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哪里人

时间:2023-08-17 21:10:29 家庭 我要投稿

  范仲淹祖籍苏州,生于徐州。

  范仲淹是哪里人1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 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范仲淹少有大志,慨然以天下为己任,16岁便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范仲淹为官38年,忠君爱民,清正廉洁,刚正不阿。

  入朝历任大理寺丞、秘阁校理、右司谏、开封知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外知一县一军、二府、十二州。在朝廷,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针对时弊,频频发声,为了国家了未来,献计献策,决不为一私而明哲保身;任职军中,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外任地方,重教化,轻刑罚,废苛税,倡农桑,大搞民心工程,把”先忧后乐“思想,贯穿在工作的始终。

  病逝徐州,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南宋朱熹赞其为“天下第一流人物”。 金末元初一代文宗元好问评价范仲淹: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

  范仲淹一生游历、转官,足迹踏遍了北宋的版图,唯有在河南留下了最深的印记。

  一、 应天府商丘——腾飞之地

  01、五年苦读高中进士

  范仲淹祖籍苏州,生于徐州,二岁而孤,4岁时,母谢氏改适时在苏州为官的朱文翰,遂改姓朱名说。朱文翰先后在江苏苏州、湖南安乡、安徽青阳、山东淄洲等地为官,仲淹随母侍行,并在各地就学受教至22岁。23岁时孤身来到商丘求学,从此与商丘结下不解之缘。

  范仲淹求学商丘,不但因为商丘是北宋的“直辖市”(商丘在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改宋州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又升为南京,与首都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北京合称四京,居于陪都地位。而且这里有名师名校应天书院;内因是范仲淹知悉自己的身世后,决心通过读书以自立。

  《家录》记载:“朱氏兄弟浪费不节,数劝止之,朱兄弟不乐,曰:‘我自用朱氏钱,何予汝事?’公闻此疑骇,有告者曰:‘公乃姑苏范氏子也,太夫人携公适朱氏’。公感愤自立,决欲树立门户,佩琴剑径趋南都(商丘)。谢夫人亟使人追之,既及,公语之:‘故期十年登第来迎亲’”。

image.png  

  对于范仲淹来说,希望通过读书实现人生梦想,改变自己身份地位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有着内外双重动力。所以在应天府书院学习期间,虽然没有了家庭的经济支持,生活困难,但特别发奋苦读。《范文正公年谱》上说:“公处南都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

  由于勤奋努力,立志十年登第的范仲淹,提前五年实现理想,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考中进士。 第二年,28岁的范仲淹授官广德司理参军,在应天府的宁陵有了职田,便立即迎母侍养,同时把同母异父的朱氏兄弟接来料理职田;29岁任集庆军(今亳州)节度推官,复姓范,复名仲淹。

  在短短的七年内,范仲淹圆了进士梦、自立梦、奉母尽孝梦、复祖姓梦。

  02、初葬母亲于宁陵,带丧主持应天书院

  1026年,母亲病故。范仲淹回到宁陵料理后事。由于母亲改嫁,将母亲与生父或继父葬在一起似乎都不合适,只有另起新茔才是最佳选择。所以,就把母亲安葬在宁陵的职田。

  在为母守丧于宁陵期间,晏殊岀守应天府,邀仲淹掌应天府书院,他“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毅然带丧主持应天书院。“日于府学之中观书肆业,敦劝徒众;讲习艺文,不出户庭;独守贫素,儒者之行实有可称。”“公尝宿学中,训导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 四方从学者辐辏而至,应天书院的学生“相继登科”,使应天府书院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03、万言奏章上执政书

  范仲淹为母守丧的`头一年(1027年)他写有一篇著名的万言奏章——《上执政书》,指出时弊,提出“固邦本、重名誉、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的改革建议。这个奏章集中体现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的远见卓识,概括了他先忧后乐思想。如果说《岳阳楼记》是他文学家的代表之作,那么,《上执政书》则是他政治家的代表之作。

  04、做应天府李家女婿

  进士及第后的第九个年头(公元1024年),36岁的范仲淹与应天府名门望族李昌言长女喜结良缘 。其妻李氏为应天府楚丘(曹县、虞城、商丘三县交界)人;范仲淹的三个儿子亦生于应天府。应天府附近的虞城、宁陵、永城等地亦有其田产庄园。至今,范氏一脉仍衍生于商丘沃土。

  二、汴京开封——梦碎之地

  05、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构建庆历士风

  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当朝宰相王曾、副宰相晏殊赏识其才干,保举他到北宋中央任秘阁校理。从那时起到庆历五年为止的17年间,他曾四次进京任职,又四次遭贬降职。

  入京次年,范仲淹提出请垂帘听政的刘太后还政于早已成年的仁宗皇帝,刘太后怒 , 贬之!刘太后死后,宋仁宗亲政,怀念范仲淹当初为自己“仗义执言”,遂调他回京。当宋仁宗要废掉郭皇后,范仲淹上疏反对,又贬之!年后,范仲淹又回知开封府。

  他向宋仁宗进献百官图,指斥吕夷简任人唯私,升迁不公。吕夷简反诉范仲淹结党成功。于是,范仲淹第三次被贬至鄱阳湖畔的饶州。

  好友梅尧臣劝慰他,要多学喜鹊,莫学乌鸦。他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后来,范仲淹重回朝廷,宋仁宗让他主动跟吕夷简道歉,消除隔阂。他说:“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我怼人向来对公不对私,没有错,不道歉。

  范仲淹曾说,做官“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就是说,为官必须坚持原则,不能怕得罪上级甚至皇帝,不能怕受罪而当太平官;而个人操守,则务求清白,决不能贪赃枉法。

  范仲淹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与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成为倡导庆历士风的两个口号,受得北宋士人普遍的人格认同。

  据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记载,范仲淹三次被贬,每贬一次,时人称“光”(光耀)一次,第一次称为“极光”,第二次称为“愈光”,第三次称为“尤光” ;《宋史》评价范仲淹,说他“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范仲淹倡导并力行的“庆历士风”,在仁宗皇帝的呵护下,在北宋成为一种风气,成为文人的光荣。仁宗的张贵妃求皇帝提拔一下自己的伯父,仁宗把这事拿到朝堂上议论,监察御史包拯极力反对,和皇帝当面理论,争执高潮处,将唾沫星子溅仁宗一脸,“帝举袖拭面”,最终包拯还是把事搅黄了。

  到了神宗时期,神宗为了讨母亲和祖母的欢心,在浙江订了四千多盏元宵灯,谈好的价钱,到购买时,忽然要降价购买。这事让苏轼知道了,气得上了《谏买浙灯状》,说买灯就是浪费,本不该买,既然要买,又不安定好的价钱买,简直就是不要脸。着实奚落了一番之后,气得自请外任杭州通判去了。

  “庆历士风”由范仲淹首发,得到北宋士人的发扬光大,成为一股清风、和谐之风,也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一道风景。

  06、主持“庆历新政”失败再被贬

  公元1043年,54岁范仲淹第三次奉诏回京,不久便被提拔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在仁宗皇帝的支持下,实施“庆历新政”,进行一系列的改革。终因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不到一年,就以范仲淹等改革者被逐出京城而宣告失败。

  如果说范仲淹的《上执政书》是他的政治宣言书,那么四次被贬便是对他政治理想的沉重打击,“庆历新政”的失败标志着政治理想的破灭。虽然胸中有百万雄兵,万条妙策,但复杂的政治环境,仍使繁华的汴京城成为他的梦碎之地。

  三、南阳邓州——扬名之地

  07、育才圣地百花洲

  庆历五年(1045)十一月,范仲淹以疾求解边任,请知邓州,遂以给事中、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到邓州赴任。上任的第二年,便主持修建了位于邓州东南隅的“百花洲”以及“春风堂”和“蓝秀亭”等建筑,把过去达官贵人的休闲之地,逐步改造成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的育人场所。后来他又创办了“花洲书院”,成为当时邓州的最高学府。公余到书院讲学。一时邓州文运大振。

  范仲淹的儿子、后官至观文殿大学士的范纯仁,以及官至崇文院校书的张载、曾任邓州知州的翰维都是从这所书院走出来的学生。"

  08、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在范仲淹主办“花洲书院”期间,好友滕子京派人来邓州见范仲淹,并送上书信一封。原来滕子京被贬为岳州的地方官员后,他整修了岳阳楼,特请好友为之作记。信中详述了岳阳楼重修情况,并附《洞庭秋晚图》一本。

  范公接信后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在花洲书院写就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岳阳楼记》的诞生,其文千古传咏,“先忧后乐”的思想得以传播,岳阳楼更是名扬天下, 滕子京也因求记名传天下。

  四、洛阳伊川——长眠之地

  09、 迁葬母亲于洛阳伊川万安山

  范仲淹在为母守丧期间主持应天书院,曾受邀到登封嵩阳书院讲学。讲学之余,携友到伊川万安山下拜谒唐朝宰相姚崇墓。他发现这里依山傍水,地势北高南低,土厚水深。唐代宰相姚崇、张说、裴遵庆、张锡等及其家族成员皆葬于此。此处在西京洛阳郊外 ,距京城开封也不远, 确实是作为墓地的首选。而宁陵地处黄河边,母坟有被黄河水侵扰的隐忧。

  范仲淹与唐代名相姚崇皆幼年丧父,随母流寓,身世相同,经历相近;姚崇也是把母亲单独葬于万安山,自己身后陪母墓旁。这次拜谒姚崇墓,坚定了为母迁葬的决心。1031年,范仲淹迁葬母亲于万安山下,也为自己将来陪葬母亲身边做了长远打算。

  10、永远守候母亲身边。

  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五月二十日,范仲淹从青州赴任颍州途中病逝徐州,享年六十四岁。根据他的遗愿,十二月壬申,葬于西京洛阳伊川万安山下母亲墓旁,实现了范仲淹生前孝敬母亲,死后永远守候母亲的心愿。仁宗亲篆其碑额“褒贤之碑”,富弼撰墓志,欧阳修撰神道碑,名公显宦以祭文等方式表示对范仲淹的哀悼和崇敬之情。

  而今,范园与姚园阔野毗邻,相望相守,东西相距仅200多米,成为万安山仅存的两处名人胜迹,百代流芳,万世景仰。

  范仲淹是哪里人2

  范仲淹最经典的5首宋词,长烟落日,碧云黄叶,每一首都是名作!

  他是北宋名臣,文武兼备”、智谋过人,

  在文学上,他写就《岳阳楼记》,成为千古名篇,

  在军事上,他戍守边关,抵御西夏,功绩斐然,

  他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在北宋词坛“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他是范仲淹。

  北宋之初,词的内容多以艳情为主,范仲淹首创边塞词,为词世界开辟了崭新的审美境界。范仲淹的词仅留传五首,却是首首经典。

  伟大的作品体现了伟大的人格,诗词君今天分享范仲淹最经典的五首宋词,一起体会范仲淹笔下的宏大与清婉吧!

  1、最苍凉的词:《渔家傲·秋思》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北宋文坛,范仲淹是一个文武全才。

  在文学上,他写就了传世的《岳阳楼记》,而在军事上,他独当一面,戍边西北,成功地抵御了西夏的入侵,令人刮目相看。

image.png  

  真实的边塞生活,给范仲淹带来了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荒凉的山川勾起了万里思家的愁绪,看着南归的大雁,他何尝不想归家。

  可边疆的号角又一次响起,心中那“燕然未勒”的`功业抱负未完成,理想横亘在心中,所以,即使已满头白发,即使思家情切,理想却让他依然坚守在这里。

  在范仲淹的笔下,思家的愁绪转为理想的坚守,苍凉而悲壮。

  我将永远忠于自己 披星戴月奔向理想与自由。

  2、最销魂的词:《苏幕遮·怀旧》

  《苏幕遮·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有人曾评价这首词:铁石心肠人亦作此消魂语。

  这确实是一首令人销魂的词。

  秋天里,碧蓝的天空,黄叶铺地,远远看去,秋天的景色连着江中的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的寒烟,群山映着斜阳,天边连着江水,芳草不懂人情,一直绵延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

  置身于如此寂寥而浓厚秋意中的人,特别是离家的人,怎能不感受到孤独呢?

  在明月之夜,独自登上高高的楼台,饮下一杯酒,化为了思家的泪。

  上片一段秋色景物,最能让人惆怅。

  在元杂剧《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中,王实甫受了范仲淹的启发,写就“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的名句来抒发熟悉之感。

  面对萧瑟的秋景,人内心的愁思都是相同的。

  3、最委婉绮丽的词:《御街行·秋日怀旧》

  《御街行·秋日怀旧》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难道,范仲淹是被秋天伤透了心,他最杰出的三首词,全是写秋。

  这是一首写秋夜之作。

  主人公站在高楼之上,看着树叶飘落在台阶上,夜深人静之时,那声音更加凄凉。

  看着皎洁的明月,他所思念的人,又在千里之外。即使借酒浇愁,依然无法解开他的愁绪。想入睡,却怎么也睡不着。

  今夜,我为你失眠。就是这首词的主旨。

  这世间,总有一种感情,是酒无法消解的,也是入睡无法消解的。它清醒地折磨着自己,也在明白地告诉所有人:相思,无药可解。

  没有在深夜失眠的人,不配谈人生。

  4、最苦闷的词:《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怀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针对北宋朝廷的积弊,范仲淹主持了“庆历新政”。

  可是,新政受到守旧派的阻挠,新政失败,范仲淹被贬职。

  被贬了,要离开了,面对着支持他的好友欧阳修,他写下这首苦闷之作。

  回望三国的历史,孙权、刘备、曹操费尽尽力,最终也只落得个三分天下的结局。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算了,不如学学刘伶,一醉解千愁吧。

  因为功名,而让人生失去了快乐,多么划不来呀。看似达观的背后,是范仲淹对理想失败后的沮丧和苦闷。

  给我最多快乐的是理想,伤我最深的,也是理想。

  5、最无奈的词:《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

  《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

  浦映芦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

  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

  于天下事来说,范仲淹一直是“奋不顾身”的,可是,在长期的失望之后,范仲淹也开起了“小差”。

  他想离开朝廷,离开官场,也过几天舒心的日子。

  他想去寻春,去看春天的百花盛放。不要怪我贪图安逸,人生啊,成功与失败都是有定数的,你怎么能要求我就没有欢乐的情绪呢?

  有人说,真正的喜剧是笑中带泪,范仲淹就是如此。

  从表面上看,他似乎开始追求安逸,可背后却反映了他长期在理想上的失望与不得意,这种不得意甚至压垮了他,让他不再追寻自己的理想,让人可叹。

  被理想虐了千百遍之后,谁会不怀疑人生呢?

  范仲淹是一个理想者,在短暂的人生中,在追寻理想的过程中,他遍体鳞伤,但他依然饱含着热情。

  梦想虐我千百遍,我待梦想如初恋。

【范仲淹是哪里人】相关文章:

邯郸学步学走路的是哪里人08-13

姓舒的一般是哪里人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