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子女间的礼仪

时间:2023-08-27 04:11:14 家庭 我要投稿

  父母子女间的礼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文化素养、性格爱好,对于子女的自制力、思维灵活性、思维水平、求知欲等方面的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以下分享父母子女间的礼仪。

  父母子女间的礼仪1

  1、子女教育礼仪

  父母首先要做到:孩子在场时,父母不要吵架;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撒谎;父母之间相互谦让,互相体谅;父母和孩子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要尽量给以答复;孩子的朋友来家里做客,父母要表示出欢迎和尊重;在他的朋友面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

  父爱母爱一旦变成溺爱就会酿成祸患,对孩子必要的批评,也是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子女健康成长的手段。但批评是一定要讲究方法,选好时机;没有弄清事件真相时,不要盲目批评孩子,沉默比说错话要好得多;不要当外人面批评子女。

  父母应尽量缩短代沟的距离,要挤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要相互了解、相互理解;要提高家庭透明度,把问题公开,使子女了解家长情况;鼓励孩子在挫折中重新振作起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言教更要身教,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所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image.png  

  2、子女对父母应有的礼仪

  首先要尊敬孝顺。每一个人都是父母从小拉扯大的,都倾注了父母的大量心血,父母到了晚年,做儿女的应该对父母养育之恩、报答,不仅要有物质上的赡养,还要有精神上的安慰。所以,即使不在父母身边,经常性的问候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在父母眼里,子女永远都是小孩,所以即使父母再唠叨,绝不可以嫌他们烦甚至出现抵触情绪。

  其次不要干涉父母的事。父母有自己的社交、人情、利益开支,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作子女的切忌越俎代庖。尤其是失偶父母再婚问题,子女应为父母自身的幸福着想,支持理解,不能粗暴干涉。

image.png  

  还要注意一些小事。比如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帮父母多做一些家务活,多和他们聊聊天。父母生日的时候,在可能的情况下,为他们准备一点小礼物,一家人在一起吃顿饭。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对于父母失落、孤独的心,是最好的安慰。

  3、婆媳、父婿之间的礼仪

  作为公婆儿子的妻子,儿媳就应该像子女一样,不在公婆面前分你我里外,一样体现出理解、敬重、孝顺。另一方面,作为公婆,也必须把儿媳当儿子一样看待,绝不能有什么“外人”的念头,给予和儿女一样的尊重、关爱、体谅。

  女婿要想和岳父母处好关系,起码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多奉献少索取,二是在岳母面前多夸奖妻子。女婿首先体现出对岳父母的孝、妻子的爱,当然就能赢得岳父母对女婿的真诚的关爱。

  父母子女间的礼仪2

  尊重父母,顺从父母。传统家庭有家长,一般由父亲或祖父担任。家长在,家中小辈凡事均不可擅自作主,一概要请示家长。小辈还不可有私有财产,不可私设小灶等等。

  不过这一条后世也多有突破,比如在近代的江南农村,小辈不可有私有的房产、田产,但可以有私房钱。一些大家庭,虽然同住一个大宅,却各房分灶;

  村 中一些公共事务,不以家宅为户,而以灶为户,称为“灶户”。这正是大家庭向小家变迁的一种过渡形式。家中卧室分配,父母住最好的,小辈不可僭越。座位,同样有尊卑高下之分。

image.png  

  走路,小辈不可挡道,要自觉靠边、落后。小辈出门要禀告,回家也要禀告。父母吩附办的事要用心记下,不时检查是否办妥。办不了的要婉言解释,一般情况下即使父母的吩咐有所不妥,也得曲从,一概照办。父母有过错,小辈不可指责,要劝说也得低声下气。反过来,父母发怒要打骂子女,那是家常便饭,做小辈的自然不可顶撞。

  有个民间故事说,舜小时候,他的后娘常打他,他从不喊痛,也不哭。有一次,舜却哭了。后娘问他为什么哭?他说:“娘平常打我都很痛,今天打上去一点也不痛。我哭娘年纪大了,打不动了,都是儿子不孝之故。”所以传统社会里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有过错,子女要帮着隐瞒,更不可在外人面前非议父母。

  在子女的婚姻大事上,历来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成规。不是自由恋爱,而是父母包办。父母喜欢的子女就得喜欢,父母不喜欢的子女就得不喜欢。

image.png  

  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和他的'妻子刘氏的悲剧,南宋大诗人陆游和他的妻子唐豌的悲剧,都不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他们夫妻相爱,就是因为父母不喜欢这个媳妇,才把他们拆散了。这样的例子在传统社会里是举不胜举的。

  昏定晨省,也是一种重要的传统家礼。天刚亮,小辈要先起床,穿戴整齐,到父母卧室去问安。有时还得为父母按摩搔痒,并帮助老人起床,侍候他们洗、饮食然后才可以退下来自己吃早饭。傍晚,又要为父母安顿好床铺。

  父母子女间的礼仪3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是人类的天性。家庭之所以得以稳定,这两代人之间的血缘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历史上一般把这两代人之间的礼仪称为“父子之礼”。父子之礼又可分成两层。子女对父母,主要是“孝”;父母对子女,则是“慈严”“教”这些内容。这两层之中,历来更强调的是“孝”。

  先说“孝”。父母养育了子女,子女长大之后要报答父母的恩惠,对父母尊重并且在父母年迈时担负起赡养父母的责任来,这就是“孝”。显然,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面传统家礼所强调的“孝”,也有许多过头的地方。

image.png  

  我们知道,历来在”孝”的后面一般总还要连着一个“顺”字的。何谓“顺”?《论语,为政)云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学而》云:“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也就是说,要一切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办而不管这些意愿是对是错;甚至父亲死了三年,做儿子的也还不可违背父亲的意愿。父亲犯了罪,儿子要替他隐瞒。这就是“顺”。用今天的观念去评判,这显然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