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弃我取的故事

时间:2024-02-16 13:48:59 美文 我要投稿

人弃我取的故事1

  战国初,魏文候任用李悝为相国,厉行改革,加强统治。他实行保护农民利益和发展农业的“平籴[dí]”法。所谓“平籴”,就是国家在丰收年份用平价买进粮食,到荒年时以平价卖出,使粮价保持稳定。这样,就促进了封建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

人弃我取的故事

  李悝的'经济改革,尤其是所实行的“平籴”法,使一个名叫白圭[guī]的商人受到启发。经过反复思考,他想出了一种适应时节变化的经商致富办法,这就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这个办法说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别人不要的我要下来,别人要的我就给予。

  按照这个办法,在丰收季节,农民收的粮食很多,大家都不要,价钱也就便宜下来,他就大量买下粮食。这时,粮价虽然很低,但蚕丝、漆等因不是收丝或割漆的季节,没有大量上市、价钱自然很高,他赶紧把这些货物卖出去。

  到了收丝时节,蚕丝大量上市,价钱贱下来,而粮价却高了起来。这时,他就收进蚕丝,卖出粮食。就在这买进卖出之间,牟利致富。

  【解释】别人抛弃的东西我拾起来。原指商人廉价收买滞销物品,待涨价卖出以获取厚利,后用来表示不跟别人争,仍然有好处。

人弃我取的故事2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货殖列传》,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战国初,魏文候任用李悝为相国,厉行改革,加强统治。他实行保护农民利益和发展农业的“平籴”法。所谓“平籴”,就是国家在丰收年份用平价买进粮食,到荒年时以平价卖出,使粮价保持稳定。这样,就促进了封建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

  李悝的经济改革,尤其是所实行的“平籴”法,使一个名叫白圭的.商人受到启发。经过反复思考,他想出了一种适应时节变化的经商致富办法,这就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这个办法说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别人不要的我要下来,别人要的我就给予。

  按照这个办法,在丰收季节,农民收的粮食很多,大家都不要,价钱也就便宜下来,他就大量买下粮食。这时,粮价虽然很低,但蚕丝、漆等因不是收丝或割漆的季节,没有大量上市、价钱自然很高,他赶紧把这些货物卖出去。

  到了收丝时节,蚕丝大量上市,价钱贱下来,而粮价却高了起来。这时,他就收进蚕丝,卖出粮食。就在这买进卖出之间,牟利致富。

人弃我取的故事3

  【汉字书写】:人弃我取

  【汉语注音】:rén qì wǒ qǔ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成语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分句;含褒义;指与众不同。

  【人弃我取的意思】:人家丢弃的的东西,我去收取。多指商人在做生意的时侯要抓住行情和时机廉价收买滞销物品,待涨价卖出从而获取丰厚的利润。后多用来指自己的兴趣、见解、看法、选择跟别人不同,不跟别人争仍然有好处。

  【人弃我取的近义词】:彼弃我取

  【人弃我取的反义词】:人取我与

  【人弃我取的故事】

  战国时期,魏国国相李悝在国内鼓励农民多多益善地种粮食,并实行“平籴”法,丰年时国家平价收粮食,荒年时再以平价卖粮食。洛阳城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富商名叫白圭,他从李悝的政策中受到了一些启发,想出了一套“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赚钱理论。他的做法是:别人如果因为过量生产低价销售,他就多收购,当别人高价要买的时侯,他便卖出。白圭是这样操作的:当粮食丰收时大量上市的时侯价格便宜他就买进并囤起来;此时正好是蚕丝、漆价格好的时侯,他在这时侯把囤积的蚕丝跟漆高价卖出去。到了蚕丝出产的时侯蚕丝价格便宜了他又低价收进,而此时粮食的价格又上涨了,他这时又在高价卖出粮食。白圭乐此不疲地通过这样低买高卖的手法,他的'财富也迅速地增长了。

  【人弃我取例句】

  宋.陈亮《孙天诚墓志铭》:“夫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而善致富者则曰:‘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丰子恺《静观人生》辞缘缘堂:“我把三潭印月、岳庙等大名鼎鼎的地方让给别人游。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祝春亭《从亿万到零》第二十五章:“公司公关部发言人尹美玉说,吉之岛不会“亦步亦趋”、“人弃我取”,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

  茅盾《某镇》:“想到我们中国人最善于人弃我取,那么大概齿咬是更近于实际罢。”

  【人弃我取造句】

  他初出茅庐便无时不刻不留意着市场上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便宜货,这可以让他实行人弃我取。

  扑朔迷离的资本市场同样适合人弃我取的理念,跌得哀鸿遍野的股票更是我们如饥似渴的进货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