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艺术当“干粮”

时间:2023-09-27 09:17:47 家庭 我要投稿

  近几年,艺考热在全国“越浇越热”。刚开始,阳春白雪的艺术受到大众追捧还迎来一些赞叹声,但当艺考热持续高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忧起来,因为,众多赴汤蹈火的考生,其动力来源不是对艺术的天赋和热爱,目标也不是为艺术献身,而是看中了艺术专业对文化课成绩要求较低的“好处”,他们想争取先跨进大学的门槛,这样就能为将来保住一个饭碗。

别拿艺术当“干粮”

  可是,艺术真的能当“干粮”吗?

  按一般规律,经济长期繁荣,作为上层建筑的艺术必然会被带动。但我国的艺考热似乎是由名人效应刺激起来的。当年的《还珠格格》使赵薇大红大紫,其母校北京电影学院表演戏第二年的报考热度便骤增;郎朗走红后,城市家庭恨不得一家一架钢琴;当电视台“超级女声”“我型我秀”“梦想中国”等节目推出一批又一批平民明星,许多孩子开始为表演和歌唱痴狂,他们有的在走上舞台时,甚至顾不上自己是否五音俱全……

  许多孩子走上考艺之路,完全是受了明星梦的蛊惑,他们懵懂不知“艺术”和“娱乐”的概念区分,便毅然踏上了从艺的道路,开始体会他们想像不到的艰辛。

  学艺术,本应该出自天赋与内心的热爱,但在目前的“艺考大军”中,有相当一部分考生是被动参与的。在高中二年级甚至是更晚一些时候,文化课平平的考生转攻艺术成了相当普遍的现象。在艺考热中,有中学追求升学率目标的助推,有家长“让孩子有个学上”想法的妥协,有高校普遍增设艺术专业、扩大招生名额的拉动。

  2002年3.2万人,2003年5.6万人,2004年9.3万人,2005年14.6万人,2006年超过16万人,2007年达到创新高的16.9万人--这是山东省普通高校艺术专业近几年报考人数的统计;另一个生源大省河南2007年报考艺术类专业的考生达到8.2万人,比上年又增加了四成。

  尽管高校招收的艺术生数量近几年明显增多,但报名人数的快速增加最终使艺术生的录取率大大降低,在许多地方,其录取率已远远低于文理科考生。这些学生和家长认定的“高考捷径”又变成了千军万马要过的“独木桥”,可是这些学生已经“回不去了”,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已走进了“半路出家-落榜-复读”的怪圈。

  而盲目转攻艺术的考生之苦还不只如此。北京一艺术院校导演系老师去年参加了专业面试,她说当看到一些“临时抱佛脚”上阵的少男少女拿到题目后不知所措的样子,自己又想笑又想哭。她说:“学艺术本来就够艰苦的了,而对于那些没有天分,不爱艺术,对所报专业又提不起兴趣的学生来说,即使通过短期强化培训侥幸被录取,也很难在这条道走到底。说得更难听点,踏入高校的大门实际上是这些孩子真正噩梦的开始。”著名学者余秋雨也在公众场合提醒考生和家长:“不要轻易选择艺考,这是一场以生命作为成本的残酷游戏”,“请不要过于热情地判断自己孩子的艺术才华”。

  艺术的归属是一种素养,目前在大中城市的家庭中,已经很难找出连一种乐器都不学的孩子了。无论如何,大众对艺术兴致勃勃,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表现,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艺术不是“干粮”,学艺术也不能保证以后会有个饭碗。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社会对表演、美术、音乐、设计等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是事实,但教育界早就有预警:近几年的“艺考热”极有可能会导致以后艺术专业学生的“求职难”。

  耐人寻味的是,在艺术被饱含功利的眼神反复“误读”之后,艺术与求艺之路也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既然艺考生的目的“不纯”了,只是“为了就业而求学”甚至是“为了求学而求学”,高校就要在海纳上游艺考潮的同时,寻找下游的出口。旅游产品设计、音乐治疗、装修设计、新媒体艺术……从近几年高校增设或者扩大招生名额的专业来看,有些高校的“艺术培养”越来越有技能培训或者职业培训的味道,一些艺术专业成了戴着高校这顶“大盖帽”的“技校”,而艺术生的考前培训和学习期间的费用相对较高,再加上考生“本来就不喜欢”的长期精神折磨,这更让人们为那些以求职为唯一目标的艺考生和家长的高投入、高付出捏一把汗。

  艺术是来欣赏美的,一种高素养可以永存心中而仍然可以达到“美不胜收”的效果,当艺术被刻意而为,别人感觉不到美的释放,自己也会被它压得喘不过气来。

【别拿艺术当“干粮”】相关文章:

夸孩子是门艺术,家长掌握这门艺术了吗?09-26

艺术留学机构06-08

穿鞋的风水艺术08-29

夫妻相处的艺术09-04

与宝宝交流的艺术09-26

女生的交际艺术09-26

你的孩子对艺术有特殊天赋、是搞艺术的料吗?09-26

如果情话是艺术,那么这些星座男真的是艺术家04-03

儿童涂鸦是艺术的种子04-03

生活的艺术经典语录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