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自觉性要“狠抓初犯”

时间:2024-01-29 07:05:02 教育 我要投稿

  自觉性是一种意志品质。自觉,就是不需别人督促,自己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自觉,对于少年儿童的成长和智力发展的作用很大。说少年大学生不神秘,就在于同龄的孩子中,别人在玩耍、消磨时间时,他们已经自觉地去学习文化知识了。

  要培养自觉性,方法自然有许多,但是有一个原则是共同的,就是在纠正不自觉行为的过程中培养自觉性。

  比如,我们可以在纠正盲从中培养自觉性。盲从,就是盲目地受他人的暗示和影响,是孩子意志力不强的表现,是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纠正了盲从,就是提高了自觉性。有的孩子做作业喜欢对答案,只要一发现自己的答案与别人的不同,就认为是自己错了,并马上按别人答案改,有时反而改错了。这就是盲从。

  这种盲从的原因,往往是由于父母不适当的家庭辅导造成的。平时,父母检查孩子的作业,一旦发现错处,马上就给指出来,甚至连答案也说出来:“真笨!这一题应该等于15,你怎么等于18呢?”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想,反正有爸爸妈妈把关,完成作业马虎,做完了事。爸爸妈妈让怎么改就怎么改,孩子成了“写”作业的机器,根本不动脑筋。一旦父母不在身边,孩子自己就不敢或不会判断答案正确与否,只能是人云亦云,以至照抄了。

  要纠正盲从,必须进行长时间的培养。每次作业要求孩子自己检查,家长发现错误也不要具体点出,只说有,或说有几处,让孩子自己去找。甚至没有错,也故意说有,锻炼孩子的自我判断能力,让孩子敢于否定家长的意见。能达到这一层次,应该说盲从就纠正了。

  不过,有些行为虽不是盲从,但也确实是不自觉行为。比如,孩子答应做的事,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又不去做了。这不是盲从,但属于不自觉行为。要纠正这种不自觉行为,我认为“狠抓初犯”是十分重要的原则。当孩子在某个问题上第一次出现不自觉行为时,家长应抓住不放,因为这时这种不自觉行为往往是偶然发生的,还未形成稳定的意志品质,若能及时教育,就容易纠正。我在家庭中就是这样做的,而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那是孩子上初中的时候,省电台每天中午广播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将两个孩子吸引住了。但是,孩子以前因为不习惯睡午觉,所以都是在中午做作业,晚上则早点休息。现在如果中午听评书广播,作业就挤到晚上,就会影响休息。因此,我和他们商量:是不是中午不听,如果想听改在下午课外活动电台重播时收听,如何?两个孩子也都同意了。

  可是,有一天中午,我和爱人外出有事,回来时,还没进门,就听见屋里的收音机正响着刘兰芳的声音:“小南蛮,哪里走……”

  我一敲门,孩子赶紧先关上收音机,然后才来开门。我感到孩子在中午不听广播这件事上还不能自觉,虽然是“初犯”,但必须抓住不放。不过,我并没有骂他们,更没有打他们,也没有大声斥责他们,而是坐到孩子的面前讲起道理来。从自觉的重要性讲到自觉的作用;从少年大学生自觉学习的故事讲到我自己自觉地工作;从今天你是个孩子,只有不用父母督促,自觉地学习,讲到将来在工作中,才能不用领导管,自觉地为国家工作。最后,讲得孩子难过地低下头。

  “爸爸,你别讲了,我保证以后中午不听广播了。”儿子伏在桌上呜咽地说。

  “保证不听了。”妹妹也嘟哝了一句。

  教育产生了作用,但还没有达到根本目的。我说:“不是不让你听《杨家将》,而是说自己决定、同意的事,就要自觉地去执行。不论干什么事都应当如此。”

  这次及时的教育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此后兄妹俩学习的自觉性大大提高。后来,家里买了电视机,除了约定好的时间或节目之外,兄妹俩都自觉地不去看电视。有一年暑假,我外出讲学回来,我爱人告诉我说:“那一天让东子来看电视,我说爸爸不在家,东子说:‘我应该自觉,不管爸爸在不在家。爸爸工作起来那么自觉。’”我听了之后,打心眼里高兴。

  许多家长反映,现在的孩子“不好管”“管不住”,其实不应该去“管”,而应该去激发和培养孩子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