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允许孩子半途而废,为什么?

时间:2023-11-03 12:24:08 教育 我要投稿

  我的回答是:允许孩子放弃,别逼着孩子坚持。

要允许孩子半途而废,为什么?

  坚持不喜欢的东西,真的有意义吗?

  在父母的词典里,关于孩子的品格,有这么几个词受到特别的重视:毅力、韧性、坚强、坚持、克服困难。而和它们直接相对的,就是“半途而废”。

  大人们最担心的是,允许孩子放弃一次,将来他做什么都会半途而废。

  其实,每个要求孩子做一件事要坚持到底的爸爸妈妈们都知道,当孩子已经失去兴趣时,这种坚持,对孩子大人来说,都会变成痛苦的事,甚至每一次坚持,都不得不通过父母的严厉要求、逼迫、打骂来实现。

  这就让人疑惑了:既然是痛苦的事,坚持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吃苦的结果是苦尽甘来,痛苦的坚持才有意义,但明显地,对于很多想放弃某个兴趣学习的孩子来说,苦尽甘来不会发生,苦海无边才是真相,因为他已经失去了对这件事的兴趣。

  当需要内心动力支撑的“坚持”,变成毫无内心动力的“煎熬”,这种坚持,不会有好的成果,简直就是一种对生命的浪费。

  可能有人会说,人生哪有那么轻松,做什么事不得吃苦?现在不让孩子学会吃苦和忍耐,将来他什么苦都不能吃怎么办?

  真心爸妈发自内心地不赞同这种“吃苦说”、“忍耐说”。正因为孩子未来还会吃很多苦,才不能让孩子从小就不得不去体会对他来说此时此刻完全能避免的“苦”。

  这就像是吃药,药是苦的,天天当饭吃,吃谁都受不了,但如果是偶尔一次生病需要吃药,绝大多数人都有毫不犹豫吃下去的勇气。那些吃不了一点苦的成人,固然有的是从小泡在“蜜罐”里被惯坏了,还有更多,是被“苦”怕了。

  有时,及时止损比坚持更有意义

  认为不应该让孩子放弃的爸妈,除了担心孩子以后学什么会半途而废,可能还有一个不太容易说出口的理由:

  钢琴都买了,兴趣班的学费已经付了,大人孩子的时间也都花了,现在放弃,之前的那些付出,不都“白花”了吗?

  咱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想这个问题。经济学有一个概念,叫“沉没成本”,指的是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等。而人们要做一个决策,需要考虑的是未来可能需要的支出和可能带来的收益。

  做一个假设:

  如果逼孩子坚持下去,孩子需要在这件事上继续投入时间、精力,父母需要继续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但我们能收获的是什么呢?一个很大的可能性是,在坚持了更久之后,最终还是放弃了。换句话说,我们可能白白花掉更多时间、精力和金钱而一无所获。更让人心疼的是,孩子还因此失去了好情绪和花同样多的时间去学习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项目的机会。

  一些父母可能认为,没有兴趣,可以培养兴趣啊。但是,兴趣是发生在内心深处的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喜欢,是很难被人为“培养”出来的。很多坚持练琴的孩子,不是被大人培养出了兴趣,而是屈从了大人的压力和命令。

  经济学有另外一个重要概念——“止损”。关于止损,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叫“鳄鱼法则”,:如果你被鳄鱼咬住了一只脚,你用手去救脚,可能又会被咬住手,所以唯一的机会,就是牺牲一只脚,来避免更大的伤害。

  对于孩子的兴趣学习来说,在孩子坚定地想放弃时,允许孩子放弃,就是及时理智地“止损”,以避免带来更大的损失。

  人生需要坚持,也需要及时后悔和放弃

  父母喜欢用“坚持”来教育孩子,却常常忘了,后悔和放弃也不是什么坏事,甚至有时是必须做出的选择。

  比如,一份工作,你已经失去了兴趣,每天都做得痛苦不堪,那么应该坚持呢,还是应该放弃呢?真心爸妈的主张是放弃,坚持只是困守,及时放弃才可能去寻找新的机会。

  再比如婚姻。一桩已经让人痛苦万分的婚姻,是应该坚持呢,还是应该放弃呢?

  有人认为既然是自己选择的,就该认命,或者既然有了孩子,为了孩子也得坚持。

  真心爸妈的主张是,如果有好好经营这份感情的决心和方法,那么就去做最大的努力,把它建设成夫妻两个人都想要的样子,如果既没有决心也不知如何去做,那么不如尽早放弃以及时“止损”,以免让夫妻二人甚至孩子的幸福,都随着无法挽救的婚姻而“沉没”。

  坚持是勇气,后悔和放弃,未尝不是智慧。

  如果我们一味要求孩子“坚持”他并不真正喜欢的东西,从不允许孩子后悔和放弃,那么,孩子很可能从小就失去自己做选择的能力,未来不得不屈从于各种外在因素或者压力,在并不喜欢的工作或者并不喜欢的婚姻中苟且。这是父母希望发生的事吗?

  放弃一次,孩子就真的会做什么都半途而废吗?

  那么,允许孩子放弃,会不会真的出现孩子每次学什么都会半途而废、学什么都不能坚持的情况?真心爸妈认为,这取决于父母对此类事情的处理方式。

  一种情况是,父母全权替代孩子做选择。

  认为孩子学什么好、该学什么,或者“别人都在学,我们也得学”,不考虑孩子是否真的有兴趣,就给报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比如钢琴、围棋、跳舞、唱歌、画画、奥数等等等等,希望孩子学着学着就培养出兴趣。

  然后,发现孩子有兴趣了,就打着要“坚持”“要有毅力”的旗号,逼着孩子坚持下去,或者见孩子学这个不行,就赶紧换个项目让孩子去学。

  如果是这样,孩子很可能就会被培养得每次学什么都半途而废,因为父母让他学的,并不是他真正有兴趣的东西,或者他原本对某个项目有兴趣,学着学着没兴趣了,又不被允许后悔和放弃,于是就心生抗拒,对学什么都没兴趣了。

  另一种情况是,父母引导孩子做选择。

  在选择兴趣项目之前,父母首先和孩子讨论,他是否真的有兴趣、是否感兴趣到想报班去学的程度(对更小的孩子,可以通过细致的观察来确认孩子的兴趣)。并且和孩子讲清楚,报班去学,我们要花时间、花钱、精力,所以如果你确定想坚持下去,我们就去报班,如果不能确定,可以好好考虑考虑再做决定。

  如果孩子决定要去学,那么在开始学习之后,父母要避免把原本有兴趣的事,变成压力,比如在孩子并不情愿时,逼着他练琴,或者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果,总是认为孩子的学习成果和父母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不相匹配。总之,让孩子根据他的兴趣程度,自由地、快乐地学习,避免用各种“逼迫”、“不满意”来干预孩子的学习进程。

  这样做出的选择,孩子多半能坚持比较长的时间,甚至一直坚持下去。

  当然,即便如此,孩子想中途放弃的情况还是会发生。这时,父母需要和孩子讨论为什么想要放弃,并且在确定孩子是坚定地想放弃时,接受孩子的选择。

  推己及人地想一想,一个成人尚且做不到对自己的每个选择,无论对错,无论是否喜欢,都能坚持到底,何况是正在学习和成长中的孩子呢?

  这样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的过程。经历了这个过程,无论孩子是否坚持下去,他的选择能力其实都得到了锻炼,他会明白:

  你在做选择前,需要确定这个是不是你真的想要的;

  在决定放弃前,需要确定是一时兴致不高、一时遇到了小困难,还是真的失去了兴趣;

  我们每做一个选择,都是要付出相应的时间、精力做代价,所以做每个选择,都需要慎重。

  慢慢培养出孩子的选择意识,他下次再做什么选择时,就会更理性更慎重,不容易出现见什么都想学、学什么都半途而废的情况。

  我们自己的经验是,孩子的“兴趣”和“选择”得到爸爸妈妈的尊重,他会更乐于在真正感兴趣的事上投入更多努力,这是一个良性的互动过程,效果比逼着孩子坚持他不感兴趣的东西要好得多。

【要允许孩子半途而废,为什么?】相关文章:

为什么要生孩子08-20

为什么要培养孩子审美11-01

离婚为什么要顾及孩子04-22

为什么龙年不能要孩子08-02

为什么蛇年不能要孩子08-02

孩子为什么要“动”别人的奶酪10-28

孩子,我为什么要打你?11-01

孩子为什么要故意做错事04-24

为什么父母要经常模仿孩子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