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完全相信我们,我却一直错了!

时间:2023-10-29 07:20:23 教育 我要投稿

  为人父母,请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蹲下来,站在跟孩子齐平的高度,用心感受他们的感受,并且保护好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

孩子完全相信我们,我却一直错了!

  电影《怦然心动》里,有一些故事打动了我。

  比如女主角朱莉安娜的爸爸对她的爱。

  她的爸爸很尊重朱莉的想法,也让朱莉一直保持着单纯、独特的个性。

  小镇上有一颗茂盛的梧桐树,茱莉从小就喜欢跟着哥哥爬上爬下,

  茱莉喜欢坐在院子里看爸爸画画,爸爸会跟她讲一些自己的经历,

  茱莉觉得很有趣,这样的时光很幸福。

  一天,爸爸告诉她,不要仅仅关注某一个细节,要从整体去看待每个人每件事。

  起初茱莉对爸爸的一番话一知半解,直到有一天,为了去捡挂在梧桐树上的风筝,

  她爬到高处,看到了前所未有的美景,

  眼前美得令人窒息的风景让她逐渐体会到了爸爸说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从此以后,茱莉经常一个人坐在树上,看着远处的美景,看着这个世界,

  看着紫色的日落或者火红的日出……在这里,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静和满足。

  一天清晨,茱莉照常在树上看日出,发现树下来了一群人说是奉命来砍树的,

  原来是这棵树的主人想要在这个地方建新房子,嫌树碍事,所以找人来砍树。

  茱莉舍不得这棵树被砍,无论下面的工作人员怎么劝,她抱着树死活不下来。

  工作人员束手无策,只好请来了朱莉的爸爸。

  爸爸“乖女儿,该下树了”

  茱莉“爸爸,求你了,不要让他们砍树。

  你看啊,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整个世界”

  爸爸“没有什么美景比我女儿的安全更重要,这棵树迟早会被砍掉的……”

  最终,在爸爸的开导下茱莉安全下来了,那棵树还是被砍了,

  为这件事,茱莉哭了整整两个星期。

  接下来的日子,茱莉满脑子都是那棵树,上课经常心不在焉,每天郁郁寡欢。

  直到有一天,爸爸为茱莉带来一幅画,画上正是那棵让她魂牵梦萦的梧桐树。

  爸爸:“我希望你永远记得你在那棵树上的快乐。“

  面对爸爸的爱,和那棵见证了她那么多快乐时光的树,茱莉眼眶含泪的和爸爸拥抱在一起。

  茱莉每天睡觉前看到的最后一个事物,每天清晨醒来看见的第一个事物,都是这棵树。

  父亲知道自己保不住女儿心爱的梧桐树,但是他可以用自己的画笔,

  为女儿留下永远的梧桐树。

  让女儿一直记得在那棵树上得到的快乐。

  那一刻,女儿的眼中满含泪水。

  爸爸的理解和爱,直抵内心。

  反观现在很多的父母。

  他们虽然希望孩子拥有独立的个性,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但是很多时候,他们等不及孩子编导,就直接否认了孩子的感受,

  或者给孩子冠上别的感受。

  孩子不被理解,变得唯唯诺诺,变得爱撒谎。

  变得消沉,甚至一言不发,封上了自己的嘴巴,也对父母关上了自己的心门。

  当孩子摔倒了,父母总是第一时间把孩子扶起来,然后跟他说“不疼不疼”。

  当孩子的玩具被别人抢走了,父母也会安慰孩子

  “没事没事,改天妈妈重新给你买一个,小孩子要大方一点,跟小朋友分享啊”。

  当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哭了,父母会说

  “没事没事,不疼啊,别哭了,你看大家都看着你呢”

  孩子说了他不疼吗?

  孩子说了他的玩具被抢走他不伤心吗?

  孩子说了被别的孩子欺负心里不难过吗?

  父母总是这样,美其名曰照顾孩子的感受,

  但是还是会不自觉的把自己的感受强加在孩子身上。

  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孩子不敢说真话,父母越来越想不通孩子在想什么,

  亲子关系岌岌可危。

  之前网上有一个段子,叫你妈觉得你冷。

  这不仅是一个段子以供大家取乐,也反映了一部分家庭现象。

  父母说很冷,孩子说不冷,不想穿秋裤。

  父母说很热,孩子说不热,捂的严严实实。

  吃完了饭,孩子说吃饱了,妈妈总觉得你没吃饱,硬是要再看着你塞几口才甘心。

  然后一副我说的对的样子。

  请不要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孩子。

  孩子摔倒时,第一句话应该问孩子“疼不疼啊,摔到哪里了?”

  孩子被抢走玩具了,第一句话应该是

  “是哪个小朋友抢走了,我们让他玩一会儿还回来好不好?”

  孩子被欺负了,第一句话应该是

  “是谁欺负你了?谁做的不对呢?做错事的孩子要道歉哦”

  千万不要用父母的眼光,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得到了父母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才能感受到温暖和幸福。

  理解是信任的桥梁,而信任使得家人关系更亲密。

  孩子只有完全相信自己的父母,才能真正的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