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1
首先,在情绪控制方面,通过对心理学的学习,我体会到了控制好自己情绪的重要性。
每天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等待着我们去解决,你是否注意到,当你心情不好时,好像每件事都在为难你,不让你过去;而当你心情舒畅时,好像每一件事都会做的得心应手。这就是意识的作用,当我们内心抑郁时,我们的内心有一种抵制的情绪,就好似让你干你不想干的事情时,你都会表现的不那么积极,相反,当我们心情舒畅时,你很乐意去接受,去处理问题,大脑也变得活跃起来,所以问题解决起来就变得简单很多。所以我们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每天早起给自己一个微笑,让自己在一天有一个好的开始,同时在遇到困难时不慌张不莽撞,小心谨慎并坦然面对,用心去解决事情,接受改变不了的事实,以正常的心态去面对问题,不要被一些负面情绪所影响,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将问题解决掉,而不是一味的发泄抱怨。当然,我们也要学会合理释放自己的情绪,而不要过分地加以掩饰。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发泄情绪的自由,有表达自己情绪的权力。宣泄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比如可以向亲密的朋友倾诉、向同病相怜的人倾诉,同时也可以倾听一下别人的感受,或向父母,老师求助,他们毕竟比我们有经验。万万不可以不正当的方式发泄情绪,或者压抑情绪,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可取的。
其次,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也重有很重要的作用,大学也可以说是半个社会,在大学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每天,我们都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个体均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之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打个比方,像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这样的比赛,一般都是3个人一组,如果不能很好的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势必会影响团队的合作,最终影响成绩。所以我们搞好人际关系很重要。对人不苛求,主动发现他人的优点,欣赏他人的成功;应主动关怀和帮助别人,学会合作,学会对他人负责我们对人要平等,无论对待什么样的人我们都要有一颗平淡的心,对待不同类型的人要有不通的方法,要学会摸索他的内心世界,在交往的开始就要了解他的优点,给对方一个较好的印象。这样才能更好的交朋友。
最后,就是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大学生谈恋爱时,遵守恋爱道德的主要内容是相互尊重恋爱自由、彼此忠诚,行为端正文明。举止文明,有分寸,不可随心所欲,无视社会公德。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爱情与事业的关系,对待和处理恋爱和学生的关系,正确处理恋爱与集体活动、社会工作的关系,正确处理连爱与其他同学团结的关系等方面。肩负重任的大学生应处理好爱情与学业关系,珍惜青春,把握青春,使青春更美好,要学会正确处理恋爱挫折。莎士比亚说过:“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不是走一条平坦的道路。”爱情是生活中美好的事情,但在恋爱中遭遇挫折是常有的事。在处理失恋的问题上,正确的态度是做到失恋不失德,失恋不失态,失恋不失志。爱情是美妙的,它教会我们许多的人生道理,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良好的爱情观,正确处理好恋爱问题,同时当遭遇恋爱困难时也应比较强的,能体现大学生素质的方法来解决,做到堂堂正正的恋爱大学生。如果恋爱失败了,不想再进行下去了,也要充分考虑对方的感受。一般情况下,女生很难从失恋的悲痛中解放出来,所以,分手也要掌握一定的分寸,对于一些容易多愁善感的女生,你要小心,注意不要当机立断,要委婉的去说,否则,会对对方造成更大的伤害。而对于性格开朗的女生,你可采用快刀斩乱麻的方式,直接说明,或许,你们还能朋友。总之,要把握一个度,要学会分手的方式。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仅要恋爱快乐,也要学会分手快乐,以更合适的方式解决。
以上就是我对这门课程的一点感悟。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度过快乐,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呢?
大学生活是缤纷多彩的,有各种各样的社团在等待着你的加入,像轮滑社,乒乓球社了,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结交各种各样的人,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何乐而不为呢。你也可以邀上几个老同学出去爬山,出去聚一聚,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释放身心的疲惫,学会释放压力。回忆大一的时候,我们兴大的同学一起爬灵山,虽然是冬天很冷。但是都很快乐,身心无比放松,快乐。所以,大学,要学会释放自己,学会减压,在结交朋友的同时,给自己一些宽松的时间,释放压力。
当然大学生活中不仅仅只轻松自在,也还有着其紧张的一面。我们还有紧张的学习,学习是我们的本职工作,作为学生,不学习是不行的。我们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目标,一学期要达到什么标准,要达到什么目标,都要很清楚。在生活方面,也要学会正确对待爱情,不能因为谈恋爱而荒废的学习,总之,我们要对自己负责,让自己的每一天都过的有意义,问心无愧。
心理学与生活这门课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通过学习这门课,是我更清楚的了解了我们本身,更加懂得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所以,这一学期收获还是挺大的。
心理学与生活2
本我 可以看做是原始驱动力的储存处。它非理性地运作着,它跟随冲动运动并追求即时的满足感,而不考虑所渴望的行为是否现实可行、被社会认可。本我被快乐原则所支配,无节制的寻找快乐,这种快乐特别指、生理和情感快乐。
超我 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储存处,包括从社会习来的道德态度。超我大致上和良心的概念相对应。当儿童开始将父母或者其他成年人对于某些社会禁忌作为他的价值观一部分时,超我便逐步发展起来。超我也包括理想自我,这是一个人想让自己努力成为的样子。这样,超我经常和本我出现矛盾。本我想要做精神上快乐的事情,而超我则强迫本我坚持做那些正确的事情。
自我 是一个基于现实的自我方面,来调整和本我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冲突。自我代表一个人关于生理和社会现实的观点,是他关于行为的原因和结果的理性认识。自我的一部分工作是选择那些能满足本我冲动的行为,但是这些行为同时又不会带来不愿看到的结果。自我是受现实原则支配的,这种原则为快乐的需求提供现实的选择。比如,自我会阻止考试作弊的冲动,因为他考虑到被抓住而产生的严重后果,同时,他会用以后更努力的学习行为或者寻求教师同情等方法来代替作弊。本我和超我产生矛盾后,自我会进行折中来尽量满足两者的需要。然而,当本我和超我之间压力非常紧张时,自我很难制定出最优的折中。
——引用原文定义
从上面的定义看很好理解本我、超我与自我的概念。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冲突与矛盾都是这三个“我”之间的“思想斗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前几天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她不想上班,而想出国旅游,游山玩水的过一辈子——这个“想”的过程就可以理解为本我欲望的驱动力,也就是内在本我的体现,然而她哀叹了几声后第二天又不得不乖乖的去上班了,为什么呢?哲学上说,物质决定意识,也可以理解为现实决定思想。在心理学上来讲,又是一个“超我”与“自我”的过程,“超我”可能会说:工作是你的职责,是你应该完成的分内的事,是你“该做的事”,这个“该做”是以一定的社会道德观及个人价值观为基准的,超我往往是自己想成为的那个“成功的我”的样子;自我是什么呢,它是现实的我,理性的我,它会分析,如果不上班会有什么后果,会意识到自己还没有足够多的享受生活所需要的经济基础。
所以一般情况下“自我”会帮助协调“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会做出合理的判断及决定。而且这个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增加会愈加明显,即我们会愈加倾向做出符合现实的“正确的事”。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总是会做出一些违背社会道德观的事情,譬如打架斗殴,是因为他们“本我”意识很强烈,甚至超越“超我”范围,而由于社会经历的缺乏,又不能意识到这些事情所带来的后果,即“自我”的现实性不强。诸多因素造成的行为。
一句话,本我是感性的我,超我是文明的我,自我是理性的我。
一个人的内心若想没有冲突或把冲突减到最小,就要合理并协调发展这三个“我”。
个人觉得最佳状态是本我、超我与自我是处于同一个发展方向的,我们的内心会感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与舒适。即本我上想完成的事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同时又具有现实意义。由此想到了许三多——这个在许多人眼里的“笨人”,明显看出在他的心中内在的快乐就是奉献,“奉献”符合社会道德观又具有现实意义,所以虽然在别人看来他很傻,但他的内心却是无比充实和快乐的。相比较那些过于计较得失的人,表面上看他们很精明会算计,但他的`内心却是挣扎的,不和谐的,最终会心病缠身,将自己妖魔化,害人又害己。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有工作有钱花却不快乐?两个可能,要么他没有切实的爱他的工作,将其化作一种情感快乐的源泉;要么他很清楚自己的快乐不在工作上——只是为了挣工资敷衍了事,他本能的快乐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内心的冲突感和压抑感。
弗洛伊德说,人是带着道德面具的动物。这也看出为什么人的心会那么复杂,人远没有动物单纯,要保证人像个“人”,就要受到道德思想的束缚——这也可能是自尊心的驱使。比如地上有个钱包,你的本能欲望是去捡,归己所有,但若上升到道德层面,是要遭到批评的,所以这个行为就变得不那么单纯了,当然也正因为有这个道德观的束缚,我们的社会才会井然有序。
当然,如果一个人只注重本我和自我而抛弃“超我”,即以现实的手段来满足个人快乐与欲望而不顾社会道德观,那么短期看,他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利益,只是他要为这种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付出代价。所以我觉得这种人可以看做“短视者”。
总之,这三个“我”最重要的是平衡发展,过分压抑哪一个都是不好的。
心理学与生活3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通过相关课程生活化教学,加强隐性课程生活化渗透,通过生活化教育的全面影响,帮助师范生对教师职业形成积极正确的认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全身心投入师范专业学习,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
一、相关概念
1. 积极心理学
1998年,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掀起积极心理学运动,倡导关注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理想机能,寻找使得个体、团体和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并运用这些因素来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繁荣,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组织系统,三者相互作用、影响:长期、多次积极的情绪体验促进积极人格特质的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又反过来帮助个体感受更多积极、快乐、满足的情绪体验,而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良好的家庭、学校、工作、生活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积极向上的团体氛围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前两者。
2. 教育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其著作中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即教育”。可见,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的落脚点,教育只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满足生活的需要,才能凸显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教育的内容与生活密切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尽量设计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教育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生活的体验中加深认识,在生活的实践中运用知识。生活化教育、教育生活化是实现教育价值和意义的最佳途径。
3. 教师职业认同
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对其职业及内化的职业角色的积极认知、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体,是教师个体与职业有关的积极态度。有别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教师职业生涯中出现的各类消极面,教师职业认同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个体对教师职业的积极体验,以期形成积极评价,付诸积极行动,做积极、幸福的教师。借助积极心理学理论,采用生活化教育,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提高师范生将来从教的幸福感和忠诚度。
二、相关课程生活化教学,引导师范生对教师职业形成积极正确的认知
1. 将理想教育融于思想政治课
改变传统满堂灌的知识输入模式,转而设计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立足现实,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导入课堂,巧设生活化的问题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讨论,采用生活化的探究活动吸引学生深入主题,布置生活化的课外作业引导学生延伸课题。例如,讲到“中国梦”与个人理想时,可让学生回忆印象中爷爷奶奶曾经最渴望的是什么、是否实现、如何实现的?自己小时候的理想是什么、现在的理想是否有变、为什么会变、为理想做了哪些努力?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辨析,明白个人理想与国家愿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个人理想和“中国梦”都是以现实为基础,对未来做出合理的期待,而不是脱离现实的幻想,并及时将主题转移到师范生的身份上,提问:选择报考师范生是否出于对教师职业的真正热爱与认同?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促使自己选择读师范专业?读师范专业是不是自己目前的最佳选择?让学生分析读师范专业的各种主、客观原因,可能出于自身对教师职业的真心热爱,也可能迫于家庭压力或经济问题,意识到读师范专业是目前的最佳选择,在内心积极地呼唤自己逐渐爱上本专业,学好本专业。而这也是真正意义上教师职业认同培养的开始:在积极学习中积累师范专业的丰富内容,发现作为师范生的各种优势,感受读师范专业带来的积极情感体验。
2. 将教师综合素养融于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
心理学和教育学是师范生的必修课程,是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的重要课程,也是帮助师范生建立正确教师职业认知的主要课程。在学习“教师与学生”这个章节时,许多师范生对“教师角色”的认知可能存在偏颇,要善于从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出发,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你印象中最敬佩、最喜欢的教师是谁?他/她令你敬佩喜欢的原因是什么?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如实讲述并发表讨论,所有学生的回答综合起来就是最全面的教师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榜样、管理者、朋友等。诸如此类的生活化教学设计,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与回答获得对教师职业的正确认知,收获积极快乐的学习体验。同时开设多门其他课程,提高师范生的教师基本功,让他们掌握扎实的教师综合技能,提高将来胜任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能力,增强自我效能感,无形中提高教师职业认同。
3. 将职业生涯规划融于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课程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填写性格分析调查表格体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类型,引导不同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未来工作性质进行职业规划,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发现自己的职业优势和劣势,鼓励学生在学习和未来工作中发挥优势,以积极的心态看待性格缺陷或者劣势,不盲目悲伤、否定自己,勉励自己通过努力去改变劣势,或通过凸显优势来弥补劣势,让自己变得更富有积极性、发展性和挑战性。让学生明白:教师职业是受人尊重的职业,师范学习所培养的教师综合素质足以支撑个体因各种外界原因无法实现教师梦时成功创业或从事其他职业。让学生意识到教师职业并不排他,拥有较强教师素养与能力的个体在其他领域也可成就事业,从而更包容乐观地增强教师职业认同。
三、隐性课程生活化渗透,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隐性课程是学校隐含于课堂内外的、可能为学生习得的文化,包括校园氛围、校园文化、校园活动、教师教育理念、师生关系等。隐性课程不纳入教学计划,通过学生的主观体验而渗透影响,通常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被学生自然接受,虽不像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课程具有立竿见影的'学术习得效果,但影响力更持久牢固。
1. 提升教师的自然性影响力,让学生感受平等的地位
教师不能滥用教师权威,要热爱教育教学、热爱学生,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自身过硬的专业素质、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全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立德树人、感召学生,让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感受教师职业的魅力,对教师职业产生积极正面的印象和评价,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
2. 在课内外教学活动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感性条件,增加学生积极的主观体验
例如,加入与教学内容或活动主题相适应的背景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进入角色,在愉悦放松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和讨论,没有唠叨和训斥,没有强制和灌输,只有平等与尊重、自然与和谐。这样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加留恋教师职业,热爱教师职业。
3. 建立与教师职业相关的课外延伸体系,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感悟
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培养需要有针对性的课程学习,更需要相关课外延伸体系的引导补充,如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学术讲座、教师素质拓展训练、情景剧、辩论会、读书交流会、文化长廊等,训练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让他们感受参与的快乐。
四、组织系统生活化,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师范专业学习,收获满足与快乐
积极的组织系统是积极心理学从群体层次上所做的研究,主要包括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系统,从而培养公民的美德。社会系统是以家庭为细胞的生态系统,学校系统是使家庭、社会朝向美好的教育组织机构,快乐和谐的家庭系统、优质温馨的学校系统必定呈现和谐繁荣的社会系统。学校、家庭要为学生创造积极、温馨、民主、平等、尊重、友爱的学习生活氛围。积极推进“温馨工作进校园”“学情夜访”“领导接待日”等活动,以温馨的服务态度和工作方式解决学生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全面推进以“德厚才馨”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健全学生管理机构,完善学生管理制度,采取创新的管理措施激活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热情,积极扶持学生社团活动,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做到学生倾诉渠道畅通,诉求反映及时。
五、生活化教育全面影响,塑造师范生积极的人格品质
采用积极心理学理论,通过团体辅导方式,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激发正能量、促进团队合作,让学生在积极情绪体验中发挥潜能,增加幸福,最终使学生的积极潜能与优势助力其教师成长。团体辅导,即在团体情境下进行,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可以从塑造积极人格、增加积极情绪、构建积极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团体辅导。
总之,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培养需要借助各方合力,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德厚才馨的优秀教师、和谐温馨的校园氛围,共同构成培养未来优质教师的学习生活网络。师范生在这张无限连通的网络中探讨教师职业的丰富内容,体验教师职业的真实感受,塑造教师职业的人格特质,逐渐培养起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将来才可能成为幸福优秀的教师。
心理学与生活4
刚刚阅读完了《心理学与生活》中的相关内容:关于世界的感觉知识。
作者指出,早期的关于感觉的心理学研究是考察外界环境中的事件和经历这些事件的人之间的关系。心理学的中心任务是研究物理刺激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行为和体验的关系。心理物理学是心理科学中最古老的领域。心理测量曲线通常是S型曲线,表示从无觉察到部分觉察到完全觉察的过渡。
因为刺激不能在任何强度下都能被清楚地觉察到,所以绝对阀限的操作定义是,有一半次数能够觉察到感觉信号的刺激水平。不同感觉通道的阀限可以通过变化刺激强度的相同程序来测量。
环境中通常是充满了感觉刺激的无限变化的,适应机制使你更加快速地对新信息源挑战产生注意和做出反应。信号检测论是针对反应偏差问题的一种系统研究方法。信号检测论并不严格地关注感觉过程,而是强调刺激事件出现与否的决策判断过程。SDT提供了同时评价感觉过程和决策过程的方法。这种测量程序是侦察测试思想的延伸。
通过对感觉过程和反应偏差的区分,实验者可以确定和区分感觉刺激的作用和个体做出最后反应的标准水平。SDT提供的决策模型也可以应用到其他研究领域。日常的决策涉及每一次击中和正确否定的不同奖励,以及对每一个漏报和虚报的惩罚。
感觉生理学研究物理事件到中枢事件的转换机制。我们把从一种物理能量形式到另一种形式的转化称为换能。因为所有的感觉信息都要转换成一定形式的神经冲动。大脑的`不同皮层区域负责不同的感觉,因此大脑能够区分不同的感觉。信号传入感觉系统的程度越深,信息就被整合为更加复杂的编码,并上传到大脑特定的感觉区和联合皮质。
心理物理学领域的研究者主要研究环境中的物理事件和观察者对这些事件的心理体验之间的关系。韦伯定律为我们揭示了物理刺激变化和观察者知觉之间的关系。感觉生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物理事件转换成能够被大脑接受的事件的途径。感觉生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物理事件转换成能够被大脑接受的事件的途径。研究者提出从感受器到大脑皮层区域信息的典型传递过程。
本小节间接的告诉了我们感觉过程的重要性,感觉一直是心理学研究中重要的主题,所有的感觉信息也都会转化成大脑不同皮层区域的感觉。心理物理学的研究者同样对观察者能够觉察到差异时刺激强度的增加和减少程度关系感兴趣。
心理学与生活5
从高校起先学习心理学到现在进入工作岗位,每天面对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心理感受。面对心理学,感觉它始终是一门难以捉摸的学科,难以理解。但这本是给我的感觉是真实,假如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学问,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一般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实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邃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觉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此书中虽然只是从生活入手,深化浅出的与心理学学问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解并描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留意过的生活琐事,但这些可能就是我们生活的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微小的细微环节。这本书它让我学会试着如何去思索,如何去分析受众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确定的行为方式。同时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洁的排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按部就班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动身,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动身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钦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许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要学习一种学问,就象是在一个生疏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生疏的地方究竟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爱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全部的学问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化,这本书也告知你该如何找寻道路。
心理学与生活6
《心理学与生活》是一本深入浅出地探讨心理学原理和生活应用的书籍。作者理查德·格里格斯利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心理学原理娓娓道来,使我对心理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书内容丰富,涵盖了许多重要的`心理学领域,如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作者以生活化的例子和生动的比喻,让我这个对心理学原本一窍不通的人也能理解其原理和应用。
我印象深刻的一章是关于情绪调节的。作者格里格斯提出,情绪调节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技能,可以帮助我们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他详细阐述了正念和情绪表达在情绪调节中的重要性,让我认识到自己在情绪调节方面的不足,并启发我去寻找更好的情绪调节方法。
阅读这本书,我收获颇丰。我不仅学习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还掌握了如何将这些原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例如,我学会了如何通过积极思考来缓解压力,如何通过表达情绪来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此外,我还意识到自己在心理学方面的不足,并决定通过阅读更多相关书籍来提升自己。
总的来说,《心理学与生活》是一本很好的心理学入门书籍,适合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相信它会让你对心理学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帮助你将心理学原理应用到生活中。
心理学与生活7
巴纳姆效应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比如星座,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情话对左耳说
美国萨姆休斯敦州立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对着爱人的左耳甜言蜜语更能俘获她们的芳心。这是因为人的左耳由右脑控制。而在人脑分工中,右脑半球负责感性直观思维,对情感类体验更为敏锐。
右耳听话记得牢
因为右耳听到的信息汇入左半脑,而左半脑比右半脑更具记忆优势。所以要想让对方牢牢记住你说的话,对着他/她的右耳说吧!
内心的缺失
想知道一个人的内心缺少什么,不看别的,就看其炫耀什么;想知道一个人自卑什么,不看别的,就看其掩饰什么。
网络聊天习惯
喜欢用“……”和“。。。”的人心底大多比较柔软,没有坏心眼,同时也会反映出他她对待事情的优柔寡断,大部分会有选择恐惧症......
抛硬币
当面对两个选择时,抛硬币总能奏效,并不是因为它总能给出对的.答案,而是在你把它抛在空中的那一秒里,你就知道你真正想选的是什么。
发脾气的对象
人们大多只对有安全度的人发脾气,因为在那个安全度之内。你潜意识知道对方不会离开你。胡闹有时候是一种依赖。
月的人生
其实人生只有个月!事实上,你可以画一个×的表格,一张A纸就够了。每过一个月,就在一个格子里打钩。你全部的人生就在这张纸上。你会因此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你的人生是如何度过的?
贝勃规律
原本块的报纸变成了元一份,你定会感到无法接受;相比较而言,原本元的电脑涨了元,你一定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贝勃规律表明,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之后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了。
墨菲定理
口袋装着刚买的手机,在公车上生怕被盗,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查看手机是否还在。这一举动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终手机被偷走。就因为害怕发生,所以会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错误。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理。
怀疑自己的答案
马上要考试了,做完答卷,检查的时候发现两个答案不知道选哪个,这时候该不该改答案?调查显示:%的人认为改答案会损害成绩,只有.%认为会改善;但实际的情况是:%把答案改对了,只有%把对改错了,还有%把错的改错了。
拆屋效应
鲁迅先生曾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拆屋效应”。
破窗效应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抛,丝毫不觉羞愧。
责任分散效应
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配套效应
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会想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这在心理学叫“配套效应”。
好消息,坏消息
你有一个大的好消息和一个小的坏消息,应该一起说。这样坏消息带来的痛苦会被好消息带来的快乐所冲淡,负面效应小得多。你有一个大的坏消息和一个小的好消息,应该分开说。这样好消息带来的快乐不至于被坏消息带来的痛苦所流没,人还可以享受好消息带来的快乐。
男儿有泪不轻弹?
研究发现,人在难过时流的眼泪中,含有较多因精神压抑而产生的有害物质。美国圣保罗—雷姆塞医学中心精神病实验室专家研究发现,眼泪可以缓解人的压抑。
看美女可以延寿
德国心理学家认为,每天凝望美女分钟,健身效果相当于做分钟有氧运动,持之以恒,男性的的平均寿命可延长四五年。
努力的方向
下面这张图告诉你:方向不对,越努力,越尴尬……
心理暗示
尝试闭上眼睛,双臂平举,想象自己一只手拿着气球,一只手拿着装满水的水桶,一分钟后,睁开眼睛,看看双臂的高度。
关系最好最爱损你
最好的朋友之间是不会客气的,而是经常相互挖苦嘲讽斗嘴,甚至当面互相揭短,因为你们都知道对方是不会介意的。关系最好的,往往是最爱损你的。
心理学与生活8
踢猫效应
不要用自己的过错来惩罚别人
踢猫效应(Kick Cat Effect)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
当一个人的情绪变坏时,潜意识会驱使他选择下属或无法还击的弱者发泄。受到上司或者强者情绪攻击的人又会去寻找自己的出气筒。
这样就形成一条清晰的愤怒传递链条,最终的承受者,即“猫”,是最弱小的群体,也是受气最多的群体,因为也许会有多个渠道的怒气传递到他这里来。
现代社会中,工作与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紧张容易导致人们情绪的不稳定,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这种消极因素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就会身不由己地加入到“踢猫”的队伍当中——被别人“踢”和去“踢”别人。
这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容易激发更大的矛盾。
踢猫效应是典型的“攻击转移”,一个正常的人类在遭遇危险或者挫折的时候都会产生攻击性,这是我们自我保护的本能。
当人类的存在遭遇危险时,因为杏仁体的总用,一般有三种反应:1.战斗,2.逃避,3.傻愣。
当今社会,由于过分的强调竞争与物质成就,导致人际关系疏离,个体内心空虚、孤独、焦虑。当遭遇挫折或伤害(主要是利益或心理层面)时,往往战斗行为的对象往往又是我们成功所依靠的对象,不能“战”;人际的疏离和冷漠,让我们缺乏安全温暖的港湾,无处可“逃”;以至于很多人“傻愣”的活着。
可是,时间久了,压抑的愤怒和不满的情绪多了,憋得难受,自然要找一个合适的对象,释放自己的攻击本能。找一只比自己弱的“猫”,来发泄发泄,是相对来说是安全的:,不影响自己将来成功的。
这里,教大家几个化解负面情绪的小方法:
1. 真诚表达,当你收到伤害或压抑的时候,真实的表达胜过压抑或者“作”;真诚,可以让你有尊严、自由的活着;
2.给自己找几只可以信任的“猫”,他们可以随时叫出来一起疯、一起笑、一起孤单一起寂寞;
3.善待自己,看自己想看的电影、做自己喜欢的运动、吃自己喜欢的事物等;只有自己才最懂如何爱自己。做一个快乐、充满力量的人,才能够很好的应对这个浮躁的世界;
4.运动和音乐,是很好的放松手段;
5.放松是一件可以学习,并有效应对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的方法。你可以请教身边的音乐老师、瑜伽教练、心理咨询师,他们都有很好的训练方法。
蔡格尼克效应
为什么脑海里会有循环不断的歌声?
“啊,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我的梦里,我的心里,我的歌声里.....”
有时候是不是脑海中总有首歌,挥之不去?….不停的唱….不停的.唱……
心理学认为,这是因为大脑倾向于思考尚未解决的事情。想想这首歌的结尾,会让你的大脑结束这个死循环。
人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而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便会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蔡格尼克效应容易使人走入两个极端:一个是过分强迫,面对任务非得一气呵成,不完成便死抓着不放手;另一端是驱动力过弱,做任何事都拖沓啰嗦,时常半途而废,永远无法彻底地完成一件事情。
只有减弱过强的驱动力,增强不够的驱动力,才可以使人一面做事一面享受人生乐趣。
而怎样才能把脱缰之马一般的完成驱动力抑制住呢?
第一,在看事物的时候运用自己的价值观标准,如果发现一个工作计划不值得做,那么就勇敢地放弃。
第二,编制一个时间表,把必须做的事以及要费的时间都写下来。努力培养出一种较合实际的意识,把期限定在要求办妥的时间以前。如果有笔帐必须在12月1日缴付,那就预订在11月25日付出。
第三,一点一滴地强化意志力,我们可以先从一件小事来训练自己,比如强迫自己在洗碗槽里留下几只碟子不洗,看一本书的时候,尝试停一下,想想自己是否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如果是的,要不要继续看下去?
第四,从现在开始:做任何事情,不要想着我还有时间去做,等待片刻;这样子会让大脑产生一定的滞后性,会让自己产生懒惰的行文;因此,想到就去实现,做是一切成功的前提;
第五,练习是一件好事,但是切勿目标盲目;
第六,制定一个准确的截止日期;针对每一项工作任务,预测可能需要的时间,根据时间结点来评估自己的任务完成计划;
第七,细分每一步工作计划:对于一项工作任务,不要盲目的去做,前提是仔细思考,细化每一个任务步骤,结合每一步任务所需要的条件即可。
吊桥效应
你到底有没有一见钟情?
1974年,心理学家达顿和艾朗做了一个著名的“吊桥实验”。实验中,两组男士分别要通过两座桥,一座是摇摇晃晃的吊桥,一座是坚固的石桥。桥的另一边是一位漂亮的女助手。实验结束后,女助手会给他们留下自己的电话,表示若希望了解实验结果可以继续联系。
结果18位过吊桥的男士中,有八成和女助手事后通过电话;而16位过石桥的男士中,只有2位和女助手联系过。事后的进一步研究发现,那些和女助手通过电话的男士们果然以为自己当时产生了类似爱情的感觉,想和女助手进一步发生点啥……
你的情绪体验,更多取决于你对自身生理唤醒的解释,而不一定来源于你的真实遭遇。
吊桥效应,指当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过吊桥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这个时候碰巧遇见一个异性,很容易错把由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为对方使自己心动才产生的生理反应,故而对对方滋生出爱情的情愫。
韩剧《太阳的后裔》里男主谎称女主踩到了地雷,并说几乎谁踩到都会丧命,吓得女主神不守舍,然后又以一句云淡风轻的“我替你踩,替你死呗”令女主爱恨交织。这就是吊桥效应的功劳。似乎也给恋爱中的人一个启示:危险或刺激性的情境可以促进彼此的感情。
結果分析:
当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过吊桥的时候 由于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这个时候碰巧遇见一个异性那么他会
误以为眼前出现的这个异性就是自己生命中的另一半
从而对其产生感情
禁果效应
如何让ta对你的小心思感兴趣?
越是被禁止的东西,人们反而越想要弄到手。
这就是“禁果效应”(又常被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正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受到了双方父母的严酷阻挠,而这样的极力压迫反而使双方爱得更深。由于单方面的禁止和掩饰而造成的逆反现象,这便是“禁果效应”。
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越想把一些事情或信息隐瞒住不让别人知道,越会引来他人更大的兴趣和关注。
禁果效应”跟两种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有关。人们倾向于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产生好奇,而逆反则基于人们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天性。
“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由于青少年处在特殊的发育期,好奇心强,逆反心理重,因此常出现禁果效应。
要感谢亚当和夏娃。作为经典的例子,载入永恒。至少他们告诉我们:
禁果的诱惑是极大的,甚至可以让人冒着生命的危险去尝试。
禁果可以吃!吃了不会出人命,也不会食物中毒上吐下泻。
你去尝试禁果之前,肯定会有外在的诱因,或诱导。(比如,伊甸园里的撒旦。)
吃了禁果,事后也不要责怪自己,如亚当夏娃,你的认知会发生变化,你将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另一种人生。
幸存者偏差
为什么班上学习差的人都挣了大钱?
为什么班上学习差,不读书的都挣了大钱?因为学习差不读书、还很穷的同学,都不显眼,你根本不关注人家。而学习差、挣大钱的人,才能获得你们的关注。
为什么官二代、富二代都那么坏,还很飞扬跋扈?因为品德好、温良谦逊的富二代/官二代不会犯事,不会搞出个大新闻,更不会被媒体批判一番,所以你根本看不到人家。而你看到的都是搞出个大新闻被批判的富二代或官二代。
为什么GAY都那么帅?因为长得丑的你根本不看人家。有勇气公开自己是GAY的,肯定不是性格唯唯诺诺的人,这样的人更注重自己外表。
以上这些叫做“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也叫为“生存者偏差 ”,是一种认知偏差。其逻辑谬误表现为,我们过分关注于目前人或物“幸存了某些经历”然而往往忽略了不在视界内或无法幸存这些事件的人或物。这个世界的那么多不公平,其实很多都是幸存者偏差。
留学论坛解析:
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大概很多人都听说过,不过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可以解释很多的现象。假如把站在顶峰的人比作月亮,那失败者就是繁星。不对,连繁星都不算。因为总会有人去记住星空的美,但没有人会去记住失败的人。
就像你只知道邻居家炒股赚了几百万,却不肯告诉自己也有人满盘皆输倾家荡产。
你看到挥一挥手就几亿的商界英才,却不看看那些还苦苦挣扎在生活线上的小商人。
你看得到现在网络上络绎不绝的网红,却选择忽视街上还多得是普普通通的女孩 。
你羡慕挂在成功者脸上的每一个笑容。但没有想过在金字塔的下层其实还有很多张哭泣着的脸。
成功没有那么容易,而失败才是常态。这个世界上成为精英的人很少,所以精英才会被叫做精英。
而我希望读者朋友们要知道,仰望很好,为了更好的未来而奋斗也没有错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自己会成为侥幸的那个。但是,对不起!生活大多很残酷。那么如果只能仰望到星空,却无法靠近。当一昧的仰望,只能让心中的落差越来越大。我们何不妨看看身边,让自己知道其实并不孤单。即使做不成最好的那个也没关系,我希望你们能认真做好自己就好。
登门槛效应
如何让别人接受他不愿意接受的要求?
登门槛效应(Foot In The Door Effect)又称得寸进尺效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提出的。
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在人际交往中,当我们要求某人做某件较大的事情又担心他不愿意做时,可以先向他提出做一件类似的、较小的事情。
先抛出一个很小很小的请求,一般而言,人们不会拒绝,等他们答应了之后,再请求他们帮更大的忙,这样他们更有可能接受。
心理学与生活9
一提到心理学,我的第一反应是神秘难懂,然后是接着想到心理咨询师这种职业,甚至有会闪现“变态”这样贬义的词汇,总之就是觉得深奥但又很好奇。读了《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后我发觉,原来心理学也可以这么幽默有趣且生活化,容易被非专业学生理解和接受。我想就其中的“恋爱心理学”阐述自己的一些观点。
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它从我们出生就紧密相随直到我们逝世。亲人的疼爱,友人的友爱,情人的相爱都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美好感情。而对于爱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不管正确或科学与否,这都是个人的感受和追求的方式。
爱情的成分有三种:激情、亲密和承诺。事实证明,激情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慢慢减少,而亲密和承诺却恰好相反,它们随时间的增加而越来越高。但在学生时期的校园恋情,我觉得会存在以下一些误区。
一、把友情误认为爱情。有些同学不能真正区分爱情和与异性之间友情两种不同性质的情感,然后会相互揣度彼此的心思,平白增加彼此的烦恼。
二、把爱情置于最高地位。有些同学完全沉溺于恋爱的甜蜜,时刻都想和对方在一起,甚至点点滴滴都为对方着想导致忽略了学习,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在大学时期,学生还是得以学习为主。如果彼此能在这个关键时期努力奋斗,那么毕业后走到一起的机率就会更大,未来也会更有保障。
三、跟风式的恋爱。有些同学看到周围的人都恋爱了,然后认为自己也不能落后,所以就随便找个人满足自己寂寞的心理,同时也维护了自己的面子。但这种恋情不会长久,因为没有投入自己真正的情感。四、片面化的恋情。有些人会因为对方出色的外貌或者优越的家庭条件而产生恋情。这种恋情也会很短暂,因为他们看到更好的人后移情别恋的可能性极大。相比较之下,我认为校园恋情都比较单纯,希望每个人都能好好珍惜。
两个陌生人为什么会相爱?在心理学上把相爱的原因分为三种:有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和有原因的爱。在我看来,无条件的爱才是最高境界。众所周知,建筑界才子梁思成和才女林徽因之间的爱情一直被传为佳话,让我印象深刻。梁思成曾经问过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一次,以后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淡淡回答:“这个答案很长,我需要用一生去回答你。”这简短的对话却感人至深,让人感受到彼此的深情和长情。而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身边一直不乏追求者,和英年早逝的诗人徐志摩为她写诗对她炽热的爱相比,我更欣赏哲学家金岳霖对她默默温存一生的爱。他在林徽因的追悼会上写了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表达了林徽因在他心中无可取代的地位,最后金岳霖先生也终身未娶。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显出一种超脱凡俗的襟怀与品格。这使我想起了柏拉图的那句话:“理性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正因为金岳霖先生对林徽因这份一生无条件的.爱让膝下无子无女的他在晚年得到了林徽因子女周全的照顾。
爱情除了年少时的激情、爱慕和沟通之外,最重要的是要经得起平淡的流年。著名女作家三毛曾经说过:“爱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数钱、睡觉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去,是不容易天长地久的。”三毛和荷西的爱情也让人唏嘘不已。虽然婚后他们在撒哈拉沙漠只生活了六年因为荷西出海捕鱼不幸逝世,但这六年却是三毛生命中最充实最幸福的时光。因为他们彼此珍爱着对方,也喜欢在沙漠那样朴素简陋但却温馨美好的生活,恰如他们的爱情——虽然短暂坎坷却足以刻骨铭心一生。
每个人都有爱人和被爱的权利。有人说:“白头偕老这件事其实和爱情无关,只不过是忍耐……但忍耐却是一种爱。所以,真正爱你的人,其实就是愿意一直忍耐你的人。”我同意这个说法,其实在很多事情中爱和包容是关键。这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在关键时刻却很少能做到。因为很多人都会说“我的忍耐也是有限的”,所以从古至今这句“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才显得如此弥足珍贵。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多懂点心理学,可能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让相处变得更简单。
心理学与生活10
《心理学与生活》是一本由美国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美国心理学会认证的心理学教授、中国心理学会成立大会主席陈琦撰写的一本介绍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的入门级读物。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心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同时结合生活中的案例,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的`应用。
本书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以及应用领域。其中,第一章介绍了心理学的定义和范畴,从微观到宏观的层面,包括神经科学、行为科学、认知科学和生物心理学等;第二章阐述了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等;第三章介绍了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类主义等;第四章阐述了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包括教育、健康和职业等。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心理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通过本书的介绍,我对心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教育领域中,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学原理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健康领域中,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来帮助患者缓解疾病带来的痛苦。
总的来说,《心理学与生活》是一本很好的入门读物,适合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的原理和应用,同时也可以提高读者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那些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
心理学与生活11
心理学借助于实验的方法从哲学的母体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实证主义作为心理学重要的方法论,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心理学的发展,甚至在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曾一度为向自然科学看齐而抛弃理论心理学,对于理论的探索鲜有问津,因为实证主义认为一切不能以观察或实验来证明的概念和理论都是虚假的和无意义的,不被科学所接受,而只有方法和逻辑才是通往真理之路。
一、理论与实证的对立
理论心理学与实证心理学的分离、争论开始于华生的行为主义。受行为主义的影响,许多人误解理论心理学空泛无物,没有实际内容,不能做出任何科学发现。在心理学独立成为实证的科学之后,心理学家就一直矫枉过正,在反对哲学思辨的同时,强烈地反对所有形式的哲学研究进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认为这种形式的研究没有任何科学的意义和价值。这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心理学的实证科学的性质,为心理学摆脱哲学思辨而成为一门科学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使心理学往更严谨的自然学科不断靠近。但由于实证主义对心理学的完全客观化和确定化也在相当程度上使心理学放弃了对理论基础的探索,一直缺乏对自己的理论基础或理论前提的反思。这导致心理学实证研究的资料得到了迅速增加,但理论根基和理论建树却一直十分薄弱。具体体现在心理学缺失统一的理论根基,缺少多样的理论创造。
心理学从诞生之日一直到目前为止,始终就处在四分五裂的境地。无论是对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发展的理解,对心理学的理论概念和理论学说的建树,对心理学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的确立,对心理学的应用手段和应用技术的实施等等,都没有统一的和普遍的认识、理解和采纳。
这种理论心理学与实证心理学双方对立的尴尬局面,同样导致了理论心理学派的学者对于实证研究的技术和手段一无所知,甚至走向空洞。而实证心理学派的学者则只是埋头于实验研究,缺乏必要的理论修养。不断的割裂与对立使我们看到,理论心理学和实证心理学是不可分割的,纯粹的理论研究是空洞且缺乏说服力的,而纯粹的实证研究也只是一些零碎的实验,不能保持心理学研究的完整性与整体性。大量实证主义的兴起造成了对理论心理学的批判,使理论的地位降到了最低点。可是实证心理学的大行其道并没有促使心理学更好地发展,反而陷入这样一种怪圈,那就是,众多学者埋头于收集事实资料的实证研究,将这些所谓的实验看作是心理学的全部,把人类心理等同于机器的延续,企图依靠数字来描述和解释人类的心理和行为,结果造成心理学缺乏一种统一的科学范式,难以将各种研究进行糅合。
心理学就是这样一门独特的学科,它以人类心理为研究对象,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在人的意识活动中,外界环境能否起作用,能起到什么样和什么程度的作用,并不简单的取决于外界环境,而是决定于外界环境在一个什么样的内部的心理基础上,这是内部和外部环境共同起作用的。人类心理具有不可操作性和难以量化性,因此将人的心理现象完全等同于物质无疑会形成心理学发展的困境。这种心理学发展的困境让众多人士确切的了解到,心理学正常发展的轨迹是不可能脱离理论心理学的指导而独立存在的,只有将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结合起来,用这“两条腿”走得更远。
越来越多的学者也认识到,理论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证心理学一样,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是理论与实证相辅相成的,比如作为自然科学代表的物理学一样,理论物理学也是物理学科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学科理论建设的忽视必将导致一门学科的破碎与分裂,会使得学者专注于某一小部分的研究而忽略掉学科整体,且研究与研究之间难以互相交流与促进。有了实证研究的大量经验材料,就更需要发展理论来将所有实证研究的结果做一整理和加工,形成各个领域的内在联系。
二、理论心理学的概念与发展趋势
从以前对理论心理学的批判到现在理论心理学的复苏与发展,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理论心理学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叶浩生先生认为,理论心理学是一门从非经验的角度,通过分析、综合、归类、类比、假设、抽象、演绎或推理等多种理论思维方式,对心理现象进行探索的学科,并对心理学科本身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它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就像是理论物理学和理论化学在物理学和化学中的一样,是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就理论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来说,主要包括元理论和实体理论两大部分。元理论研究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心理学的学科问题,如学科研究对象的性质问题;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心理学与哲学、生理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关系;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社会意义和伦理意义。二是方法论问题,包括研究方法的指导思想、选择方法的依据、理论的评价标准、科学哲学对心理学的影响,研究方法与对象的关系,研究方法的利弊得失,心理学研究所应遵循的指导原则。三是心理学的基本框架问题,包括心理现象的分类,各分支学科的内在联系,沟通不同分支学科、不同心理现象、不同理论学派之间的概念框架等等。概括的讲,元理论就是说明理论性质的,它讨论理论效度的构成要素等问题,不仅包括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学科发展历史、未来前景和方法论等宏观问题,也同样对中观理论核心问题进行反思和概括。元理论的最终目标就是试图寻求一套对心理学知识普遍有效的判定方式,重新整合自身并形成统一的理论。
理论心理学的实体理论是有关人的心理和意识特性以及各种具体行为活动模式、规律的理论,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一般理论,意识和心理的特性,包括意识的起源、意识或心理的结构、身心关系、遗传与环境的关系、自由意志与决定论。比如心理学中的人工智能理论、心理学的系统论、心理过程的信息论、项目反应理论、决定论和意识论等就属于这一部分。二是具体理论,如感觉理论、知觉理论、学习理论、人格理论、情绪理论、能力理论和创造力理论等等。这类理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理论思维同实证研究是相互结合的,即从其它实证学科中获取数据和资料,从中抽象概括出一般的规律和特点。
一门学科的成熟在于学科自身的自我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构建等等,因此对理论心理学的探讨,可以推进心理学的快速发展,提升心理学的学术创新,通过推进理论的反思促使心理学走向成熟和繁荣。综上所述,理论心理学将会在心理学的长足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如何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以后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考虑。
1、注重元理论与实体理论的有机结合
元理论是学科的基础理论,它是心理学学科性质的高度理论概括,是心理学的实体理论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有元理论的部分,否则就是一个缺乏核心的松散联盟,不能称其为科学。如果说元理论主要依赖于抽象思辨的方法,那么实体理论的探讨则更多地依赖逻辑推理和数学演绎的方法。实体理论不同于元理论之处在于,它的研究对象不是心理现象或者心理科学的整体,而是一些特殊的和具体的心理现象或问题。如果说元理论的探讨主要依赖于抽象思辨的方法,那么实体理论的探讨则更多的依赖逻辑推理和数学演绎。元理论是心理学整个体系的核心,实体理论则将理论心理学与实证心理学的关系拉近了一步。
2、实践应用
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实际上也强调要建设一种面向生活实践的心理学。心理学的作用应体现在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重要问题,同时对人的实际生活也发挥着隐性的、实在的支配性作用。理论研究为应用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而应用研究又是理论研究的延伸。有学者提出,理论本身便是实践的一部分,在实践中包含着理论的成分。作为一种理论型的现代心理学分支,其发展目标则应该是对自己的学科和职业实践活动有所贡献。正因为如此,当前西方理论心理学者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学的社会应用工作,以便能为心理治疗、咨询、教育、测量和组织管理工作等心理学的传统职业活动提供服务。近年来,以建构主义为代表的西方理论心理学研究学派,不仅在教育领域发挥了观念先导、实践操作的整合引导作用,而且建构主义的心理治疗与咨询模式,也已经出现在家庭疗法、叙事疗法、交往互动疗法等职业实践中。理论研究可以用来说明研究对象,形成知识体系,可以衡量应用研究中的理论背景、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是否合理。目前理论心理学不但为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能够使心理学的社会职业实践有所丰富,这必将会给现代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带来更大的生命活力。
3、从研究方向的拓展上加大跨文化心理学理论的研究
跨文化的心理学研究近些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而西方理论心理学一直重视跨文化问题的研究。理论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是西方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热潮中的一部分,重点是探索不同文化包括不同国家、民族、宗教等背景下心理学之间的联系、沟通及其一般规律。作为理论心理学,其特殊的使命决定其应该加大对跨文化理论研究,形成的不同心理学理论并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建立一种大心理学观。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加速,随着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交流的进一步加深,对于跨文化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必将出现迫切的需求。拿中国的心理学发展来说,我国现代心理学的起源不在于独立的本土的理论构建,而是对外国特别是西方心理学理论的引进,这虽为我国心理学奠定了很大基础,但也使得我们的心理学被限定在了外国的理论框架之中。因此,做好理论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和本土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研究中充分考虑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才能使心理学有更广泛的适应性。总之,从心理学历史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理论心理学的复兴是心理学自身发展要求摆脱困境,获得重生的历史必然,它的建立和进一步发展将促进心理学研究进入新的境界。
最后,相信理论心理学与其他学科,如认知神经科学、社会认知、计算机科学等的结合,必将大大推进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心理学与生活12
接触起先学习心理学时,才发觉,心理学并没有所想的那么强大、并不能无所不知,但是,生活中到处充溢的心理学的实质,你的感觉、记忆、心情、想像……等等这些都与心理学有着不行分开的联系。既然想要更好的了解这么学科,那么课外书确定必不行少。
我选择《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来阅读是经过自己的考虑、调查的。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心理学入门的“教科书”,因为这本书比较适合初涉心理学的人,它把心理学的内容实质与生活中的人和事相联系起来,所以这本书也是广受好评,但是这本书有点厚,我也是瞎翻阅,看到感爱好的栏目就了解了一下,就忍不住来写书评了!《心理学与生活》揭示的其实是世间万物的产生必有其缘由,只有找到根本的缘由,才能真正意义上解决问题。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也起先明白效率的重要性,某天的过量工作势必会导致人们心理上的厌烦,不知不觉就会抵制这样的工作,所以做事情不行以心血来潮,须要究缘由、有安排、有方法、高效率地完成。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很多多类似这样的东西,都等待着我们去开掘。 除此之外,我认为不能将这些学习到的心理学学问和方法仅仅停留在茅塞顿开的阶段,应当充分利用这些学问,提高自己。我们学习心理学最本质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可以抓住小学生的心理,为教学能够更好的开展。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把心理学的实质于日常生活中去实践。 最终,一句好的摘抄共享一下——“好心情才会有好风景,好眼光才会有好发觉,好思索才会有好办法”。人生如水,是安静,亦或是激涌,这个由你自己来谱写。所以,我们更须要了解心理学,了解这个与生活无限贴近的学科,正是因为有了心理学,世界才会如此多姿多彩!
心理学与生活13
心理学的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人们对心理现象虽然都很熟悉,但并非都能有科学的理解,有时甚至感到很神秘。
我们需要一种日常生活的心理学来解释生活中发生的难以理解的事,比如:为什么恋人相处会看不到对方的缺点?为什么我们购物或是消费时总是受广告的影响?为什么有些人在职场上常常碰壁而有些人却过的很好?为什么人会把有些简单的问题想复杂了?女生为什么爱八卦?为什么左撇子总被认为是特例?等等,只要你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就会发现许多奇怪的现象。
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地跟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一个是她父亲,另一个是她丈夫。”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这就是心理定势效应造成的:按照成人的生活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能找到了正确答案。在心理学上,心理定势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使人以一种已有的固定看法根据去认知一个新的事物。
心理定势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积极作用。定势效应能使人在客观事物、客观环境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对人和事物知觉的更迅速、更有效。个体在认识新的事物时,头脑里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正是凭借这些知识、经验,才使个体对新事物认识的'迅速、有效,而不至于需要长时期的摸索。知识、经验的可贵正是在这里。特别是人们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所产生的定势效应,其积极作用更是明显。见月晕而知风、见础润而知雨,就是例证。
刑侦警察能一眼辨认出小偷、逃犯、走私分子,能从蛛丝马迹中察觉作察人员的多方面的具体情况,也是定势效应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定势效应也能产生消极作用。客观事物千差万别,情况又总在不断变化,因此仅仅凭借已有的经验、知识、认识去认知新的事物,又往往容易使人在认识上出现偏差。“刻舟求剑”就是对这种错误思维方式的比喻。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克服思维定势,使思维更开阔,更深刻,更灵活,更敏捷。
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戏剧化的事情。在节假日,商场常常出现打折扣活动。标着原价20xx,现价1500。其实真正的原价只有1600,却故意抬高。卖东西价值999,会让你感觉,一千快钱不到。会出现价值判断错觉。这些商场利用人爱占便宜的心理,还有对数字迟钝的判断力。20xx比1500大呀,占便宜了啊!999只有三位数,而1000是四位数啊!
学习生活中心理学后我对这些有了一些了解,以前觉得神秘的心理现象虽不能理解透彻,但不会像以前一样,感到茫然。今天的生活是昨天的延续,看一些生活中的心理学的文章或书籍,总结一些前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生活。
心理学与生活14
一、我对《心理学与生活》这门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我觉得该门课程主要就是要讲述生活中关于心理学的方方面面问题。让学生们在懂得心理学的基础上能够更好解决生活所遇到问题。本学期我所学《心理学与生活》这门网络课程主要包含了心理学与生活、当代中国社会心理问题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三个部分。我觉得第一部分更能够吸引学生们的眼球,因为A型人格、发现自我、吸引力、非语言沟通和压力问题等确实是我们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能遇到的问题。所以大家在学习的时候更能够产生一种共鸣感,学习的效果应该是最好的。而第三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确实我在学习中觉得最有用的。作为一名大三的学生,正是面对未来职业选择的黄金时间,可是大部分人却不知如何理性选择才能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最好。而第三部分老师就着重告诉正确做出职业规划的方法,为我迷茫的大三指明了方向。而人们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个积极的心态来应对。而第二部分,所讲的知识亲密关系与孤独、丧失与哀伤等问题则是非常的专业。能让我们学到很多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所以我觉得该课程的课程安排比较合理。既有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又包含比较学术的部分,能提高大家的学术素养。但是心理学作为一门比较实用的课程。学习它、掌握它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运用它来指导生活、为生活服务。所以增加第一部分、第三部分内容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我对《心理学与生活》这门选修课很感兴趣,所以即使没有老师的监督,即使是自由的选择学习的时间。我还是有按时的去看视频听课。而且在学习的时候我确实能够感受到心理学与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会不由自主的被课程内容所吸引,有的视频甚至看了好几遍。对于那些自己特别有感觉的视频会推荐给身边的"朋友看,对于学到的一些知识也会讲述给身边的朋友,大家一起分享。所以学习心理学确实对我们大学生来说很重要。懂得心理学更容易从容不迫的应对生活,更能游刃有余的处理自己的感情。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我们的帮助可以说是长远的,甚至是一生的,所以我们要学好这门课,这门课可以让自己学到的知识很多,能让你受用一生,关键的时刻能让你知道怎么面对自己的心态和自我的意识,以后的精彩人生会等着我们。
二、该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何启示
在这个日益物欲横流和竞争激烈的社会,面对着日益趋向浮躁和复杂的大学生心理以及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我认为有必要让大学生学习心理学成为一种必然。大学生学习心理学对其学习、生活、工作、情感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我觉得《心理学与生活》这门课程对我们大学生心理将康发展的一些启示。
在这个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大学生即将面临的是考研和就业的压力。学习心理学有利于缓解我们的压力和焦躁紧张的情绪。用正确的方法帮我们告别压力山大。也能帮我们掌握学习中的规律,引导我们进行有条不紊的学习。当面对学习困难和压力时,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健康心理是关键。当前,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是没有目标感自我评价失调等等,学习心理学有利于帮助大学生缓解这些问题。首先,能让我们认识到如何选择未来,如何做出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那些看似很好的工作,如果自己实在不喜欢没兴趣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所以做职业规划的时候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人云亦云。树立正确的能让自己幸福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不断的努力奋斗。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乐观的心态。那我们一定会成功的。
学习心理学知识对于自我认知很重要。首先能够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认识自我是发展自我的基础。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同时也能帮我们正确科学地理解心理现象,能使人正确地评价自己个性品质的长处和短处,正确而自觉去努力发展积极的品质,克服消极的品质。心理学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塑造良好的个性并且有利于人际交往。情绪是人的心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在日常生活中,免不了人际交往。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际关系的实际是人与人的利害关系。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你满足了别人的需求,别人便同样会满足你的需求。总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的人,是迷失于方向的人,只会把你原来的想法颠倒过来,只有给予、给予、再给予,那么你就会赢得别人的喜欢。而塑造一种良好的个性,学会好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人际交往中会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他人的行为推断其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实现对外部世界的更准确的认知。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到别人的想法,就会更容易与人相处。比如说,什么样的人更容易亲近,更容易成为朋友等。学好心理学,就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塑造良好的个性并能帮助大学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还有心理学有利于大学生很好地利用和控制网络,培养生活的热情。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培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学习心理学能帮助我们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现代社会越发展,人的精神生活将越来越重要,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其心理健康当然很重要。而该门课程就教会我们如何拥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如何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去面对未来。
当前部分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很难正确的处理自己情感问题。而该课程的心理学学习能帮助大学生提高处理自己情感的能力。能够让我们大学生变得更加成熟,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定。不管事在人际交往中还是在恋爱中,处理好自己的感情,心理学都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选修心理学对我来说,无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在情感中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认为学习心理学很好!
心理学与生活15
三年前起先接触心理学是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起先的。《性学三论》,意识,无意识,潜意识让我真的觉得大脑中有一股意识在流淌,很多状况似乎都能对号入座,问题似乎都能找到合理的说明。
他的人格理论,梦的解析,冰山理论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让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好像有一种无形的意念在操控着自己的行为。
本我,自我,超我在内心一些所不能接受的冲动在寻求释放。自我防卫机制,各种依恋关系,让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会有另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在做着不同的事情。
继而听到不同的声音就是他的学生荣格的理论,发觉了他的人格面具,有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并知道了不同的人格面具和原型。男人的阿尼姆斯原型和女人的阿尼玛原型,让我想到伍尔夫的一句话,宏大的灵魂是雌雄共同。
其实掌控人生命运的是潜意识,尤其是被压抑的潜意识。
这个时期的阿德勒也是个宏大的心理学家,他的《自卑与超越》是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后的个体主义心理学的先驱。并纳入了对儿童的培育与分析。
同时期的霍妮也是人格分析的代表人物,她的书我只是粗略的过一遍,没有很深的印象,还可以重新再阅读一遍。
直到这两天读懂了这本《心理学与生活》,我才发觉我对心理学的认知太浅薄了。心理学理论试图揭示大脑,心理,行为和环境的功能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性。
精神分析理论与个体人本主义理论只是浩大心理学中的一角,还有行为主义,认知理论和自我理论等等,可能我照旧处在概念模糊的状态。
这本书的宏大在于它们之间是彼此联系又可以独立成章成书的,并且可以延长到很多领域。突然的归纳与理解让我能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并把他们联系在一起,指引我去找寻那个不一样的自己。
从生物理论到心理人格分析,到行为主义,再到个人主义最终想要达到的是自我认知来对行为进行分析。这是一种文化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是假如可以意识到,变更了潜意识,是否意味着是可以变更行为选择呢?
看完书后我始终在思索“认知”两个字,认——“言”和“人”,知——“矢”和“口”,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自我认知,对自己的了解假如能达到脱口而出的地步,该是怎样的一种英明。
“我”从诞生起,就包涵了太多的基因密码,遗传因素,在子宫中被孕育,直到诞生已经形成完善的生理体质。从婴儿到儿童,到青少年再到成人,身体机能不断完善,身心都得到成长,可是有一天突然问你,自己你是谁,你该怎么回答呢?
是赤裸裸的血肉之躯在日复一日的趋于成长灭亡,还是看不到摸不到的心灵意识在暗潮涌动。你的每一种行为背后在被什么支配,你的潜力原委有多少,你真的了解吗?当生活中一个突发事务发生时,你能分析归纳出行为背后的缘由吗?
小时候学过一首诗,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索。现在想想这首诗包涵了这本书的全貌——心理与生活。
生物的我们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具备了最完善的生理体质,包涵了神经,脑,内分泌等一系列系统。有大脑中的下丘脑,杏仁核,海马,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也有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精神递质。进而产生了视觉,听觉,嗅觉等各个感觉系统。
去年探讨《心经》,相识到了《心经》与心理学的关联——“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应当说得正是这个意思吧!
佛说人有众生相,着相了便是执迷于表象而偏离了本质。破相了,便是觉性,才能见性皆佛。
从感觉到知觉,须要组织,辨别与识别,各种探讨知觉的方法与理论应用而生。这些都是须要通过后天习得与记忆而来的。引领我们进入心理意识状态。
怎样学习与记忆,是我们始终在探究的目标。特别是对于渴求学问的人来说是一件法宝。记忆的外显作用和内隐作用,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感觉记忆是如何完成的。什么是学习,怎样去记忆,这里都可以找到解答。学习和记忆的最终目标其实是为了达到认知而做准备的。
行为主义,社会过程和关系,我们是该接受社会赐予我们的角色,从众与社会的期望,还是做个格格不入者呢?每个人期望值或许都是不一样的。
自我认知,是我这段时间以来始终自审的东西。认知就是了解自己行为动机,相识并掌控自己的心情,清除内心的心理障碍。我在反思中发觉,无论生活与工作,我并没有很好限制住自己的心情,包括行为才导致了一次次内心冲突与人际交往的障碍。
自我认知有一个反思的过程,学习是仿照,但创建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那才是真实的自己。
虽然我不再执着与相,不再那么焦虑,对自己不再那么攻击,可是照旧给身边的人带来了损害。
最近也看一些形而上学的哲学书,我深感自己的无知。是接受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还是质疑我在故我死,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上帝死了,尼采疯了。要么孤独,要么庸俗,我宠爱的叔本华自杀了。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让我沉迷于背后的逻辑。
人生而孤独,他人即地狱。虽然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盼,找到真正的自己,可是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我始终寻找寻觅,找到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找到自己与身边的人与这个社会共存之的一种状态,找到那个我不相识的自己。
自己被生活深爱着,但却沦为自己的lower。感谢儿子治愈了我,孩子的爱比父母的爱要单纯的多。父母只不过是打着爱的旗号进行限制和发泄自己的心情。感谢这本书对自我的认知,心理学的最终目的是理解而并非限制。
有时候突然害怕去听懂一首歌,读懂一本书。感谢自己丰盈的精神世界,让我找到了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每一个都是进入另一个地方的入口。人人生而同等,想要爱,先学会懂自己,去敬重自己,然后去理解。
【心理学与生活】相关文章:
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05-23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05-16
(精华)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05-16
心理学简析梦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04-04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优选15篇]06-25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14篇[推荐]05-16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精华14篇】05-16
看心理学家教你如何生活04-06
生活当中挫折不断 学会心理学办法来应对04-03
关注心理学信息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