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早就指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小学生思维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不同科目、不同知识块层面的发展并不平衡,只有到中高年级,孩子才学会分辨主次、本质与非本质,才会自觉主动地调节、检查或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才会出现思维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有一名学生做数学题时经常出错,老师深入了解后发现,他在做题时思维的速度大大超过手写的速度。脑子里想的是后几步,却写到前面几步的结果上,有时还重叠在一起,因此经常出错。这是手脑步调不一致导致的粗心,可能是思维敏捷而手动跟不上,也可能是思维粗略而书写详尽的差别,这就需要训练学生在保证思考速度的前提下,细化脑子中的思维步骤、加快手中书写的速度。
在数学中,有时需要通过加强口算训练以及简单应用题的思路训练,来消除孩子在解题过程中的粗心。因为孩子对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新知识的生长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不清楚,不了解各种计算公式或法则的推导形成过程,没有经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改条件或问题等变式的训练,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等品质还不够发达,粗心自然少不了。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思维过程中常见的怪现象——“思维定势”。《教育心理学>指出:思维定势是由先前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或倾向性,决定着同类后续心理活动的趋势。由于小学生对细微变化缺乏很强的观察、判断能力,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知识之间会产生迁移,更容易产生不必要的错误。如先前学习“干”字,稍后学习“于”字,往往会由于前一个字的定势,而使前后两个字区分不清,把字写错。
孩子在计算中思维定势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在旧法则干扰新法则,即用习惯的方法去解答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而产生“累积性错误”。如整数加法的法则是“数位对齐、个位算起”,学生在计算小数加法时却将末位对齐。又如在计算290÷29=10、460÷46=10这些口算题后,接着计算380-38时,由于思维定势学生往往会把减法错算成除法,即380÷38=10。还有些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1÷0.1=0.1,究其原因,便是“任何数除以1都得原数”的思维定势。
老师或家长有时会责怪孩子总是做错“讲了好几遍的题”,这就是因为孩子没有从大人解题的思维过程中受到影响、得到启发,还没能很好地掌握解题的一般方法。孩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说只知道要这样算,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时他们只能对着例题直接模仿或瞎猜乱碰,根本不明就里,这就造成了当遇到综合性强、难度稍大的题目时,他们就找不到突破点、侧重点。
【如何避免孩子思考过程中的失误】相关文章:
如何避免孩子发烧?12-01
如何避免孩子撞到头11-19
如何让孩子避免心灵伤害11-26
孩子如何避免拖延症11-08
如何避免孩子意外跌落11-06
如何避免孩子叛逆期04-21
如何避免培养糟糕的孩子12-07
教育孩子过程中父母需避免做的事情11-17
如何避免孩子睡凉席过敏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