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人欺负了

时间:2024-01-07 12:56:26 教育 我要投稿

  孩子被人欺负了,应该谦让还是还手?1

孩子被人欺负了

  提问:我的孩子在幼儿园总挨别人欺负,我教育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相处要懂得谦让,但是其他小朋友先欺负你时,你也要学会反击。但孩子就是不会,总被其他小朋友欺负,怎么办呢?

  回应:孩子在幼儿园发生“冲突”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作为父母既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受到欺负,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不懂得谦让,睚眦必报的刺头。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这两种状况之间取得平衡,做到既不欺负别人也不被别人欺负。

  可是很多父母发现让孩子取得这样的平衡真是难上加难,说了很多道理,费了很多心,可就是收效甚微。这里需要澄清的是,幼儿的交往能力一般情况下不可能通过外界的说教而起效,如孩子对其他孩子动粗,这时父母一大堆“谦让美德”的说教对孩子而言几乎无效;反过来对孩子大打出手,让孩子记住这个教训的“棍棒教育”也只能让孩子的“暴力倾向”更甚。孩子的成长必须通过孩子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经验,才能有所长进。对幼儿而言较好的方法就是自然后果法,也就是因为你的粗鲁和霸道,很多孩子都不愿意和你玩,这对孩子的刺激和“教育意义”远大于上述两种。

  再来看看孩子总是被别人欺负的状况。首先,从意识上,父母不要轻易地把孩子之间的“冲突”定义为欺负,在幼儿阶段,这种有意识的欺负并非常态。更多情况下都是孩子们表达自身情绪的方式,只是这样的表达方式不太恰当,需要成人的。引导而已。当孩子受到这种“欺负”时,首先要平复受到“攻击”孩子的情绪,告诉他对方只是想要表达友好;其次要把两个孩子拢在一起,告诉发起“攻击者”如何表达喜欢;最后要让两个孩子在友好的气氛中再一次进入游戏状态。

  当然,家长可能觉得有些孩子不是表达友好的无意犯过,而就是具有攻击性。那么当孩子向自己告状或者诉苦时,父母该怎么办?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建议父母代替孩子去处理问题,更不主张父母拿别人的孩子“出气”。因为,那是幼儿世界的冲突,他们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处理方式。我始终建议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多地扮演协助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如当孩子哭哭啼啼地来找你,告诉你某个孩子总是欺负他,一般情况下,父母会吐口而出:“他为什么打你啊?”这可能不是最好的方法。建议先把孩子拢在自己的怀中,理解同情他的遭遇,并尝试着帮他表达清楚自己的情感体验:“是不是很委屈?是不是很疼?”其次,等孩子的情绪平复了,父母可以尝试着让孩子慢慢建立起事情的因果联系和积极应对问题的能力。

  父母尽量克制自己表达所谓“正确的做法”的欲望。鼓励孩子去尝试他所设想的方法,然后进一步探讨。

  其实要怎么扮演好协助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对家长来说也是要很有耐心才行,孩子们的世界,他们表达方式还不完善,理解能力还比较差,家长的一些做法也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希望本文能给遇到类似情况的家长带来启发。

  孩子被人欺负了,应该谦让还是还手?2

  1、肉体上的欺负:主要表现有踢、打、掐、咬、揪头发和威胁。例如,“将东西交出来,否则,将会受到痛打”等。

  2、语言上的欺负:常常与肉体上的欺负同时出现。包括骂人、散布谣言、嘲弄等。

  3、情感上的欺负:将受欺负的孩子与小朋友们隔离,不让小朋友跟他玩。

  4、种族歧视:如种族蔑视、漫画侮辱、模仿受害者的文化传统、做一些挑衅性的姿势等。

  5、性欺负。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欺负人?有些受欺负人的孩子本身可能曾多次受过别的孩子的欺负或者把欺负别人作为一种对付逆境的方式。比如离婚家庭的孩子。爱欺负人的孩子通常都把跟别人过不去作为一种乐趣,通过挑衅行为,让别的孩子都服他。如果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受到欺负了。比如,面部或身上有青肿,孩子经常带在身边的东西不见了,或找借口不去上学,这时孩子自己是不愿意承认受到了欺负。父母应当策略发问。

  比如,从家或学校到汽车站你看到了什么?上学前或放学后在游玩场所有什么发现?咱们邻居家爱欺负人的小孩最近还欺负那一个小朋友?这样发问,孩子容易接受,觉得父母不是在问他的经历,而且受欺负的也不仅是他一个人。如果搞清孩子确实在外面受到欺负时,不得采取过激行为,不得发怒和责备,让他知道你是站在他那一方,并且是爱他的,怂恿孩子与人打斗是不明智的。教育孩子用严肃的目光盯着严厉地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嘲弄我。希望你以后不要这样”然后走开,对来自对方的进一步漫骂不予理睬。如果怕挨打应告诉孩子去找老师或其他小朋友。

  孩子多交朋友,参加集体活动等会避免挨人欺负。多数情况下,家长不必介入孩子之间的纷争,但如果这种事情持续发生,父母应当向老师当面讲清,请老师解决。当然,这样做会使自己的孩子感觉不体面,可孩子的安全是第一的。

  如果孩子在外面欺负了别人,做父母的也应保持冷静。应问明原由,教育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应采取非暴力方式解决,不得使用进攻性的言辞或行为。当发现孩子有所改善时,应及时给予表扬,让孩子明白你除了不喜欢他那种欺负人的行为以外,还是挺爱他的,必要时应与老师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