

  三、全课总结: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

  2、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其结果。

  3、把自己推理的过程和结果与同伴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

  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

  教学难点:

  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其结果。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位可爱的朋友,这两个调皮的小家伙今天还给咱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你知道他们量分别藏在那个盒子里吗?

  二、探索新知:

  1、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推理的结果:淘气、笑笑、小明分别参加了足球、航模、电脑兴趣小组中的哪一项。

  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他们可能在什么兴趣小组,并说一说理由。

  2、小组内交流,让每一位同学都猜一次,都能经历一次推理、判断的过程。

  3、引导学生利用表格,把知道的信息记录再表格中,进行判断。

  足球航模电脑

  淘气

  笑笑

  小明

  4、让学生把推理的过程说一说。

  三、拓展应用:

  1、小明说:“我们三个人分别吃的是其中的一种水果”。

  爸爸说:“我没有吃桃子”。

  妈妈说:“我没有吃葡萄,也没有吃桃子”。

  它们分别吃的是哪一种水果?

  葡萄草莓桃子

  爸爸

  妈妈

  小明

  爸爸吃的是:()

  妈妈吃的是:()

  小明吃的是:()

  2、小红、小青、小芳、小丽四个人中,小青不是最高的,但比小红、小丽高;而小红又比小丽高。请在下图中标出她们的名字。

  让学生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独立解决问题。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3、指导学生做P87页第1题

  先让学生弄清题意的基础上,独立解决问题。然后组织全班交流。指导口述推理过程和结果。

  4、指导学生做P87页第二题

  课件出示本题情境图,先让学生弄清题意的基础上,独立解决问题。然后组织全班交流。指导口述推理过程和结果。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篇8

  第六课时 生活中的小数

  教学目标

  一、复习

  1千米=( )米 1千克=( )克

  1米=( )厘米 1吨=( )千克

  1时=( )分 1分= ( )秒

  1平方米= (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二、新课:

  1、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小组同学听,找一组同学汇报他们收集的数据。

  2、我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水果糖的质量是0.5千克

  小明的身高是1.35米

  小红体操得分是9.25分

  小丽的体温是38.5度

  3、像这样我们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把哪两部分合起来叫名数?你能举出一些名数的例子吗?

  3分钟、7千米、6时15分、 78平方米、4吨50千克

  5米6分米 20平方厘米 9年 5千米60米

  4、什么叫单名数?什么叫复名数?从刚才举出的例子中你能找出哪些是单名数哪些是复名数吗?

  5、小组活动:

  请你按高矮顺序,给下面的小朋友排排队

  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

  又有米又有厘米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要想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可以把它们改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

  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

  问:又有米又有厘米要想直接比现在你有什么想法?

  生:把它们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把它们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

  6、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一进行改写

  (1)教学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1)0.95米=( )厘米

  你们会做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米等于100厘米,0.95米=0.95乘100厘米。可以直接把0.95的小数点向右移两位。)

  1.32米=()厘米

  是米这个单位大些还是厘米这个单位大些?我们把较大的单位叫做高级单位,而把较小的.单位叫做低级单位。这道题就是把高级单位“米”作单位的名数改称低级单位“厘米”作单位的名数。

  请同学们接着做一做:

  3.7吨=( )千克 0.86平方米=( )平方分米

  0.3千克=( )克 2.63千米 =( )米

  怎样把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呢?

  小组讨论后,汇报(用高级单位量得的数去乘进率)

  (2)教学低级单位的名数改称高级单位的名数。

  80厘米=( )米

  谁能说说你的想法?

  (因为1米=100厘米,80厘米=80/100米)

  用这种改写方法改写下面各题

  9020千克=( )吨 7450米=( )千米

  23分米=( )米 1350克=( )千克

  像一想怎样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

  (用低级单位量的的数去除以进率)

  能用这种方法解答1米45厘米是多少米吗?小组讨论一下?

  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45厘米=0.45米,0.45米和1米合起来是1.45米 )

  三、巩固练习

  1、71页6题

  2、( )分米=1.5米 ( )千克=4.08吨

  510米=( )千米 516厘米=( )米

  4700克=( )千克

  3在括号里填上﹤﹥或﹦

  3.61米( )362厘米 284克( )0.284千克

  1480米( )1.5千米 532厘米( )5.3米

  4、72页10题

  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模型的过程

  2.掌握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的解法

  3.了解数学建模的整个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并且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体验数学模型的发现,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不畏艰辛的品质,增强学习的成功心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深刻体会数学是有用的.

  2.通过实例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责任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具体生活情境中提炼出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且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难点:从具体生活情境中提炼出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

  三、教学设想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模型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实际问题的深入探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设计思路如下:

  创设情境→方案讨论→数据筛选→建立模型→解决模型→反馈实际

  四、教学过程:

  引入

  (1)如图,小明与小聪玩跷跷板,大家都不用力时,跷跷板左低右高.小明的身体质量为 p(kg),小聪的身体质量为q(kg),书包的质量为2kg,怎样表示p 、q之间的关系?

  (2)上图是公路上对汽车的限速标志,表示汽车在该路段行使的速度不得超过40km /h.若用v (km /h)表示车的速度,那么v与40之间的数量关系用怎样的式子表示?

  (3)据科学家测定,太阳表面的`温度不低于6000 ℃.设太阳表面的温度为t (℃),怎样表示t 与6000之间的关系?

  归纳:数学作用之一,我们可以用数学语言描述客观世界的某些现象

  当然,数学作用不仅于此,我们还可以通过数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一)情景设置

  我校环境优美,毗邻江水,校园内四季常青,但是远眺围墙外,有一座小山,那是一座垃圾山.杨府山垃圾场有他的历史作用和意义,现在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且现在有了负面影响,市委市政府打算对其进行改造.经过专家论证,有如下方案可行:发电、制砖

  (二)处理方案讨论

  现同时用两种措施对垃圾山进行改造处理,如果你是项目经理,给你500万采购发电设备以及制砖设备,你该如何去实施?

  (学生自主发言)

  学生问题一、怎样安排资金?买几台发电设备,几台制砖设备?如何决策?

  引导:问题转化为如何安排资金,能取得最大效益?即两种方案生产产品的利润(售价减去成本)

  学生问题二、如何知道这些信息?(产品售价、设备的单价等)

  引导(先提问学生):上网查询、市场调查、向已建厂取经、参观展销会等等.

  (三)数据的筛选

  由于教室条件限制,不能现场查取,所以老师帮你们收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请分析以下信息,提取你认为有用的数据.

  信息一、

  信息二、

  焚烧垃圾重量直接关系到垃圾发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在BOT的模式下,企业的效益这样来保障:

  1.每处理1吨垃圾,政府补贴发电企业73.8元,

  2.保证以0.52元/千瓦时的价格收购全部垃圾发电量,

  3.一台发电设备每处理1吨垃圾平均费用为123元

  4.一台发电设备日处理垃圾能力为225吨,

  5.1吨垃圾可发电300千瓦时,其中30%为自用电

  信息三、

  发电设备:120万/台 制砖设备:35万/台

  机房总面积为7亩,每台设备有各自平均占地,其中发电设备每台平均占地1亩,制砖机每台平占地1亩

  (四)建立模型

  你能从以上信息中提炼出你所需要的信息,并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吗?

  (学生动手)

  引导:我们刚才处理的问题即应用题:

  例 一工厂欲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已知生产一件甲产品利润为60元,一台甲设备价格为120万,占地1亩,年生产能力为82125件;生产一件乙产品利润为0.12元,一台乙设备价格为35万,占地1亩,年生产能力为15000000件.现有资金500万,厂房7亩,该厂该如何添置甲乙两种设备,使得年利润最大?

  (五)解决模型

  该问题即我们上节课刚学过的线性规划问题,请大家动手解决.

  (六)反馈实际

  我们可以将我们的成果发到市长信箱,为城市建设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归纳小结

  (一)解决生活问题的步骤:

  创设情境→方案讨论→数据筛选→建立模型→解决模型→反馈实际

  现实问题:给你资金和地皮,购置设备

  方案讨论:通过1.上网查询 2.市场调查3.吸收已建厂经验等方法收集信息.

  数据筛选及建立模型:将收集到的信息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

  解决模型: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

  反馈实际:将结论应用于实际问题当中.

  (二)顺利解决生活问题体要具备的能力

  我们要具备信息收集及处理能力、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的能力以及扎实的数学解题能力.

  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篇10

  活动目标:

  1、萌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

  2、引导幼儿发现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

  3、帮助幼儿将数字运用于生活中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布置任务,请幼儿在周围生活中找一找“哪里有数字?它们表示什么意思?

  2、教具:0—9的数卡二套,有数字信息的物品若干,数字信息若干条

  3、学具:幼儿人手三套0—9的数卡

  活动过程:

  一、游戏“请出数字娃娃”

  数字娃娃来做客,听来得是几?

  1、我比3多1,是几?

  2(拍六下手)听我拍了几下手?

  3、7可以分为4和几?

  4、我排在6的后面8的前面,猜猜我是谁?

  5、3和5合起来是几?

  6、1个娃娃,1朵花,1个苹果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7、我像鸭子,我是几?

  8、我比8多1比10少1,猜猜我是几?

  9、2加3等于几?

  10、1减1等于几?

  教师按0—9的数序排列数字,请幼儿集体读

  二、联想生活中的数字

  1、我们周围生活中有许多数字,想想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数字?并说说它们表示什么意思?

  2、幼儿自由回答,师随时引导归纳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三、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说说我们幼儿园有几个班?我们班共有几个小朋友?(数字可表示个数的'多少)

  2、认读尺子上的数字。(数字可表示长度的长短)

  3、看温度计的刻度(数字可表示高低)

  4、看电子称上的读数说出物重(可表示重量的多少)

  5、认读人民币,邮票的面值,物价牌上的价格?(可表示金额的多少)

  6、找出表示当天日期的日历,说说今天是几年几月几日(可表示时间的顺序)

  7、认读邮编,书页码,车牌号,信用卡 号码(可表示号码的顺序)

  8、我们是大几班的小朋友?第3组的小朋友起立(数字可表示排列的次序)

 四、讨论“假如没有数字,生活会变得怎么样?

  五、按指令摆数字

  1、请找出表示自己年龄的数字

  2、摆出自家电话号码,门牌号

  六、活动延伸:用扑克牌表示大小,次序。

【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活中的小数教学设计06-07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12-23

生活中的数学03-02

生活中的数学日记03-22

生活中的数学教具01-04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7篇12-23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11-30

中班数学教案《生活中的数学》06-10

小学生数学日记:生活中的数学04-03

宝宝学数学,从生活中启蒙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