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规则
有时候孩子不听话,不愿与家长配合,是因为他不了解或忘记了行为的规则.再一次的提醒孩子,可以让孩子体会和了解,但要注意表情和声调,不要用喊叫的方式,要用坚定、温和的声调来对孩子说明或提出要求.这时我们家长要切记,在人多的地方讲话要小声点,这样既不会妨碍别人,也容易让孩子接受.如上街购物时,我们可以对孩子说:“我们今天上街是要给奶奶买礼物,其他东西一律不买”.家长在向孩子解释规则时,应该避免预先就认定孩子不听话.例如, “你要我说几百次,才会听话”.这会让孩子更加的任性和固执.
2作榜样
年龄小的孩子虽然知道指令和规则,却很难决定该怎样做.当他不行动或不接受指令时,我们又以为孩子不听话.因此,在让孩子了解行动规则的同时,还要指点他(她)怎么做.例如,书如何摆、玩具怎么收、坐要怎么坐、话要怎么说等等.
3严肃谈话
当孩子不听话时,成人用“责骂”或“处罚”来处理,常常很容易把主观的气愤、激动、疲倦、厌烦的情绪渗入行为的处理中,致使孩子的身体感到痛苦不适(体罚),心理产生恐惧,意志遭到压制,因此很难接受家长长篇大论的说教,反省自己不良的行为,更难以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了.
此时,如果我们家长与孩子进行“严肃的谈话”,就会让孩子心领神会.例如,先暂时停止他(她)的动作或行为,请他(她)到一个角落,好好的跟他(她)谈,可能会比大声责骂和处罚,更能启发孩子的良知,思考自己的不当行为.
4耐心纠正
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犯下一些不同类型的错误,长期下来,造成了孩子不良的行为.例如,一些父母认为孩子小,任性、胡闹、不听从吩咐是一种自然现象,长大就会变好或变听话,孩子的行为是累积的,长期下来就更加的不听话,甚至出现叛逆的情形.
孩子的行为是累积而来的,好的行为累积就变成好的习惯、好的道德,反之亦然.行为的养成和教育都是长期性的,所以不听话的行为也需要长时间的纠正与教育.孩子对人不礼貌或有其他不听话的行为,父母不能“充耳不闻”,要随时负起纠正的责任.如果我们缺乏这个耐心,实际上就是在姑息孩子更不礼貌、更不听话.
5家园配合,共同教育
孩子有很强的社会意识、荣誉感和自尊心.他(她)很在意他人的观感,特别在乎学校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因此可以利用孩子这种在意他人看法的心理,来纠正他(她)不好的行为.例如,孩子每天不肯按时上床,并且都要胡闹一番,有时通过老师的指导与要求,利用说话课,谈一谈孩子昨天晚上在家的情形,并且称赞准时上床的孩子,这样比父母千叮万嘱还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