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有很多人在争议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和美国的常青藤模式。比如说,中国传统的教育大多从背书开始,即使不提倡读经的家长,让孩子背诵锄禾日当午、白日依山尽等等也是家常便饭。但常青藤教育反对死记硬背。有的研究结果甚至表明:过早死记硬背的教育,虽然使孩子头几年学业上领先于人,但日后容易厌学,学习成绩常常会落后于那些晚开始的孩子。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孩子们最大的责任就是记住大人告诉自己的事情,很少有讨论,更不用说提问了。常青藤的教育则正好相反,总要从孩子的问题开始、让孩子自己启动自己的大脑。孩子只要学会挑战大人,长大可能超过自己的上一辈,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这种教育绝不仅仅限于课堂,而是渗透到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从孩子啼哭时是否要抱,到出去购物怎么花钱,几乎无所不包。
生活式早教影响逐渐扩大
生活化早教已经影响到国内越来越多的知识型女性。
家长可以从健康、科学、社会、语言和艺术五个方向,充分与孩子互动:一起做游戏、听音乐、读书、散步、收拾东西。细心的家长更可借机把孩子身边的生活元素变成教具:电话、窗帘、牙刷、浴缸、毛巾、电视遥控器、沙发、抽屉、衣服鞋袜、茶杯、锅碗瓢盆……家长还需要及时了解孩子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敏感期。比如,孩子首先用嘴来感知世界,因此吮吸手指往往是为了满足探索的需要。等孩子到了手的敏感期,就会非常享受于抓和扔东西,如果这时家长要求孩子不要动、安静,就等于抑制了孩子正常的发展需要。
第一个该受教育的应是父母
儿童文学家樊发稼感叹:中国的孩子太累了,没有时间玩耍,太早失去了淘气的机会和能力。英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曾引起了西方社会的教育革命。研究快乐教育理论学说的钱玉博士推出东方版的《快乐教育》,讲述了学龄前、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家庭教育的重点及方法,并将0至18岁的成长过程和教育重点用一幅手绘的快乐教育循环链生动地展示给读者。像这样早教图书正越来越多地涌现。提倡生活式早教的专家强调,父母的高素质是培养子女高素质的基础,家长的高素质与学历无关,没有学历有智慧的父母一样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孩子。其次,父母与子女亲密相处非常重要。另外,专家还特别提出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强调及时发现、解决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的不同问题。身为成人,我们可以选择给孩子理解还是误解,是给以快乐还是压迫。早教,第一个该受教育的就是成人。
生活化早教,就是倡导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他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因此,生活化早教特别强调家庭环境以及家人对孩子早期成长的重要性,主张早期教育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
华爱华教授谈早教指导
过去,人们一直以为新生儿是无能的,教育对其是没有意义的。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脑科学、心理学、早期教育研究不断出现新进展,看待婴儿的传统观点已经被现代科学作了重大修正。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早期经验对婴幼儿一生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因而人们开始意识到,在婴幼儿阶段开展早期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在世界范围内,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正成为一种潮流。
那么,在我国,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现实情况如何,未来又将如何发展呢?为此我们专访了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的华爱华教授。
问:现在国内很多早教机构的课程及做法存在较大差异,您是怎么看的?
华爱华教授(以下简称华):这取决于早教机构的服务定位。有两类早教机构:一类是招收O—6岁婴幼儿的全日制托儿所和幼儿园,这类早教机构的课程是直接面向婴幼儿组织教养活动的,活动是教师和婴幼儿之间展开的互动;另一类则是非全日制早教机构,由家长带着孩子来接受早教服务。这类早教机构由于服务定位的不同,课程的组织实施形式也会不同。当定位于直接促进婴幼儿发展时,那么课程是面向婴幼儿来组织实施的,但因为孩子是由家长陪着来的,也因为孩子过于年幼,所以教学活动是由家长配合教师进行的,活动是教师联合家长共同与婴幼儿展开的互动,有时家长仅仅是活动的旁观者,这类活动我们称为早教活动。当定位于对家长进行育儿指导时,那么课程则主要借助亲子互动的方式对家长进行育儿观念、育儿知识以及育儿方式的传递,这时的活动是教师、家长、婴幼儿之间展开的三方互动,这类活动我们称为早教指导活动。
问:您能解释一下三方互动吗?
华:三方互动是指在早教指导活动中就亲子互动的现场实况而展开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这里包括亲子之间、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婴幼儿之间同时展开的三角双向互动。具体来说,教师设计游戏或创设游戏环境引发亲子互动,通过观察亲子互动行为,随时与家长展开互动,以帮助家长理解孩子的行为,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互动。同时,家长也就自己与孩子互动中的疑惑和问题随时与教师展开互动,从教师那里获得所需要的帮助和指导。这种帮助和指导不仅是语言上的,教师也通过与婴幼儿之间的互动向家长进行示范。可见,三者之间的互动是以家长和教师的互相观察为前提的。
问:在早教机构中,这两种定位哪一种更重要?
华:我认为,就非全日制早教指导机构而言,婴幼儿每周才去一两次,每次至多也就两三小时。显然,通过这样几次专门的早教活动是根本满足不了婴幼儿发展需要的,家庭才是婴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因此,对家长进行早教指导具有更积极的意义。当然,通过早教活动来对家长进行早教指导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方法。教师设计的早教活动可以是教师组织的亲子游戏,也可以是教师组织的婴幼儿活动,无论是家长参与了活动,还是家长观摩了活动,活动的目的在于向家长传递科学的育儿观念和育儿技巧。
问:以家长指导为目的的早教活动与我们平时在托幼园所组织开展的早教活动有什么不一样呢?
华:同样内容的教养活动如果定位于早教指导的话,在组织设计时会有更多考虑,比如该活动向家庭迁移的可能性,活动材料以可替代的家庭日用品为宜,活动个体化开展的可能性,向家长提示该活动中孩子行为的观察要点和解释要点等。如果我们设计的游戏活动只能在早教指导机构中才能开展,所使用的材料是家庭无法获取或替代的,活动的开展只能在集体进行,那么这样的活动就不具有很强的示范指导性。
问:也就是说,以家长指导为目的的早教活动设计,应当考虑这个活动可在家里反复开展。那么,怎样的活动内容才具有这样的可能性呢?
华:这是问题的关键。婴幼儿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一种新行为、新经验的出现都需要在不断的重复中得以巩固。日常生活循环往复,养育行为无时不在,带养人与孩子的互动频率最高,婴幼儿的发展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的,而不是靠到早教机构里进行几次蜻蜒点水式的训练活动。要从单纯的养到教养融合,早教指导就是要帮助家长摆脱养而不教的观念,并且学习如何在养的过程中教。我们应当相信婴幼儿是在自然的生活和游戏中学习的,成人的教则应更多地与婴幼儿的自然生活和自发游戏同步,应该是一种自然状态式的活动,是生活化、个体化的。
问:个体化在家里可以做到,但在早教机构短短的时间内如何实施活动的个体化原则呢?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孩子和家长都分别组织活动吧?
华:我所说的活动的个体化开展,是指我们设计的活动要有助于家长与孩子一对一开展的。在早教指导机构,老师组织这类活动往往是同时与多个孩子和家长平行开展的,是一种平行性的集体活动,而不是合作性的集体活动,正是这种平行活动才便于向家庭延伸,也便于老师就每一对孩子和家长的互动行为进行个别化指导。也就是说,所有活动都是可以与孩子一对一开展的,也应该易于向家庭延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全日制托幼机构中,虽然每个活动都是几个孩子一起进行的,但由于活动简短且日常化,所以教师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很容易为每个孩子安排不同的活动,也就是说,每个活动中参与的孩子是不同的,个别化也能体现得非常充分。
问:现在早期教育的宣传中,蒙氏教学法、奥尔夫音乐频繁出现,也有机构称自己专门训练孩子的感觉统合,您觉得孩子需要这样专门的教学吗?
答:我不太了解这些专门的教学具体是如何组织实施的。对婴幼儿来说,发展应当是全面的,没有必要过早就某一领域的发展进行专门训练。但如果在婴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早教活动中,运用了蒙氏教学,奥尔夫音乐、感觉统合等思想和方法当然是可以的。而我认为,对于3岁前早教课程的分类维度倒是值得推敲的,分类组织的活动应当体现发展的整合。以音乐活动、美术活动这样方式分类的学科活动显然不合适,以认知、感官、情感、社会性这样的发展领域来分类组织活动也有割裂之感。
【生活化早教更益BB身心】相关文章:
生活化早教更益于孩子身心10-03
生活化早教更益孩子身心04-09
别忽视生活化早教04-09
宝宝营养均衡益于早教10-29
宝宝的营养均衡益于早教10-29
艺术早教,让宝宝更聪明09-27
让孩子更听话的话早教12-09
宝宝营养均衡益于早教【集合】11-23
可以让孩子更聪明的早教游戏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