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受欢迎的小朋友,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跟他玩耍吗

时间:2023-10-30 07:34:18 教育 我要投稿

  孩子是社会人,成长需要各种场景来促进。家附近有个大平台上,平台上有间屋子,孩子们经常在平台和屋子间穿梭着玩。

对于不受欢迎的小朋友,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跟他玩耍吗

  这天了小七和小伙伴们在平台上追着跑,都是经常在一起玩的孩子,所以大家都很和谐。

  这时突然来了一个小女孩,大家之前一起玩过几次,但每次小女孩都因为耍脾气最后被家长提前带走。

  小女孩跟着大家跑了几圈,不知因为什么原因突然双手抱着胳膊就开始发脾气:“哼,我再也不来这里了!”一边说一边在大人们面前走来走去,明显是在寻求关注。

  怎奈那天的大人们都聊得太嗨,根本没空去注意她,并且帮她处理情绪,所以小女孩只好掉个头跟着孩子们进了屋子。

  进去之后屋子里的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屋子里的孩子们都被“感染”,开始模仿她的样子,抱着胳膊彼此之间喊:

  “哼,你不可以进来!”

  “你也不可以进来!”

  有几个站在外面想进去的孩子就懵了,一个只好强行拨开挡在门口的孩子进去了,另一个站在门口不知道怎么办。直到后来里面有个大点的孩子说了声:“算了,就让你进来吧”,她才能不一直傻站。

  后来的状况就是屋子里不断有孩子出来,跑两圈又进去,也不断有孩子抱着胳膊守在门口“哼,你不可以进来”。

  回家的路上一个妈妈稍微有点不开心,她觉得后来来的这个孩子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还会“带坏”其他孩子,都不太愿意自己的孩子和她玩。

  遇到不受欢迎的孩子,我们该如何做?

  其实孩子们自己就给出了答案:

  人人都有消极情绪的基因

  在“让不让进”这个游戏中,孩子们为什么情绪会被集体“感染”,死抱着胳膊不让后来的人进来?这说明在每个孩子的情绪里,都包括了“你不遵守我制定的规则,我感到不满、不快”等等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感受。而我们家长更愿意看到孩子表现出“快乐幸福满足安全”等需求得到满足时的样子。

  因为我们的意识里有这样一个概念:健康成长=快乐自信地成长。但是要健康成长只能是“快乐幸福满足安全”吗?唱着歌儿啃着小草歌颂美好生活的兔子往往下一秒就成了狼的美餐,这也就是威慑么人类要进化出括积极情绪同时也要进化出消极情绪,消极情绪帮助我们保持警醒,消除危险。

  集体意识在萌芽

  我们说评判一个人好不好,集体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标准,但是集体的概念是随着时间地点场景的变化而变化的。

  抗战时期,就因为所有中国人能够团结成一个整体,祖国才得以保存。而小七进入幼儿园之后,对自己班上的小朋友特别好,但是对于不在一个班的男闺蜜霄霄友友就开始爱答不理,理由很简单:“他们不是我们班的”。就像前面已经在屋子里的孩子一样,她们为了保护自己这个“集体”,开始一致对外排除屋外的小伙伴。

  所以对于孩子来说,不良情绪可以被感染,但不良情绪的结果一定不好吗?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开始体验“集体”的感觉。当一部分人成了我的集体,另一部分人势必被排挤,如何和姐妹们一起维护我们这个集体的利益,就成了孩子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的经历——而这种状况,如果没有这个孩子的偶然“情绪感染”,平日的游戏里这些孩子很难有机会去体验。

  为何见不得孩子表现不好?

  或许我们潜意识里还有个声音: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会给我们惹麻烦。

  现在的学校教育,太过偏重认知发展,而一个人结束校园生活进入社会后才发现:真正的生活原来是这样!作为家长我们无力去改变教育体制,但我们有能力做到的是——让孩子生活在真实的生活中!

  真实的生活中不可能永远都是脾气相合和谐融洽的好伙伴,总有与你不同你又无力改变只能想办法适应的人。

  作为家长我们会着急,担心孩子“学坏”,但对于孩子来说,这几个“好孩子”却突然发现:原来还有这样一种为了保护集体而排挤他人的玩法!这种经历好新鲜好刺激好好玩!

  孩子的生活场景变得更广阔,他的“阅历”也变得更丰富。

  孩子“学坏”了我该怎么办?

  事实证明,家长多虑了,孩子在这个游戏里并没有“学坏”。

  埃里克森认为3-6岁的孩子要处理的是“我想”和“社会赞许”之间的冲突,对于这几个孩子来说,家长看到的是她们“小气”“自私”,但孩子们在把对方堵在门口的时候除了坚信“我要保护我的小集体”(也就是“我想”),她们还会思考“我怎么做才能又不让对方难过呢?”(需要平衡的“社会赞许”)。

  所以有个孩子硬挤进去了,她们也没把她推出来,而是马上改口:“进来的人要刷卡!”而另外一个年龄大点的孩子不忍心看到对方在门口站那么久,开始替她求情,于是她对小集体里的伙伴说:“那就让她进来吧”。小伙伴们看到自己人这么做了,也就不追究什么了。这个过程,就是孩子们尝试在“我想”和“社会赞许”之间找到平衡点。

  如何浇灭心魔?

  “这次是侥幸,下次说不定就不那么好说话了。”

  如果心里还是烧着担心的熊熊烈火,那最好的灭火良剂就是“课题分离”。孩子和谁玩,怎么玩,由他们自己选择,并且承担选择的结果。而作为家长,我要做的只是给他提供玩耍的环境,保证她的人身安全就行。

  如果还想多做一点,可以在游戏结束之后引导孩子:

  “你觉得大家最开心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把别人挡在门口的时候”

  “当你们让小朋友进来的时候也开心吗?”

  “开心”

  “那下次除了把小朋友挡在门口,你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让他刷卡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