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初当父母,初当父母,望着那软软嫩嫩的小家伙,心中泛起无限的爱,却不知道怎样去爱。看了不少育儿书籍,以为自己可以得心应手的应付一切。却发现其实是too young,too simple.
有的婴儿好像天生就很懂事,从妈妈的肚子出来后,一天当中所有的事情被吃喝拉撒睡所概括。而有些婴儿,就没那么体贴了,照样吃喝拉撒睡,但却似乎多出了很多精力,他(她)的多出来的精力,却耗尽了父母所有的心力。他(她)可能需要你很多的关注,很多的拥抱,很多的爱。而这种情况很可能会持续一到两年,直到小婴儿变成小宝宝。而在这段时间,给予正确关爱的父母,会收获一个有足够安全感的宝宝。小宝宝们因为拥有了这份安全感,会慢慢接纳身边除了父母以外的人,甚至对于陌生人,也会抱有一颗好奇但不胆怯的心。而这是父母给予的第一份爱。
而到了两岁后的阶段,小宝宝们能跑会挑,会自己找小伙伴玩,就算短时间离开父母,也不再像之前那样坐立不安,惶恐万分。他们甚至能在自娱自乐的同时,把父母逗得哈哈大笑。但同时也在不段试探父母的边界,细心的父母会发现,他们多出了很多要求。比如,他们想爬上桌子玩,想把其它伙伴的东西占为已有,想玩火,想碰利器。而在父母的一次次的重复“不可以”后,才会懂得,有的事情是不可以做的,有的东西是不允许碰的。他们就在这样的尝试和被拒绝间,懂得了“界线感”。
你也可以想像一个没有“界线感”的孩子,在自己不合理的要求不被满足时,满地打滚的场面。可想而之他们已经不是第一次通过这种方式来满足自己了。试想下,如果孩子在第一次做出这样的举动时,父母站出来严肃的告诉他,这样是不可以的,后面是不是可以避免这种持续发生的行为。
有的父母喜欢讲道理,这本没有错,但不需要每次都讲,我们跟他讲不要碰插座是因为有电,他未必明白。到了上学阶段,老师也不会把每一条校规为我们的孩子解释,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我们要做的也许就是在孩子每一次去触碰危险时,严厉的告诉他,不能这样做。有的人会说了,我家的孩子就是性格比较执着,越不让他碰的,越要碰。执着是好事,但越过边界的执着就变成贬义词了。孩子比你想象中的更在意你的想法,比你想象中的想讨你欢心。尽早树立规矩,在一个有界限的范围内,他们才能获得更多有效的自由。而没有界限的自由何能称之为自由?自由从来都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知道什么可以做,并且可以努力去做好。
《触龙说赵太后》讲的是一个这样的故事: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求赵威后的儿子长安君做人质,才肯出兵。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国家危在旦夕。触龙说服了赵威后,让她的爱子到齐国做人质,终于化解了危机。
在赵威后的心目中,她觉得自己爱长安君(儿子)胜过爱燕后(女儿)。可触龙不这么认为,他对赵威后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拉着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这难道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为国立功,一旦您去世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一席话说得在情在理,赵威后终于心服口服,同意让儿子做人质。
一国之君尚且不能躲在城墙与母亲的羽翼下,需要去经历磨难和建功立业,何况我们的大多数。而身为父母的我们大多数时候是不是想着想要为孩子铲平路上的一切绊脚石?孩子摔倒了,我们第一时间跑去扶。孩子和小朋友打架了,我们恨不能去替他挨打和打人。游乐场因为小孩子的争抢导致大人间的打架这样的事情不要太多。
是否,我们该思索下,既然我们终究会比孩子们先一步离开,与其为他们避开一切危险,为何不在他能听懂话时就教给他们怎样去规避和应对危险。至少,我们不把自己的焦虑加在孩子身上。婴儿时给予的安全感,幼儿时给予的界线感,适当的放手,些许的委屈和挫折,才是他们所需要的爱。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相关文章:
做好预防儿童近视措施 让父母更爱子女一点04-06
家庭关系对孩子影响深远12-13
女性教育对社会的深远意义05-18
你为孩子定的规则为什么总是轻易被打破09-20
3岁前的宝宝脾性与父母之命早教01-31
婴幼儿营养是成长之关键 父母需十分关注10-27
你选了啥按需喂养VS规划喂养未来这样深远影响孩子性格12-12
家宅风水布局之不祥之物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