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家庭和另一个家庭出去玩,对方家庭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姐姐(11岁),一个是弟弟(6岁)。一路上那个男孩的种种举动,可是够让他妈心烦的。
刚开始,他念姐姐的名字,然后嘴里发出“噗噗”的声音,唾液横飞,接着又念我家孩子的名字,继续发出“噗噗”的声音,我家二娃和他姐姐都没理他。对方妈妈坐不住了,冲那个男孩吼了几句:“多没礼貌啊,你要是再弄,我把车停边上把你扔出去!”那个男孩没理会她,依旧发出那种声音,依旧唾液横飞,那个妈妈却没有停车把他扔出去。这种话管用吗?说了不算,算了不说,越这样,这个妈妈说的话越无效。
所以,大人在说话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你要是觉得自己能做得到,就说这样的话,坚定地执行。你要是觉得自己不能做到,千万不要说出那样的话,否则自己在孩子面前没有信用,更糟糕的是,孩子会潜移默化用这种方式与其他孩子交往,真正受影响的就是那个孩子。
那个男孩给姐姐瘙痒痒,姐姐用手挡住,男孩挥手往姐姐脸上打了一下,姐姐向自己的妈妈告状:“弟弟打我了。”妈妈问:“你为什么打姐姐?”“我不高兴,昨天姐姐碰着我了,我今天就要打回来。”妈妈说:“姐姐碰着你,又不是成心的,你昨天已经打过姐姐了,扯平了,你今天再打姐姐,就不好了,赶紧向姐姐道歉。”那个男孩说:“我不高兴,我不道歉!”那个妈妈也没再理会他。我心想:这个妈妈不知道平时说了多少这样无效的话,不坚定地执行自己的话,再说,就真的是废话。
终于到达了玩的地点,二娃和那个男孩跑向了草地,二娃跑在了前面,那个孩子哭了,一边哭一边跺脚:“我不高兴,他跑在了前面,我要跑前面。”有他妈在那哄他,我不便说什么,心里想:这个孩子喜欢争强好胜,连一个简单的跑着玩,都要争输赢,只想赢,不能接受输,心理好脆弱。人生的路长着呢,大的考验还在后面呢,那个孩子能面对吗?
我和我太太带着二娃看橱窗里的工艺品,二娃看得很专注,就在这时,那个孩子奔过来抬腿就踹了二娃一脚,我们都呆住了,那个妈妈赶紧跑过来,揪住他儿子的衣领,像拎小鸡一样把他儿子拎了出去。我太太问二娃:“你现在是不是很吃惊,又委屈又生气。”二娃点点头说:“他这种方式不好。”“是的,他的妈妈在说他,咱们希望他能改正,好吗?”二娃点点头。远处传来了那个孩子的哭闹声。
过了一会儿,那个妈妈又像拎小鸡一样把她儿子拎过来,生气地说:“向二娃道歉!”那个男孩一直哭,没说话。那个妈妈向我解释:“我这个孩子,就是个男孩,喜欢动脚打拳什么的,你家二娃刚才跑到前面去了,他不高兴,所以抬腿踹了二娃一脚,我这个孩子淘啊,不好管。你看,我让他道歉,他都不说话。”我对那个孩子说:“我知道你是来道歉的,只是没有说出来,那种行为确实不好,我觉得你能改正。”那个孩子流着眼泪点点头。
总体来说,那天的游玩很不顺利,也不愉快,那个孩子总在制造各种事端,那个妈妈总在吼来吼去,这种吼又不怎么管用,教育手法出现了问题,那个男孩小小的年龄,内心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当我们面对孩子的各种问题时,首先反应出来的是愤怒,表达方式是吼、数落孩子、打孩子,孩子学到的也是这些,当他长大后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多半也会采用同样的方式,如果不改变的话,一代代会往下传。我们都知道,说话内容重要,说话方式重要,但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却放任了自己暴怒的情绪,这里需要调整的是我们大人自己——和善地跟孩子说话,坚定地说出想说的话,坚定地执行自己的话,这就是和善而坚定地面对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