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美国《侨报》有个报道说,有不少留学生,内心的忧郁和苦涩让人唏嘘。虽然不少人家境优越、衣食无忧,可他们不仅学无所成,甚至荒废了大把的光阴与青春,外语没学好,中文却忘记得差不多,在国外混沌度日,陪伴他们的是日复一日的网络游戏。
为什么这些孩子在国外学府里没有成长,反而心智还退化了呢?
这还得从他们国内的教育开始说起。
很多孩子迷恋网络,是因为现实教育的失败和家庭情感的缺失。
我们的教育有时并不是在帮助孩子成长,更多的可能是束缚了孩子。
一切向分数看齐,忽视对孩子德育、体育、美育的教育,已不知不觉成了很多学校、家庭的教育观。
曾有个关于城市独生子女心理特征的演讲,里面提到一个观点:当今都市孩子现实感非常弱。
孩子在现代化的生活中,现实感很弱。他们反而在虚拟的世界才体会到真实感,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虚拟感,这就是他们的特征。怎么回事?
有个事例,说是两个玩“手办”的孩子,他们在网上交流,在虚拟世界里捣鼓真实感。
两个孩子在网络世界里面交流情真意切,觉得不够,于是决定线下会面。谁知道,在现实世界见面以后,两人坐在一起居然无话可说,这种感觉反而太虚拟了,于是两人又相约还是网上见面更好。
为什么这些孩子会分不清现实感和虚拟感。
因为他们的世界一直处于书本学习之中,读了一百本书,可能还没真正走出过一公里的路。
孩子从小到大的一切现实事务都被替代了,他们只知道好好学习,而我们的学校也没有提供给孩子处理事务的可能性,除了学习和补课没有其他活动。
没有和世界的链接,没有更多的户外活动,没有足够的朋友,也没有真实的情感体验。
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颗探索的世界的心,它需要展开,最初是在父母身边去探索,接着是在广阔的世界中去行走。
但是很多家庭,还没等到种子开始发芽,就已经开始把孩子圈养起来。
孩子学走学跑时,父母怕跌怕摔,就把孩子圈起来,捆住孩子的手脚,束缚孩子的心灵。这样既省事省心,又缓解了成年人的焦虑,而孩子则变成了温室的花朵。
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习惯了身边的环境,哪怕小小的变化,都会引起了内心的恐惧和焦虑。
恐惧,往往源于未知,未知,往往伴随焦虑。这些,都会让人会产生失控的感觉。
控制感,决定了一个人的自我所能延伸的空间。控制的范围,即是自我的疆界。
一个人的自我能延伸到何处,取决于控制感的范围。
被圈养的孩子,自我的疆界太宅太简单,因为,控制感只能发生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进入大的空间,会让他失控。
所以,有相当数量的孩子,身体成长起来了,但是心智却停滞不前。
心智是人们的心理与智能的表现。即指人们对已知事物的沉淀和储存,通过生物反应而实现动因的一种能力总和。
心智退化的孩子,没能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遇到陌生的环境,就退行到婴儿状态,超级宅,就像是萎缩在子宫的永恒婴儿。哪怕把他放到广阔的天地之中,却也只能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不敢走出半步。
被圈养的孩子,心智也习惯了圈养。被圈养的孩子,他的世界也只是个圈圈。
在中国,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能够去一所好学校而竭尽全力。而澳大利亚有位妈妈,却认为,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学校的位置,因为世界就是孩子的学校。
从2012年开始,露丝已经带着儿子路易斯行走了65个国家。
一开始,露丝还会在旅程中让儿子每天做点习题,后来露丝意识到,孩子其实可以从一切事物中学习。
比如,在货币兑换中学习数学运算,甚至还引导孩子做预算,学会对金钱的合理分配使用;在一起参与旅程线路的制定时学习地理;在与当地人的交往中,了解各地风俗习惯和语言;而人文和历史,更是直接身临其境的,在每个历史古迹和景观体验。
我们可以看一百本书,但更可以身临其境的去感受真实的世界。
这位妈妈说,她并不否认学校的作用。但她更想告诉父母们的是: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永远不应该只发生在教室里。
在旅程中,儿子有了很大的成长,他主动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发起了网络募捐,给残疾卖艺者送去温暖,在爱与被爱中懂得了平等和尊重。
我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说的不仅要读书,更是要把所学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和感受,去活在真实之中。
坐在教室里学到的,是知识积累;在生活中体验的,是心智的成长。
心智成熟的孩子更强大,因为他们的内在世界稳定又灵活,他们的自我疆界丰富而流动。
把孩子带入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中,这是对他生命的祝福。
【被圈养的孩子他的世界也圈在了圈里】相关文章:
孩子暑假“圈养”or“放养”11-26
孩子不要过分圈养溺爱12-13
孩子到底要圈养还是放养?11-23
孩子“圈养”易患厌食症11-18
对孩子的教育,是放养好还是圈养好?11-04
寒假开始了,孩子该圈养还是放养11-27
再大的世界也大不过你孩子的财商教育12-14
孩子是他自己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