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不应该对孩子说的话

时间:2023-09-10 16:10:07 家庭 我要投稿

  父母最不应该对孩子说的话,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语对他们的影响是深远而重要的。虽然家长的本意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变得更好,但是有些话却会伤害到孩子们的自尊心,以下是父母最不应该对孩子说的话。

  父母最不应该对孩子说的话1

  1. “你为什么做不到像你哥哥/姐姐那样?”

  孩子们不应该被拿来和别人进行比较。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他们自己的特点和优点。当我们与其它孩子比较我们自己的孩子时,孩子会感到自己的价值被否定了,这会对他们的自尊心产生消极影响。

  2. “你已经太老了,还不会这个吗?”

  孩子们还在成长过程中,他们需要时间来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当我们对他们的成长和学习给予良好的`支持和鼓励时,他们会更容易克服挑战和难题。

  3. “我没有时间听你的故事了。”

  孩子们需要与我们建立亲密的关系,并通过讲故事来加深与我们之间的联系。当我们打断他们的谈话,忽视他们的故事时,他们会觉得自己不被尊重。我们可以尝试在有时间的时候听他们讲故事,这样可以加深我们的亲密关系。

  4. “你一再犯错,无法改正。”

  孩子们还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在学习新事物时经常会犯错误。当我们对他们的错误持批评态度时,会让他们感到挫败和自责。相应地,当我们采取激励和鼓励的方式,帮助他们克服难题和改正错误,他们会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image.png  

  5. “你真的不聪明。”

  孩子们需要感到自己有价值。当我们对他们的能力和才能否定时,会让他们产生自我负面评价的想法。相反,在平时我们可以对他们的进步和成就给予赞扬和关注,这样会让他们感到被肯定和鼓励。

  6. “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

  孩子们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关注。如果我们对他们进行过度的批评时,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无法得到我们的支持和理解。我们应该尝试采取更温和的方式,让他们明白我们是对他们有良好的期望和尊重。

  7. “你从来都不听我说话。”

  孩子们需要遵守规则,但他们也需要被鼓励和认可。当我们适当地表扬和鼓励他们遵守规则时,他们会更愿意听从我们的话。当然,在制定规则时也应该让他们参与进来,这样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具有责任感。

  父母最不应该对孩子说的话2

  1、“你真笨,连这都不会?”

  这样的话语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认为自己很差劲,失去自信。孩子们需要的是鼓励和支持,而不是贬低和批评。如果孩子没有做对某件事情,家长可以耐心地解释和指导,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2、“你一点也不像你哥哥/姐姐那么聪明。”

  这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比兄弟姐妹不如,无法形成自我认同。孩子们需要知道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发掘自己的长处,培养自信心和独立性,而不是和别人做比较。

image.png  

  3、“你做事太慢了,别人都早就做完了。”

  这样的话语会让孩子感到被催促和压力,导致焦虑和紧张,影响表现。孩子们需要适当的鼓励和引导,而不是过度的压力和急躁。父母可以与孩子合作,制定一个实际可行的.计划,并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孩子支持和鼓励。

  4、“你还是别做了,越做越糟。”

  这会让孩子产生自我怀疑和恐惧,失去尝试新事物的勇气。孩子们需要尝试和冒险,才能探索和发现自己的潜力。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给予孩子支持和反馈,让孩子学会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父母最不应该对孩子说的话3

  1.再不听话,半夜魔鬼来抓你!

  这句话是在家庭中常见的威胁手段,属于恐吓范畴。但是家长对这种恐吓却乐此不疲,因为它能达到让孩子立马听话的效果,比长篇大论的说教来得更有意义。

  殊不知,恐吓在所有的教育沟通中副作用最大,长时间的恐吓会让孩子打心里抵触或害怕某一事物,为将来的人生留下无意识的阴影。

  有一个经典的诱避原理实验:在羊身上涂抹某种能够催吐的化学物质,而在食用完这些小羊之后的'狼群随后便狂吐不止。自此之后,这群狼再遇到小羊,产生了不再是饥饿感,而是恐惧感。

  孩子自从脱离羊水起,就一直在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中长大,因此,他们成长的过程,也是与家人社会逐渐建立信任的过程。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当孩子接触到的刺激已经超过了自身可控制和释放能量的界限时,孩子就会因此产生一种创伤感和危险感,伴随这种创伤感、危险感出现的体验就是焦虑。”

  家长不断地消耗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只会让孩子畏手畏脚地长大,缺乏对未知事物探索的能力,头顶上一直有一朵挥散不去的乌云。

image.png  

  2.打压孩子自信心的侮辱性言论

  “你多大了?连这个都不会干。”“你们班还有比你更笨的吗?”“我们天天省吃俭用不都为了你,你天天都学到啥了,对得起我们吗?”“家里现在很穷了,你能不能不添乱了。”

  这种情况下说出的话,家长究竟能不能分清是出于抱怨还是出于教育?

  家长无法选择孩子,孩子也无法选择家长,既然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家长又何必让孩子产生愧疚感,觉得自己一直在亏欠父母呢?

  这样的沟通方式确实会让孩子少犯错误多听话,因为他们会体谅父母的辛劳,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但他们的自尊心也因此变得非常低。

  如果让孩子长期沉浸于这种耻辱教育的环境中,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产生消极的自卑心理。

  埃里克森有这样一个人格发展心理学理论,一岁半到三岁的年纪,正是孩子自主感和愧疚感相互对立矛盾的过程,家长积极的引导会让孩子拥有自主意识,反之则会让孩子沉浸在一种愧疚感之中,丧失自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