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特别羡慕那些能把话说地特别高明的人。他们的言语特别有魔力:娓娓道来就能把话说到人心去,在哪儿都是光芒四射,到哪儿也都吃得开。
老一辈的人总说:能说会道的孩子,未来都不会差。
这是经验之谈,但也是有科学依据的:在人的各种智力中,语言智力被列为第一种智力,是比音乐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内省智力和人际智力都更为重要的能力。
那么,怎么养出一个聪明的孩子呢,不如先定个能到达的小目标——让他在1岁前开口说话。
在很多方面,在1岁前,宝宝的发育是有它们自己的时间的,基本都遵循这样的规律——三抬四翻六坐七滚八爬九扶立周会走。
但在开口说话这方面,却不一定,我周边的宝宝,有的9个月就开口说话了,但也有到28个月还一言不发的。
宝宝什么时候开口说话,和遗传有关系,也和后天教养有关系。怎么做比较好?
一、坚信我们的宝宝能听懂能学会,能听懂能学会,能听懂能学会。说三遍,因为这个很重要。
很多人误以为小宝宝除了吃喝拉撒睡,其他都不懂,其实不然,1岁前的婴儿是世界公民,他们拥有成人所没有的天才语言能力,能区分所有语言和所有声音,只要你有说,他们都有在听,在学,这是人类的生存本能。
二、电子保姆(手机、电视等)再好,也比不上爸妈说几句话。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帕特里夏·库尔博士及其团队曾进行一项著名的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音频、视频的方式让孩子进行语言的学习,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宝宝只能通过真实的人才能习得语言。
三、保证大量、持续的语言输入。想要让宝宝开口说话,得先让他明白这个声音是什么样的,它又代表着什么。
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刺激,大脑通过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解码、编码、储存,然后才能实现输出。
(1)在日常中尽可能事无巨细地描述,这是什么,我们正在做什么。我们生活中,目之所及处的所有一切,正在进行的所有动作,都是宝宝的语言教材。
比如瓜瓜刚出生那会儿,每次给瓜瓜穿衣服,我都会告诉他“妈妈现在要给你换漂亮衣服咯,2分钟就好咯,好,你先躺下,好嘞,抬下左手哦,好,非常棒,现在要右手,ok,妈妈现在给你扣扣子,1个,2个,3个,4个,5个,大功告成,谢谢你配合我”
洗澡、喂奶、换纸尿裤,出门、坐车……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我都会很详尽地告诉他,我们正在做什么。
苹果、香蕉、草莓、提子、灯、花、电视、书……我有注意到的所有物件,我也会一一指给他看。
1岁前的宝宝,对声音的统计是很敏感的。他一边专心听我们说话,一边会暗自进行统计,而他们吸收的语言统计数据,都在改变着他们的大脑,刺激听觉区域及其与大脑其他区域的联系。而且,这同时也在构建他的认知体系、帮他建立对这个世界的熟悉感和安全感。
(2)坚持亲子阅读。我们日常口语中所用的词汇量和语法是有限的,通过绘本阅读可以弥补这个部分的缺失,大量的阅读可以训练出更高阶的语言能力。而且,聆听文字与感受被爱之间的联系,为以后长远学习历程奠定了最佳基础。没有一个认知科学家或者教育研究者可以设计出比这个更好的方案”。
当然,亲子阅读的好处绝不仅止于此。每一次阅读都是对大脑的训练,阅读中遇到的新词都会被大脑分析语义并保存在短期记忆中,塔夫兹大学儿童发展心理学部教授玛丽安娜·沃尔夫(Maryanne Wolf)在《普鲁斯特与乌贼》中说到:
5岁以下的儿童听故事的频率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的阅读能力。……语言贫乏家庭的儿童与来自语言丰富家庭的儿童相比,他们接触到的词汇量差距大约是3200万。……在入学前已经听过、用过数以千计的词语,并能在大脑中理解、分类、记忆这些词语意义的儿童,入学后一定会感到游刃有余,反之……入学后经常有挫败感。
(3)可以除了名词之外,有意传授孩子一些表达情绪的词汇。孩子爱哭闹、爱说“不”,很多时候只是因为不懂表达,只能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不想要的东西。如果我们可以事先就教会孩子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就不用每次都连蒙带猜地揣摩他的意图,那可就太省事了。
每次在超市、餐厅、游乐园等场所遇见那种小手一指,妈妈要是不能马上意会并满足他需求就大哭大闹的孩子时,特别庆幸自己一直坚持这样做。
四、强度适当的咀嚼训练。
口腔是语音的制造场所,唇、舌、齿、腭等咬字器官的配合情况,将直接影响着声音质量。而口腔运动能力是需要锻炼的,咀嚼就是最基本的锻炼方式。所以,要想宝宝吐字清晰,进行强度适当的咀嚼训练这是很有必要的。
这项训练可以从宝宝6个月可以添加辅食之后开始。
6-7个月,可以给宝宝喂米糊、果泥、蛋黄、菜汤等泥糊状食物(类似酸奶的细稠度),给宝宝机会训练口腔的动作。
8-9个月,让宝宝进食半流质或半固体的食物,比如蛋羹、豆腐、粥等
10-12个月,就可以喂食软面条、蔬菜粥、肉粥、肉泥、蒸蛋等。
五、各方就绪之后,不妨耍点心机,让孩子主动运用学到的语言,也就是开口说话。
按照小儿神经精神发育进程,宝宝在7个月后就能发“爸爸、妈妈”等复音,也能听懂自己的名字。这个时候,让孩子愿意开口说话就特别重要了。
(1)先从鼓励点头,说“嗯”、“要”、“对”开始。这是从肢体动作过渡到语言表达的很重要的过程。
当孩子用咿咿呀呀、指指点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时,可以通过“瓜瓜,想要橘子,是吗”这类问题鼓励孩子做简单的回应。
如果他真的做出反应之后,那就可以继续引导他说出难度更高一些的词汇,比如“诺,给你橘子,瓜瓜下次还要’橘子’,就自己和妈妈说’橘子’好吗?”,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不断地重复这个“橘子”这个字眼,对他掌握这个词的发音是很有帮助的。
语言的习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妈妈们一定要有耐心哦,和宝宝再多重复几次,一定可以。
(2)游泳得在水里才能学会,社交是提高孩子语言能力的最有效方式。早上9点-11点;下午3点-4点,微风不燥,阳光正好,带娃去小区花园走走,让他多与人交流,增加语言应用机会。你会发现两个差不多大的孩子,虽然还不会说话,但他们也能用彼此才懂的“火星文”,咿咿呀呀地热聊上半天。
(3)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在快乐中积极输出语言。比如熟悉的诗歌、儿歌唱的过程中,有意留一两个字给他说,可以等1分钟。接不上也没关系,我们自顾自地说下去,不考核,不强制。
在孩子8个月以后,还适当借助一些互动性强的电视节目,比如《爱冒险的朵拉》、《爱玩》,让孩子在游戏中快乐互动。
(4)不打击,并适时的赞赏。孩子冒出一个新词汇、应景的词汇,或者创造性地运用时,给他正面的反馈。万一孩子说错了,也没关系,当着孩子的面重复正确的发音即可。
最后附上0-1岁儿童语言能力时间表,妈妈们可以参考,只要相差不远就不必太在意。
0-3个月宝宝偶尔会发出简单的叽叽咕咕声。通常都是一些单音,比如“啊”。
2-3个月宝宝会在不同情况下会发出不同的哭声。可能你会发现他饿了、尿了、想出去玩的哭声都不一样。
3-4个月,大部分元音都能发出来。叽叽咕咕声变得比以前复杂,声调变化也多了。
5-6个月宝宝,他们正在练习不同的语调——声音提高和降低,通常是为了回应你对他说的话或者你做出的面部表情。
危险信号:如果宝宝到6个月大还不会发声,要带他去医院。
7-12个月,宝宝牙牙学语的内容更丰富,能发出更多的声音组合以及不同的音调。他在努力模仿你说的话,把元音和辅音连在一起说,比如Ba,Da等。他还会像模像样地和你对话,和你一起轮流“说话”,像聊天一样。
12个月宝宝,多半已经说出过他的第一个字了。他现在掌握了1-5个字,并能正确使用。
【想让孩子聪明,1岁前应该多做这样的交流!】相关文章:
饲养狗狗前应该想的问题10-10
学龄前儿童应该这样吃09-06
家长和孩子应该如何交流05-06
让孩子早识字不如多做游戏08-25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应该在3岁前09-07
儿童早餐这样吃,孩子才会越吃越聪明02-17
孕前应该吃什么?09-21
夏季减肥应该这样“喝”09-13