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脑,多创造!”在社会潮流的驱使下,潜能开发、参加各种兴趣班、购买N多的游戏教材。我们下定决心将宝贝的潜能和创造力“发扬光大”。之前有个报告《“越不用脑”,越有创造力》,对上面那个已得到高度认同的说法产生了一定的震荡和颠覆!
我们是否犯了善意的错误?带着一系列问题,我们走访了多位专家。
深度访谈:
罗劲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心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
“让曾经脑损伤的人做顿悟的难题,他们比正常人的效率要高。原因在于他们的常规思维被抑制了,他们的思想也就更自由了!”
1、个概念
记者:您对创造性思维中的“顿悟”非常有研究,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罗劲:顿悟是一种突发式的解决问题的过程,类似于我们日常所说的“灵机一动”。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先来猜个谜语:它能搬动巨大的木头,却移不动一枚小小的铁钉。这是什么?你可能首先会想到起重机之类的东西,但我们的答案是“河流”。在找到“河流”这一答案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需要打破思维的僵局,实现一种顿悟。我们的研究,就是用谜语或者脑筋急转弯作为实验材料,采用脑成像技术,记录人们在顿悟的一瞬间大脑的活动状况。
2、个阶段
记者:“少用脑,多创造”这种说法似乎非常具有颠覆性意义。但说实话,也很容易造成误解。您能否具体解释一下“少用脑”的含义?
罗劲:实际上,我们的实验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我们主要关注在顿悟过程中那些兴奋的区域,这说明这些区域参与到顿悟的过程中来了。通过实验,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多动脑,多创造”。
不过,我们发现,在顿悟的一瞬间,有些关键脑区不但没有活动,反而是处在抑制状态的。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创造力活动可能存在的一个新的原则:少动脑,多创造。当然,这里所说的少动脑,指的是负责常规思维的那部分脑区。因为如果这部分脑区持续活动,我们的思维就会沿着一个常规的模式进行下去,非常规脑区的活动就会处于一种不太活跃的状态。
一位意大利学者作了一项实验:让脑损伤患者,尤其是额叶损伤的患者做顿悟的难题,结果发现他们解决问题的效率竟然比正常人还要高。为什么呢?因为额叶主要负责的是自上而下的控制和常规思维。这部分思维不工作了以后,人的思想反而更自由,也更能够想出一些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来。
再比如在拆字实验中,要把“四”字拆出一竖,成为一个“匹”字,人的枕叶(负责知觉的区域)是要被抑制的。为什么要抑制呢?因为人们把“四”看成“四”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过程。只有这个过程被压制住以后,他才能够想到新的可能性。
由此,我认为在大脑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不一定只有加法,而可能存在减法的原则:在有些情况下,少动脑才能多创造。
3点启示:
记者:您认为这样的研究结论对儿童教育有哪些启示?
罗劲:我认为主要有3点。
启示1:
指令过多会导致思维定势。其实,我们对孩子的很多所谓的教育都是一种对孩子额叶的强化训练,或者说是对常规思维的强化训练的过程。我们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来听我们讲,按照我们的方法去做、去想。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如果想集中注意力,不东张西望,他的额叶一定要持续地活动。同时,如果我们再要求孩子一定要按照你的指导去做,不允许他有自己的“小聪明”或者“胡闹”的想法,那么对孩子额叶的训练就更加强化了!而我们对额叶的功能训练得越多,孩子就越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或者对他的创造性思维造成束缚。
启示2:
压力过大,会强化常规思维。相反,有些例子证明,儿童的压力小,会对他的创造力思维有所帮助。这是因为创造性活动需要挪动常规思维的整体结构。如果在这个时候,成人在外部施加的压力过大,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地选择用常规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启示3:
问题意识是创造力的奠基石。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孩子对问题的关注本身对他的创造性是起奠基作用的。我们需要鼓励孩子对问题保持持续的兴趣和关注,鼓励孩子对这个问题始终如一地去探寻。
【孩子越不用脑,越有创造力?】相关文章:
越会花钱的孩子越有前途?11-26
越叫越有钱的网名03-27
男人越冷淡越有吸引03-30
妈妈在这4点越懒 对孩子成长越有利11-26
父母哪几件事越懒惰对孩子的成长越有利11-11
辣椒越辣越有营养11-06
酸奶越酸越有营养11-16
越穷的男人越有哪些表现04-13
这些食物越新鲜越有毒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