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大声告诉你。
蜗居片尾曲叫什么1
1、片尾曲是《我想大声告诉你》
2、《我想大声告诉你》歌词
演唱者:樊凡
作词:魏文超、樊凡
作曲:魏文超
歌词:
夜深了 我还为你不能睡
黎明前的心情 最深的灰
左右为难的你 不知怎样去面对
我能做的 只剩沉默 体会
爱情是让人沉溺的海洋
孤单的时候 想要去逃亡
转身的一瞬间 你出现在我身旁
你的眼泪 让我不敢开口讲
我想大声告诉你 你一直在我世界里
太多的过去难割舍 难忘记
太心疼你 才选择不放弃也不勉强
你不要哭 这样不漂亮
我想大声告诉你 对你的爱深不见底
用力紧紧抓住我们的回忆
屏住呼吸 心跳的频率有一种魔力
它让我们 慢慢的靠近
我想大声告诉你 你一直在我世界里
喔….用力抓住我们的回忆
若有一天 我看到的`是你的背影
只因我爱你 没有告诉你
我爱你 真的很爱你
蜗居里面的全部歌曲
1、《我想要这一种幸福》
歌曲《我想要这一种幸福》是电视剧《蜗居》的主题歌。
2、《燃烧翅膀》
《燃烧翅膀》是由樊凡演唱的一首歌曲,词、曲均由樊凡原创,发行于2011年12月,收录在专辑《我想大声告诉你》中,是电视剧《蜗居》插曲。
3、《我不想逃》
《我不想逃》 ,电视剧《蜗居》插曲。作词:宋子淳,作曲:李嘉鑫,演唱:樊凡。
《蜗居》是由滕华涛执导的电视剧,改编自作家六六200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蜗居》,由海清、张嘉译、文章、李念、郝平领衔主演。
4、《守着你到永久》
歌曲《守着你到永久》是电视连续剧《蜗居》的插曲之一。由樊凡创作词曲,并演唱。
5、《我想大声告诉你》
《我想大声告诉你》这首歌曲是魏文超与樊凡合作作词、魏文超作曲,樊凡演唱的一首歌曲。2011年收录在《我想大声告诉你》专辑中。这首歌曲同时也作为电视剧《蜗居》的片尾曲。
蜗居片尾曲叫什么2
透过《蜗居》我们看到了什么?
看到好多人买房眼红
曾几何时,只要花很少的钱,甚至不用钱就可以有房子;2009年,各城市不断上涨的房价和一部大热的《蜗居》,把买房引起的焦虑推到了风口浪尖。
此时,有人看见别人明明住着一套房,在2009年初房价低点时又抄底买了第二套房,到了房价一路飙升时,人家又抓住时机把房子卖了,一转眼就赚了个盆满钵满。可自己呢,累死累活攒了点钱,年初时还够付个首付,可到了年尾,钱倒是攒得多了,可赶不上房价增长的速度,连首付都交不起了。
于是,这些人就开始没事就算钱,心里琢磨着"我连房都买不起,他们凭什么能倒房子赚钱"。这就好像一块压在心头的大石头,对与房子有关的一切词汇都特别敏感,听到后心中惴惴不安,不敢再随意消费、享受生活,严重时,可能失眠,脾气暴躁。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季建林指出,面对这类情况,最好的方法就是"看脚下,少望天",脚踏实地地把当天的事情做好,不能预测的未来,最好放下不想。这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不做多余的抱怨。比如,没买房的努力工作、存存钱,别想一步到位,买得起了就赶紧买;需要还贷的,按照原计划,一个月一个月慢慢还,别让房贷影响了生活质量。
小时候怕养不起长大了怕啃自己
若要在全球范围内评选"最无私,最负责任"的家长,中国家长大概可以位列其中。所谓"关心则乱",本来作为家长骄傲的孩子如今却成了父母焦虑的重要来源。
如今,养孩子可是一件最让父母头疼的事情。孩子出生了,一切都要花钱:买奶瓶要买高级的,买衣服要买名牌的,上幼儿园一个月要交几千块,上名校还得求爷爷告奶奶地交高达几万的择校费……父母为了孩子不惜花血本,不少人都感叹:现在养个孩子实在太贵!还有些符合政策的人也不敢轻易生二胎,养一个恨不得都倾尽所有了,哪来的钱养第二个?
他们千辛万苦供养孩子读完书,却还要拿出自己的养老金,供年轻力壮的子女继续深造、结婚生子,甚至容忍他们呆在家里游手好闲。孩子每个月的工资花光光,家长还得倒贴钱,于是有人就感慨道:月光族和啃老族合二为一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1.5%的中国老年人或多或少会给子女经济支持,其中有1/4的人认为压力较大。
还有些家长一到月底或接到孩子的电话就紧张,恨铁不成钢但又无计可施,羞于和别人提起自家孩子,为他们的未来担忧不已。不少家长也降低了对孩子的要求。一位女出租司机就表示,根本不指望孩子大了奉养自己,"他长大了,不啃我就不错了。"
"啃老的出现跟家长总放不开手有关。"季建林说,父母管得过多,以至于他们永远把父母作为赖以生存的后盾。而同时,父母又舍不得看孩子吃苦,自然会尽可能地帮了又帮,于是形成恶性循环。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家长首先要纠正观念:只有未满18岁的孩子,自己才有抚养责任,而当他们长大,就应该自己独立生活。所以,请狠下心、放开手。
找不到一份高薪的工作
教育部曾发布消息称,2009年应届毕业生中大概有百万人,都难以在当年找到工作。2009年如此,2010年恐怕亦然。
在不少毕业生心中,知识等于财富,大学毕业就该享受每月万儿八千的薪水。一位半年内连续跳槽三次的男士说,他跳槽主要是因为薪酬低,他一个英语硕士怎么能这么低就?但他也说,用人单位不承诺他高薪的原因是,他没有丰富的业界经验,还需要公司手把手培养。
于是,这位男士就将"寻找高薪进行到底",现在还赋闲在家。烦躁、郁闷、不甘每天骚扰他,让他频频面试失败,以至于他开始担心,自己是不是就永远找不到一份工作了。
南京脑科医院精神二科主任谢世平认为,大环境如此,适度担心很正常,有所追求也不算错,但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很容易把握不好尺度,并出现过度焦虑,进而变得身心疲惫、情绪低落。曾有人进行过调查,发现因找工作不顺利,有57.1%的人感到很累,40.1%的人感觉找不到目标,还有22.6%的人对生活感到失望。
季建林指出,现在的毕业生确实面临着比他们父辈们大很多的'压力,但怀才不遇的心态出现在刚毕业时却早了点。现在的社会不同于过去,绝大多数工作都不是铁饭碗,这就意味着,工作之后,有了合适的机会随时可以换,何必非要一步到位。
谁也不知道以后会怎样,或者你能在半年后找到月薪几千的工作,但在这之前的半年里,就算一个月只挣几百,也好过坐吃山空。"先就业,再择业"正好能解决经验问题。
爸妈对着"光棍"唠叨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可年近30,甚至超过30岁,还娶不到,嫁不了,便成了剩男剩女。现如今,这些曾经自豪标榜过自己是"单身贵族"的男男女女,已开始强烈感受到了结婚的压力。
在网络上,流传着一首改编的《水调歌头·光棍节随想》,里面写到道:"男有高矮胖瘦,女有黑白美丑,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光棍不再有!"如此短短几句话,不难看出剩男剩女们的心声。更让人不得不重视的是,这一焦虑正在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有数据显示,目前北京的"剩女"数量已然突破50万。尤其现在,新年将至,要回家过年的剩男剩女们更是谈起回家就头疼,不回家吧,想父母;回家吧,又会被父母逼婚。想起这些,就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再加上对自己未来的担心和对父母的愧疚,焦虑情绪越发严重。
虽说人人都希望有个理想的爱情,但毕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季建林认为,你到底是要选择一个生活上的伴侣,还是事业上的同路人,抑或是其他,心里都应该有个轻重的权衡,抓大放小。要知道,什么都要的结果,只能是什么都没有。生活中有点缺憾才是正常。
网络的普及,人们的接触、社交面越变越小,可选择的人越变越少;人际间的协调、理解能力也越变越弱,然后,婚姻变得渺茫。因此,摆脱对网络的依赖很重要,也许可以通过网络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但人与人的交流,还是要走到现实中来,才能得以更好地维系和加深,并最终走向婚姻。
老不如别人有钱
刚刚过了而立之年的小陈,收入也不错,一年将尽20万,按说应该过得舒舒服服,但他就是觉得"不够"。他总是抱怨,某某同学都换了几十万的车,自己才开七八万的小车;某某同事换了三室的房子,自己才住个小两居……房子、车都想换,但就是觉得自己钱紧紧巴巴,天天梦想着自己比别人有钱,可现实中看到自己不如人就焦躁不安,哪一样不都和钱有关吗?
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又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在现代社会体现得尤为明显。于是,有了拼命工作,希望多挣点血汗钱的;有了炒股、买基金准备理财致富的;有了买彩票想凭运气一夜暴富的。然而,不管是什么方法,能真正赚得心满意足的只是极少数,更多的人是在抱怨,"为什么别人能买名车、住豪宅,想什么有什么,我却拼命努力也追不上。"
季建林表示,这都是攀比惹的祸。而盲目攀比不仅会使原有的努力变了味道,也会助长虚荣心理,对身体有害而无益。有研究表明,当金钱能使你摆脱贫困时,是能给人带来幸福的,但也有研究表明,强烈渴望金钱和财富的人更容易感到不幸和焦躁。
当然,"知足常乐"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季建林建议,不妨学着把关注点放在每天要做的事上,做些让自己感到高兴但与金钱无关的事情,这些事情会让你体会到有意义的事情带来的快乐。这样,你就会从金钱的漩涡中解脱出来了,你获得愉悦感的事情就多了。
蜗居片尾曲叫什么3
《阿凡达》VS《蜗居》:房子那点事
当我坐在美国南部小城的电影院观看《阿凡达》,被荧幕上美轮美奂的外星景致所震慑,为影片制作者天马行空的想像力所折服的时候,丝毫没有过任何与“拆迁”有关的念头。及至读到国内影评,《阿凡达》被解读为史上最牛钉子户抵抗暴力拆迁的故事,拍案叫绝之余,不由得摇头叹息。
这叹息,一是因了自己的后知后觉。对于拆迁,我不是没有亲身的体验。事实上,我在国内的居所在上个月刚被拆掉。而去年夏天我在国内休假期间,我所居住的社区正开始拆迁的拉锯战。
两个多月的时间,拆楼的轰响时断时续,小区一片狼藉。其场面,当时我还开玩笑说,大可以租给电影公司拍灾难片。而现在学习了外星人英勇抵抗暴力拆迁的光荣事迹却不为所动,足可见我反应迟缓,“觉悟”太低。
这叹息,更是为着我们的处境。对于这部全球上映的电影,恐怕只有在中国大陆才会生出如此看法。我在想,是在怎样的一种情形下,我们才会有这么独特的一种表达?
如果不是因为暴力拆迁事件的普遍、频繁发生,不是因为暴力拆迁带来的流血惨剧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国人断不会有此番联想。刚刚过去的一年,当然不是暴力拆迁的开端,但绝对是暴力拆迁的范围和强度不断升级,惨烈程度不断升级的一年。
而更令人担忧的,随着房价的飙升,受利益的驱使,即便是有关条例能够得到修缮,在今后一段时间暴力拆迁事件恐难绝迹。暴力拆迁,从一时一地的个别事件成为社会生活的公共事件,这无疑构成了《阿凡达》暴力拆迁解读版本的社会背景。
从这个意义上,显然,这种“影评”表达的其实是一种民意,是公众对暴力拆迁的`普遍感受和看法。可以肯定的是,导演卡梅隆绝对不会想到自己的电影在中国会成为民意表达的载体。我不能确定的是,国内有关部门是否会因为这种表达感受到多一点压力,或者有些许的尴尬?
如果是一种民意,从表达渠道来说,以影评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多少不那么“正常”。对《阿凡达》的暴力拆迁解说不无戏虐甚至恶搞的成分。
对于公众舆论来说,这种表达方式至少不应该是常态。我这里不是要将公众舆论的表达分出正邪来,更丝毫没有指责的意思。以合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是公民的权利。当常规的渠道无法充分表达,表达无效,甚至不能使用的时候,留给民意表达的空间本就不多了。
恶搞电影大片似乎有望成为一个新的中国传统。这无疑会增加电影审查和引进工作的难度。但事情要一分为二地看,恶搞也并非完全是坏事。此番外星人钉子户的戏说是否有助于《阿凡达》的中国票房,现在下结论尚早。对政府部门也不无好处,至少公款支出有了由头。为了吸取拆迁工作的经验教训,建议有关部门组织集体观摩该片,有条件的还应该赴外星球参观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