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宝爸带娃去地质博物馆看恐龙化石,大宝特别亢奋,因为他是恐龙深度爱好者,家里大大小小恐龙模型不下一百个,而且他能分清楚各种恐龙的名称。跑地质博物馆也是我家的假日保留项目。
仰望着巨大的霸王龙化石,大宝发出阵阵惊叹,宝爸在旁边问:恐龙这么大,你就没有想过他是怎么灭绝的?大宝胸有成竹的说:"小行星撞击地球。"宝爸一撇嘴:撞哪儿了?大宝耸耸肩:不知道,书上说的?宝爸接着说:为啥小行星撞一下地球就能让他们灭绝?.....比起儿子说起恐龙是一脸迷妹的我,爸爸更喜欢这样"刁难"孩子,美其名曰"发散思维",在我家最喜欢问为啥的,不是一大一小两个娃,而是宝爸,这就是我家的"科学教育"。
最近十几年,科学技术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培养有创新能力,科学思维的人才成了教育的目标。而各种帮助孩子提升智力,思维能力,科学能力的兴趣班,培训班也备受家长们追捧。高大上"科学思维"到底是什么?家庭教育中又怎么营造浓浓的"科学感"呢?
谈论"科学思维"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在我们小时候,流行着一句很经典的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秉着这样的精神,爸妈通常会在我们的书单里放上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在他们看来科学思维,就是一种凡事都问为什么的思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的确如此。但实际上,对万事万物产生兴趣,只是科学精神的很小一部分,而非全部。
☆、科学是一种"信仰"
雨果奖获得者科幻作家郝景芳认为:相信我们自己和我们所处的客观世界,从根本上是可以被认识的,被理解,被改变的。
朋友家7岁的小娃嘉络,多次看过BBC的《行星》系列,最后得出结论,科学家总是在推翻自己的理论,冥王星就这样被提出了行星的行列。但是即便错了,科学还是比那些星座故事更靠谱,更有趣。当我问他为啥是,他说因为纪录片里那些都是真的,而且有用。
☆、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如果说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知被理解被改变的科学心态,是这个时代孩子的普遍心态。那么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就需要后天不断的培养和练习了。大宝班上的探究式课程曾经研究过一个课题:为什么我市会堵车?
娃们先是在高峰期围观了车流,得出了结论车太多了,接着老师又带他们去了高峰期也不拥堵的路段。小朋友们发现,堵车是因为大家都要走某一条路。
最后他们用玩具车模拟,竟然得出了"错峰出行"和"增设立交桥"这样的成熟方案。他们研究和科学家们的方法没有两样:利用观察形成理论,在观察和实验中修正理解,在用理论积极的预测和改变世界。简而言之:观察发现问题,讨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这三种日常习惯,开启宝宝"科学力"
伯克利大学心理学系的Alison Gopnik在《孩子都是哲学家》中提出,"甚至最小 的孩子也能够深入地参与到认知因果关系的活动中,并且很善于此。
所以几乎可以说,娃就是以"小小科学家"状态出生的。而这个世界,就是他研究的对象。作为爸妈我们并不需要把他送去科学培训班,来训练科学思维。在日常生活中,保留这几个习惯,多启发多引导,就能开挖娃的"科学力"
1)、放手去玩
刚刚坐稳的宝宝,就会把手里的东西咣当一声扔在地上。一些妈妈可能因此感到烦恼,觉得娃在故意使坏。但这其实就是宝宝的一个实验。他的小脑瓜里可能想着,真有趣,这是为啥。再扔一遍来观察。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请不要打断宝宝的"科学研究"。甚至有些时候,我们还能给他加点料,比如找点材质不同,重量不同的东西,让孩子获得更多体验。
2)、家长多问为什么
很多家长可能觉得奇怪,爱问为什么的,应该是孩子才对。而我的一位朋友却认为,当娃问你为什么,你最好先反问回去。比如他的女儿四五岁大的时候,曾经在饭桌上问他,为啥自己非要吃饭。
我们普遍的回答无外乎:人是铁饭是钢。但这位爸爸却问了回去:你觉得呢?女儿说,可能就像汽车要加油一样。爸爸又问:但是为啥汽车喝一次跑好久,我们就不行。
科学精神的内核,往往并不是思维方法和世界观,而是诸如好奇心、探索欲等更底层的东西,而大人的一层层提问,会把孩子看似寻常的问题,变成一次好奇心大冒险。
3)、学会区分事实和观点
像大宝这样的大班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讨论问题的能力。家长就可以着手帮孩子建立"科学讨论"的习惯。"我觉得恐龙可能是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灭亡的"和"恐龙确实是小行星撞击地球灭亡的"之间,其实大不相同,一个是陈述者的观点,而另一个则是事实。
Tips:帮孩子区分观点和事实,不但能让娃思考问题的时候,更有思辨能力。更能养成孩子在科学讨论时好习惯。
【开启孩子】相关文章:
开启孩子想象大门的十把钥匙!10-16
十把钥匙开启孩子想象大门10-16
开启致富之路02-24
开启旅行的说说10-08
爱乐乐享国际早教 为孩子开启艺术性思维09-26
这部又美又高级的绘本,开启孩子艺术和语言的双重启蒙09-26
明年开启甜甜的恋爱09-22
开启前世记忆的方法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