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内训的内容是《他乡的童年》——日本篇、印度篇。
也许我们没有机会亲自去这些国家探索他们各具特色的教育模式,但我们可以通过这扇窗户打开眼界,看见成功的路不止一条,或许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让孩子体验一个更加广阔美好的世界!
让我们先来看看日本有什么值得让我们学习的呢?
在日本的幼儿园中,孩子们往往6人一桌一起吃饭,有的人会自己带便当,有的人吃学校配餐的安排,配餐里会有多余的果冻。在正式开动之前,孩子们会去交流沟通,彼此分享并分配这些食物。
当孩子们完成分配后,有时候老师会突然出现,“抢走”或“偷走”孩子们的食物,甚至示弱骗取孩子们的食物,但这个时候,孩子们往往会大声拒绝,并推开老师的手。
这也是为了告诉孩子们,在学会分享的同时“拒绝”也同样重要。
日本教育的许多小细节,都在培养孩子的整体协同感、严谨认真的做事态度,以及不能给别人添麻烦的意识。
例如:孩子从小就集体练习坐姿,练习发声方式;
孩子们都是独立吃饭,整理餐具;
像教室的推拉门特别设计成无法让孩子一次性关上,必须关第二次,让孩子们意识到:门若未关好会使人受冻,要时时考虑到别人的感受。
日本的幼儿园,不同的课程内容匹配着不同的上课服装。他们都有专门的更衣室,每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储物柜,整体显得细致和有序。
在学校师资方面,教师精神状态饱满,充满活力,传递给学生的是积极向上的能量,孩子们在课堂上所吸收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教师自身的素养以及教师的魅力。
如果芬兰教育追求的是平和,那日本教育追求的则是力量。
他们在让孩子有自己角色的同时,又引导他们凝聚成一股力量。
再来看看印度
在印度的教学视频里,印度的教育体系是非常开放的,接受度更高,从云中学校的SOLE和古普塔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印度是让教育自然发生。
在教学中,印度会更多地让学生自主学习,用好奇和热爱驱动学生去摸索和探究事物的本质。
所以,善于独立思考的印度学生,在面对不确定时,更有底气也更擅长去处理和解决问题。
而在应试教育培养下的大部分中国学生,学习更多地是靠“成绩、遵从”来驱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在这种模式培养下的中国学生,在完成事情上有着高效执行力,却缺乏独立思考的决策能力。
印度的孩子更善于表达,属于行动派。他们没有周详的计划,只要开始就会在进行的过程中将事情一步一步的向前推动,使其趋向完美。
在印度的教育里,互联网是有效的教育工具。而在国内互联网、IPAD等电子产品却变成了一个不利于学习的工具,被限制的多利用的少。大多数的成人和孩子们并不会正确的使用电子产品,仅作为娱乐手段。
在电视上播放的电子产品广告普遍有个固有思维,就是给电子产品的定位多数突出自拍功能,视频功能等等,俨然是一个娱乐的工具,凸显学习功能不多,舆论对于电子产品正向导向不够强。
我们应该将智能融入生活,融入学习,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电子产品使得学习途径多样化。
相比印度孩子对待电子产品的态度,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自己,面对互联网和电子产品我们应该做的是想办法更合理的去引导和利用,而不是全盘否定。
这就像国内的一些教育者对西方教育的态度,要么是觉得西方的教育好,全盘西化;要么是固守自己的教育模式,不考虑时代发展的背景,故步自封。
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完美的,教育理论也正是如此。
我们相信,最好的教育一定是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接收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再将它内循环,结合国情和孩子的自身状态,才创造出更好的、更适合中国孩子的教育形式。
我们要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老师,我们如何创造,学生如何创造,我们和学生如何共同创造。 ——王瑞君
【寻找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他乡的童年》】相关文章: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04-23
家长教育孩子方式04-26
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07-18
爸爸教育孩子的方式02-23
正确教育孩子的方式04-13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05-09
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11-13
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04-17
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04-13
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哪些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