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说呢?
以前人们认为:人类行为有自主选择能力,遇见事总是先缜密思考、精心谋划之后再采取行动。而动物是靠适应环境的本能反应。
但是,行为科学家的研究却发现:我们行为选择的理性成分并不比鸽子、老鼠高很多。越来越多证据证明,儿童的习惯养成是在行为后果中不断学习的结果。
譬如幼儿教育工作者发现,爱打人的孩子并不是天生喜欢打人的感觉,而是偶然发现击打能够赢得父母的关注,这种兴趣是在责怪中强化的。
同样的,很多孩子喜欢通过大喊大闹来让父母妥协,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就是因为孩子认为:正常的表达需求一定会被家长拒绝,但是“哭闹”达成目的的成功率高很多。
于是,从结果选择行为让他们养成了喜欢“大哭大闹”达到目的的习惯。
那么,作为熊孩子的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孩子们的不良行为呢?
假设你的孩子在公共场合打了别人家的孩子,你会怎么做呢?
作为在公众场合做错事的熊孩子家长,被周围人用眼神射杀和指责,羞愧与满腔怒火更是汹涌而上,根本无法理性思考。很多家长会觉得:先打一顿或者骂一轮,挽回面子再说,别让人说我不懂得教孩子。反正教孩子这事,得回家关起门慢慢管教。
可是你不知道,这种情况下,你一次错误的应对,可能一百次用心的说教都补救不回来。
那么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呢?
当孩子产生这些不良行为的时候,我们该与孩子进行沟通的关注点不应该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行为背后产生的原因。
正如前面提到的:儿童的习惯养成是在行为后果中不断学习的结果。喜欢“打人”的孩子是因为“打人”这个行为可以满足他获得某种“权利”或者家长的“关注”,所以他养成了“打人”的暴力行为。
那么,避免养出“暴力小孩”最好的办法是,减少对“暴力行为”的过度反应。同理可得,我们要避免孩子出现“熊”行为,就要减少对他的“熊行为”过度反应。
但是,我们要告诉孩子不良行为带来的后果会有哪些,正确的做法应该怎么做?
比如孩子通过大喊大闹想要让妈妈给他买玩具,妈妈不是制止他哭闹,或者立刻满足。而是应该让他知道:想要获得玩具的方式不应该是大哭大闹。大哭大闹的结果就是你得不到任何诉求的满足。如果你真的特别想要一个玩具,你应该跟大人好好沟通,达成一致的协议,大人才会满足你的这个需求。并且要让孩子知道,这个道理不是随便说说的,妈妈是一直都会坚持这个原则不变的。
那么孩子慢慢就会通过妈妈的态度了解到,究竟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行为。
知道如何应对熊孩子的不良行为之后,我们又该如何在日常的教育中,把孩子养育成为一个暖孩子呢?
孩子的好行为或者坏行为多半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特定环境产生的。想培养出一个暖心的孩子,先要塑造出滋养暖孩子行为的温暖环境,其中包括家长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关注和欣赏;也包括在学校里和社会范围内大力宣扬优秀事迹、树立楷模,以及肯定其好行为的价值观等等。
更重要的一点是:有效沟通。
怎样才是有效沟通呢?家长和孩子有着平等、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进行能够正向影响孩子行为的沟通。
具体来讲就是在孩子面前,关切地直视他的眼睛,耐心地陪着他,让他知道父母愿意倾听他的需求和了解他的情绪的时候,他便会尝试开始控制自己的情绪,一边表达自己,一边接纳我的建议。
很多时候,我们会自以为是地认为孩子就应该听大人的,无论事情是怎么回事,第一件事情就是孩子必须停下任何情绪和行为,听从大人指示才是正确做法。
其实,孩子也是有思维的独立个体,而且他们比大人更加没有情绪控制的能力,如果不尝试去理解他,给他平等的对话机会,换成你是孩子,一定会觉得父母没有尊重自己。
尊重,是与孩子有效沟通的关键前提。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一直处在一个平等尊重的家庭环境中,他的需求得以表达和接纳,他的情绪得以理解和认可,孩子长期处在一个温暖的环境中,他不需要用捣蛋搞破坏来引起家长的注意,也不需要哭闹撒泼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凡事都可以商量,可以沟通,那他还有必要做一个熊孩子吗?
【家长怎么做才能让熊孩子变成暖孩子呢?】相关文章:
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孩子才对04-14
家长对孩子应该怎么做04-26
怎样能让孩子快乐起来04-25
怎么让孩子断奶呢08-03
孩子教育家长应该怎么做04-18
能让叛逆期孩子醒悟的话04-15
如何能让孩子戒掉手机04-10
怎么才能让孩子快乐成长04-26
怎样能让孩子自觉写作业03-15
怎么才能让孩子养成自律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